快好知 kuaihz

企业公益如何接轨社会需求?

 

       王碧玲(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副总裁)

  胡小军(千禾社区基金会秘书长、中大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

  区建业(广东狮子会会长)

  杨晓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江华(《中国财富》副主编)

  中国公益事业已经迈进了一个从传统公益向现代公益转型的阶段,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都在推动这样的转型。大量的社会需求源源不断地产生,手握资源的企业纷纷开始加大对公益慈善的投入,但问题是,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自身优势与资源,企业做公益应该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11月29日,“责任中国2012”第八场公益沙龙开谈上述话题,与会嘉宾们探讨如何联动企业、基金会以及社会资源,为公益服务对象提供更高的价值。肯德基“曙光基金”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学业资助+餐厅实践+社会服务)被作为沙龙中的主要分享案例。

  探索公益基金新模式

  “我们是曙光学子!”在公益沙龙的主题片中,一群开朗、热情,而又性格各异的受助生微笑着面对镜头,自豪地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片中的主人公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经历,他们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到企业打工,到社会上做公益

  与会的公益界人士普遍感到惊奇。据他们资助经验,受助贫困生普遍比较内向,通常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受助身份,可在这些学子面前,似乎“内向自卑神马都是浮云”。他们因何与众不同?这个公益项目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金钱以外的帮助?

  “曙光学子”是对“曙光基金”受助学生的称呼。该基金成立于2002年,由百胜旗下肯德基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它设计了“学业资助+餐厅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中国青基会副秘书长杨晓禹认为,与众多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项目不同,“曙光基金”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费,还动用企业的资源为受助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

  “肯德基在全国有4000多个店,这是非常宝贵并且很重要的资源,如何把资源拿出来为社会服务,这是曙光基金思考的开始。”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副总裁王碧玲说。

  据悉,该基金为大学贫困生提供4年共2万元的资助。现已覆盖全国28个城市的54所高校。一期、二期总投入将超过8000万元,将有逾15000人次的学子受助。它并不仅仅提供经济资助,它还为每一位受助学子提供到餐厅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与餐厅员工同工同酬。在2009年,企业方更为学子们搭建社会服务的平台,提议他们独立策划、完成社会服务的公益项目。

  “让学生到餐厅实习,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王碧玲说,学子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所以餐厅实践要在课余时间进行,餐厅为他们安排特殊排班,不能耽误他们的学习。这些学子与普通员工一样,都要接受一系列的工作培训。但同时餐厅管理组还要给到他们特殊的关怀。很多学生刚到餐厅时不敢面对顾客,甚至于连一句简单的“欢迎光临”都说不出口,这些都要手把手地教。经过餐厅实践,他们性格普遍都变得积极主动,善于与人交流了。

  杨晓禹认为,餐厅就是一个小社会,在与同事的合作中,在与不同顾客的交流中,曙光学子能学会很多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技巧,“当孩子们用友善的笑容、开朗的声音与客人交流,得到的好处不一定是拿到薪水,他们得到的锻炼、受到的教育会远远大于薪水的本身。”

  在学子们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之时,该基金还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曙光学子我最型”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主办方请来了职场专家与学子们进行模拟面试,同时通过各种文艺表演让学子们展现自我风采,为即将走上就业路的学子们提供助力。

  王碧玲说,这些孩子的家庭比较贫困,他们比较自卑也不希望社会太多关注,企业在资助的过程中致力帮他们建立信心,教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沟通,怎样规划未来,同时帮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步入社会。

  培育“公益团队”

  “我们思考的不只是帮助他们的学业,而是他们出了社会以后,能够成为为社会负责任的人才。”王碧玲说。

  2009年,各高校的曙光学子成立社团,发挥团队协作能力,以社团的名义策划执行社会服务项目。曙光基金为每个社团进行社会服务项目的培训与指导,鼓励学子们关注周边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奉献爱心,回馈社会。

  以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曙光公社为例,从今年4月起,该社团开始结合社会热点关注城市后勤人员,课题围绕“环卫工人幸福全纪录”展开。从5月到10月曙光学子通过岗位体验、实地走访、主题宣传日、给环卫工人送祝福等活动,展开与环卫工人的平等对话,尝试挖掘他们作为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力量,共同寻找广州城市基层市民的“小确幸”。他们还利用微博、人人网空间等社会媒体平台,策划“带着微博找幸福”活动,邀请更多网民共同寻找生活里的点滴幸福。

  近年来,26所高校的曙光学子们,挖掘更多公益资源,他们拜访政府官员,咨询专家,走访社区,其项目主题关注到社会的各方面,有帮助留守儿童拓展兴趣爱好、改善风景区乱扔垃圾状况、帮助社区老人发挥余热、研究城市蚁族现象等不同课题的探讨。(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企业方开始关注如何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与他们对话。2012年,曙光基金在人人网上搭建了空间,与学子交流,与网友对话。而曙光学子们更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社会服务项目,号召网友一起加入,投身公益,奉献爱心,曙光公社发挥了强大的“火种效应”。

  中大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小军认为,曙光基金既关注短期的实际性需求,为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也关注长期战略需求,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输入公益价值观,相当难得。“10年前就有这样超前的设想,10年来不断创新改善,令人敬佩。”

  “曙光学子不但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资源,向社会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很了不起。我希望我们能够与时俱进,在公益上有赢得长足的发展。”展望下个十年,王碧玲说,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好地帮助学子的方式。

  王碧玲(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副总裁):与时俱进,持续关注受助方需求

  社会不断改变,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曙光基金未来的方向是不断倾听学子的需求,帮助孩子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我们将利用下一个十年,跟着学子学习,跟着社会大众学习,去摸索需要我们关注的对象。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能够持续在目标上做更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关心受助方的需求。

  胡小军(千禾社区基金会秘书长、中大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资源整合构建正能量

  企业给予社会的不仅是金钱的资助,还能构建一种关系,资助方与受助者方、学子和社会、学子和学子的关系。当这种关系构建起来以后,资源就能被整合,一种正能量就能传播。企业想要整合资源做公益,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本土企业拿出本土资源资助本土N G O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杨晓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善用企业资源做公益

  企业做公益,不单单可以出钱,还能拿出企业的优势解决问题,促进受助者有积极向上的改变,这是企业做公益更高的目标。捐多少钱不是目的,倾公司所有的资源帮助弱势群体的成长,这更有意义。在曙光项目中,企业方从总部到分公司到餐厅都提供大量场地、人力等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江华(《中国财富》副主编):媒体是企业的公益盟友

  这些年来,企业在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怎样的模式和方法才能精准地给受助者和受助人群。金钱不是唯一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企业用其资源搭建的可持续公益平台。公益最大作用是帮助弱势群体,企业做公益慈善的时候,媒体应该有积极传播的主动性。新闻媒体天然具有扶弱势群体的功能,就此而言,它是企业做公益慈善项目的天然盟友。

  区建业(广东狮子会会长):企业要贡献善的力量

  谈及企业的公益行动,总会有人质疑其动机,其实,什么样的动机并不重要,只要企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提供了善的力量。当然,企业也会从商业上得到好处,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的物品相差无几,成本、品质都差不多,拼到最后,关键是拼品牌和美誉度。善的力量能帮助一个企业不断得到认可,这是双赢的局面。希望更多企业、机构能打开大门,让更多人一起携手做公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企业公益如何接轨社会需求?  接轨  接轨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