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NGO动态

NGO支持

 

绿根力量

 

 

        将“给底层行动以力量,与草根组织一起成长”作为口号的绿根力量是2002年8月在上海注册成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由一群曾经参与过草根志愿团体的创立和社会行动并具有相关的专业特长的NGO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动平民参与社会改造,通过民间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公民社区的建设,以促成一个保障民权、民众充分参与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公民社会的产生。目前绿根力量在上海和广州建立了办公室,在北京设立了代表,有执行理事3人,职员2人,常任顾问7人,合同顾问20余人。顾问成员来自学术界、NGO资深管理人员和关注民间社会发展的法律、财务等专业人士。在目前阶段,绿根力量主要为草根民间组织和底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力建设、战略评估以及合作网络的建设。

 

 

        绿根力量成立以来,工作主要集中在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公民社会的行动研究和广东与上海地区的参与式发展与民间合作网络建设,促进两地民间组织之间就公民社会的参与式发展进行交流,知识分享和资源互助。在广州举办了香港乐施会资助的广东社区组织工作坊,在上海举办了由香港社区伙伴资助的上海草根NGO能力建设培训,参与者来自华南、华东和北京地区的NGO组织和工人群体。同时,绿根力量成员还相继为上海和广州本地的草根组织:绿色希望与热爱家园等提供培训和讲座。

 

 

        目前开展的研究有上海NGO小额资助调查,上海与广东民间组织研究,城市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研究、业主运动研究、环保运动与环保NGO研究。

 

 

        作为一个技术支持性的非政府组织,绿根力量的目标是在5年内开发推动公民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建设开展公民教育和促进公民社会能力建设的民间书院、建立关注民间行动研究的民间社会研究所、创办传播公民社会理念和NGO声音的《民间》杂志和建设促进草根民间组织交流、知识分享和资源互助的华南和华东参与式发展与民间合作网络。

 

 

 联系: 朱建刚

 

 

上海021-5295 1569

 

 

广州020-3411 2320

 

 

 

 

 

劳工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

 

 

        成立于2001年3月的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ICO)是一间劳工问题研究与公民权益促进机构,由一批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劳工权益保护的专家学者创立,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目标,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劳工生存与发展状况。工作重点是劳工权益保护与劳资关系研究,特别关注跨国公司及其供应链在劳工权益、社区发展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探寻改善的途径。积极研究中国社会和企业面临的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诸如工伤索赔、超时加班、生活工资、就业与社会保障、法律与劳工权益、公司社会责任、职业健康与安全等。

 

 

        在2003年ICO主要开展了四个研究项目和五个倡导及服务项目。

 

 

        由福特基金会资助为期一年半的外来劳工社会支持资源研究是以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为研究线索,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100 宗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跟踪调查访问,全面调查目标人群在危机发生时社会支持资源的活跃程度和组织形式。同时通过一宗发生在深圳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通过个案的跟踪与分析,研究了最近15年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角色、作用及其法律地位、法律权益。除了特殊个案外,还通过统计和个案追踪,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工人寻求权益保护全过程进行深入的记录与分析,研究出企业内部解决、行政解决和法律解决等不同争端解决途径对工人投诉的影响。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在世界银行的委托下,研究在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中加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案。ICO承担有关中国大陆部分的工人和工厂的调查访问工作,并为整个项目提交中国报告。除了研究之外,ICO还为外来打工者提供很多直接的服务项目,包括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从2002年6月份开始正式推出劳工法律支持中心项目。并在2003年3月,正式发起中国劳工研究支持网络项目,建构一个中国劳工研究与服务机构及个人的信息交流和学习共享平台。该项目包括双月刊《中国劳动研究支持网络》,网站及论坛(福特基金会资助)。另外,ICO也积极投入到对劳工和管理人员联合培训中,从2003年7月开始,与SAI,ITGIWF, CWWN共同发起中国工厂的工人与管理人员培训项目,项目将持续18个月。

 

 

        为了推进国际劳工标准服务,2003年11月开始,ICO开启向东南沿海城市的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国际劳工标准的培训项目。该项目为期一年,共有12场培训。

 

 

        并且ICO将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在深圳创办一所面向外来工的社区学院。学院将开设法律、公民教育、社会性别、健康知识等公共课程,成立外语、计算机、企业管理三个专业,并开设一些技能课程。

 

 

联系:刘开明

 

 

liukaiming@yahoo.com.cn

 

 

www.ico-china.org

 

 

 

 

 

残障

 

 

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残障人教育文化的交流,并把让残障人制作自己的节目列为中心的工作目标。2003年,自筹资金制作播出了中国国家级电视台中唯一以残障人事业为主要内容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电视节目《生命在线》。节目的宗旨在于改善残障人生活及心理环境,促进中国残障人事业的发展,使全体公民理解、支持、帮助残障朋友,让他们享受做人的平等权力、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正常人的教育,让残障孩子享受正常孩子的生活。

 

 

        每集都讲述一位有个性特征的残障人代表或助残典型人物故事,以纪实性的表现手法,选取他们在事业、生活和情感世界中最感人的事例,加以细致的刻画,借以表现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节目开播以来,节目中介绍的残障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帮助和所有部门的关注。而中心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了大量制作残障人电视节目的宝贵经验,培养了能力。

 

 

        为了更进一步增长残障人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走出家门、溶入社会,加入团体工作,目前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正在着手的工作包括:残障人电视节目编辑的培训;残障人广播节目制作的培训;与国内外残障人或朋友们经验的分享及合作;为残障人从事节目制作寻找反映真实题材的拍摄素材。如:NGO机构宣传片等;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举办为残障人服务及让健全人喜欢的专题节目;《生命在线》俱乐部专刊的编辑。

 

 

         目前,中心正寻求各方面支持,包括资金、电视后期制作设备、电脑等相关设备均可,同时招募热爱残障人事业的志愿者。   

 

 

 联系:郑晓洁                                                     

 

 

010-5166 3131                                                    

 

 

010-5166 3030

 

 

hongdandan323@sina.com

 

 

http://www.6000wn.com

 

 

 

 

 

艾滋病

 

 

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

 

 

        2003年11月,“爱知行”结束了本年度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来自人大、北大等高校的学生分别提交了经过竞标完成的7个社会调查项目的报告和论文,内容涵盖性倾向及性健康与艾滋病问题、NGO在非典期间的应急反应、非典期间民工权益保障等,主办方“爱知行”计划结集出版这些论文。

 

 

        在运作方面,“爱知行”负责整个项目的直接管理和资金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所提供学术指导,每个小组还配备2-3位从事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NGO的实践者作为指导老师。“爱知行”希望通过项目鼓励青年学生关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艾滋病问题,为有志于从事公共健康事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社团成长。

 

 

      “爱知行”在推动青年学生参与公益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有较长历史,此前曾多次支持高校学生假期实践,包括考察河南农村艾滋病和血液安全问题,激发青年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还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学中举办相关报告会。目前的学生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参与艾滋病关怀行动。同时,“爱知行”通过这些活动得到学生志愿者资源。

 

 

        同月,“爱知行”还推出农村访问学者计划,准备在今后两年中,为10-15名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农村地区感染者、社群积极分子、学校教师或干部、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提供短期奖学金,来京三个月,参与培训学习交流并寻找资源。来自河南省上蔡县后杨村的程向阳成为首位“爱知学者”,他在2002年夏在当地为解决因父母死于艾滋病成为孤儿的孩子上学问题,自发开办了艾滋病孤儿班。此前,“爱知行”还开展了救助河南艾滋病人及艾滋病孤儿,鼓励艾滋病人成立自助组织等项目。

 

 

       “爱知行”是一个关注公众健康教育的民间机构,前身是北京爱知行动项目。自从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艾滋病教育、病人权益和性少数人的权利等问题。2003年非典流行后,也开始关注非典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目前,“爱知行”的工作得到英国驻华使馆、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美国人类资源研究所及其它捐款人的支持。

 

 

联系:张丽坪

 

 

010-6402 1804

 

 

aizhixing@aizhi.org

 

 

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

 

 

         2003年12月8-12日,北方进德“希望之光”项目在河北石家庄开办了成立以来第一期艾滋病防治培训班,来自河北、云南、河南、陕西一些教区的45位修女以及石家庄几家医院的19位医护人员参加了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佑安医院和河北省性病艾滋病预防检测中心的专家就艾滋病现状与基本知识、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消除歧视与关爱感染者和病人进行了讲解。期间,学员还胸佩象征着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红丝带,来到地坛医院,与患者攀谈,关切地询问他们的治疗、康复、家庭生活等情况。学员们看望艾滋病病人这件事情,充分表达了教会对艾滋病感染者不要歧视,要关心的理念。

 

 

        在北京柳荫教堂,学员们与北京地坛医院的王克荣护士长和11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感染者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对他们进行了资金和实物捐助,最后一起共进晚餐,相互敬酒。患者们说:“今天晚上我们又找回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还有这么多的人来关心我们,所以,我们要活得更精彩,去为更多的人去服务。”

 

 

        参加培训的修女都在乡村从事包括诊所在内的社会服务工作,有的直接面对感染者,培训对她们可谓恰逢其时。项目主任牛效平神父也是第一次接触感染者,他坦陈培训对他起到了脱敏作用,有效地消除了他的心理恐惧和不安。作为天主教的机构,在“希望之光”成立之际,教友内部对为感染者服务存在着分歧。牛效平神父说,不论是何种途径的感染者,首先都是人,都有免受歧视、获得帮助的权利。

 

 

        针对艾滋病问题的“希望之光”成立的初衷来自北方进德主任张士江神父。他近年来在新疆、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开展赈灾援救活动,发现重点疫区艾滋病流行情况严重,而严重的社会歧视使感染者和病人处境艰难。张士江在开班仪式上说,教会不但在进一步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在照顾艾滋病人方面,教会也应当与医疗卫生部门合作扮演一定的角色,为社会分忧解难。他鼓励学员积极参与重视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牛效平神父介绍,2004年,“希望之光”将集中在一些教区或修会开展系列培训,并在12月举办一个全国会议。在几期培训后,可能考虑在一些高发区,比如河南举办诊所、老人院或孤儿院。

 

 

    联系:牛效平 

 

 

0311-6851514 

 

 

joannesnxp@163.com

 

 

中国血友病联谊会

 

 

        目前,中国血友病联谊会正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全国的血友病人发出警告,希望在1995年之前使用过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生产的第八凝血因子(“八因子”)的病友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测,以确认自己是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血友病是一种伴性遗传出血性疾病,病人因体内缺乏正常的凝血因子而经常出血,需要长期使用血液制品止血。据中国血友病联谊会秘书长关涛介绍,在1995年卫生部发文停产之前,上生所生产的“八因子”先后销售给全国近万名血友病病人使用。由于没有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规范的采血导致血源污染,使这个时期的血制品存在病毒感染的高风险。数年前开始,曾使用过该单位生产的“八因子”的病人陆续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和丙肝等传染病。副会长孔德麟在1998年就开始关注并帮助一些感染艾滋病的病友和上生所以及政府部门进行交涉和抗争。最后,上海市政府在2001年11月决定为本地区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并每月发放生活费。但是,外地患者仍然无法争取到这样的条件。

 

 

        中国血友病联谊会目前了解到感染HIV的病友已经有近百人,主要集中在上海。孔德麟说,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马上主动采取措施,开展调查,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血友病人提出警示,并提供必要的检测和治疗条件。为此,中国血友病联谊会通过媒体向政府和社会进行了广泛呼吁,去年12月,他和另外9名病友还联名给国家领导人发信反映此问题。此外,还和北京的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合作,在法律援助、信息发布等方面共同开展工作。到目前为止,政府相关机构还没有相应动作。

 

 

        2000年9月由四位血友病病友发起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支持成立的中国血友病联谊会,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面向全国血友病病人,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宗旨的自助组织。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治疗和关怀血友病病人的空白。联谊会成立3年多来,在救助、关怀血友病人、维护其正当权益、推动医院开展相关治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秘书长关涛介绍,通过和世界血友病联盟、美国凯利基金会以及国内血液制品公司的合作,该组织已为上百名病友提供过药物和医疗方面的救助。同时,还在国内多个城市成功地介绍和推动了当地医院引入国外的治疗手段,使国内对血友病临床治疗开展少的局面有所改观。此外,中国血友病联谊会的网站“中国血友之家”,向广大病友们提供有关血友病关怀和医疗基本知识等各种有关信息,成为病友情感交流的平台。自编的杂志《中国血友之家》也不定期免费寄给会员病友。目前,注册会员达到3000人。

 

 

        关涛说,中国血友病联谊会计划在政策倡导上做些工作。比如,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目前血友病人用药属于乙类,血友病未被列入大病(特殊病)的范畴,因此在门急诊报销比例只有50%,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急诊室治疗或自我注射是比较合理的治疗方式,因此建议政府把血友病也列为大病(特殊病)。又如在就学方面,国家规定血友病患者不能上大学,等等。关涛认为,这些歧视性的政策使一出生就成为弱势群体的患者更为弱势,中国血友病联谊会将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这些政策的改变,为中国7-10万名血友病患者争取权益。(这个数字是根据发病率估算而来,政府卫生部门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联系:关涛 

 

 

13911933293:

 

 

guantao@xueyou.org

 

 

www.xueyou.org

 

 

 

 

 

志愿服务

 

 

志愿之旅

 

 

         2002年11月,一些西安的志愿者以“推动中国志愿者运动,扶助弱势,关爱社会”为宗旨,发起成立志愿之旅俱乐部,以“志愿之旅”网站(www.chinavolunteercorps.org)为依托,组织、策划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培训志愿服务人员,同时为各地志愿者自发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

 

 

        成立以来举办的活动涵盖环保教育、弱势群体服务、赈灾、英语教学等等。在环境教育方面,志愿之旅开办了绿色影院,从2003年8月开始面向公众放映环保影片,每月一期。项目助理随喜介绍,由于空间有限,每期限10人左右,最少的一期只有3人左右,似乎是印证“小即是美”的主张。(编者注:因为只愿活动的意义本质上并不在于贪大求全、张扬造势,而在于用有限的资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003年12月,该组织的工作人员还参加了环保团体自然之友主办的“绿色希望行动”,到汉阴希望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环保教育工作。

 

 

        在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志愿之旅和西安慧灵、西安博爱园、尚爱等智障、自闭症儿童抚养中心合作,开展“大手牵小手”扶助智障儿童项目,由志愿者带领智障儿童外出游玩,学习进行社会交往。2003年9月,志愿者还前往西安三原儿童村捐助了文具、衣物、图书。同时,筹集经费帮助儿童村的孩子去监狱探访正在服刑的父母。双方已经建立2004年帮教计划,向儿童村提供教育、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注:三原儿童村是对服刑人员子女进行抚养教育的民办非营利机构,由张淑芹女士创办)

 

 

        除志愿者的个人捐赠,志愿之旅2003年6月份向社会发起“存一元钱,助一个人”的“SoGo-集体捐助”计划,参加项目的集体(如一个公司的办公室)首先在“志愿之旅”的待捐助项目中选择一个要捐助的项目,每天由集体中的一个人向统一提供的硬币筒中投入一元硬币。通过这种方式,一个集体每月能捐出20~25元钱。据项目主管董震德介绍,已有一个网络公司的办公室和一家培训机构参加这项针对性很强的计划。

 

 

  发起最早的是“人人用脑”项目,志愿者向机关、公司等募集二手电脑,供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不过,随喜说,虽然这个项目发起最早,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目前限于停滞状态。

 

 

        志愿之旅的核心人员是美国志愿国际(Cross-Cultural Solutions,简称CCS)中国项目部的中国员工。该组织总部设在美国,向全世界11个国家派遣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一年来,中国项目部为西安多家福利机构、院校、医院、幼儿园以及语言培训中心提供了2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并促成了中国抗癌协会与美国抗癌协会的交流互访。随喜说,中国项目部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当地志愿精神相当匮乏,于是就有了成立志愿之旅的初衷。发起者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推动公众了解并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联系:随喜 029-7319115

 

 

suixi@cvc.org.cn

 

 

www.cvc.org.cn

 

 

 

 

 

环保

 

 

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广中心

 

 

        中心是一家在中国西部致力于推广可持续的综合流域管理的民间环保组织,2002年10月正式在省民政厅注册。其使命是为支持参与式流域管理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以及决策计划方法,通过在政府、社区组织、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对话机制,通过赋权推动公众成为流域管理的主体。

 

 

        早在2000年,中心的创办人、来自云南社科院的几位学者就在丽江拉市海湿地开展了首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流域管理项目。项目的背景是1998年当地政府为发展丽江旅游业,把拉市海湿地变成水库向丽江供水,淹没了大量农田。在美国乐施会的资助下,项目在彝族社区用参与式方法开展培训,提供小额信贷,并且协助成立捕鱼协会,控制鱼网密度,解决库区过度或非法捕捞问题。

 

 

        2001年,项目开始关注云南曼湾电站的移民问题,对该电站进行了回顾性的社会影响评估。曼湾电站80年代建于澜沧江中游,因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而成为中国“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水电站建设项目“五朵金花”之一。中心经理助理于音介绍,成本最低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给移民的补偿非常少。由于建坝,当地人被迫向更高海拔的地方迁移,土地、森林、牧场、渔业和水资源普遍减少,耕地产量只有原来的1/5,造成移民生产条件恶化,生活水平下降。还有许多人转为城市户口后成为无业人员,整个工程直接影响数千人,他们并未分享到发电带来的巨大收益。

 

 

        于音说,现在华能公司准备在曼湾上游再兴建8-13座梯级电站,将对下游生态和水资源利用产生重大影响。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国,这些国家成立了区域性的湄公河委员会,希望和云南省共同协调解决河流资源的的跨界利用问题。2003年10月,中心在GTZ的资助下建立了湄公河信息中心,面向当地政府和公众,通过出版刊物、举办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传递和呼吁下游地区的声音,促进当地区域环境文化社会信息的交流。

 

 

        此外,由洛克菲勒兄弟基金资助,中心刚刚启动一项针对大坝项目的参与式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调查,将汇集本土化的社会评价系统、国外研究翻译资料以及中国的个案,预计在2-3年后完成并出书。

 

 

        显然,关注大坝问题是中心工作的重要部分。中心已翻译出版国际河流网络《世界水坝委员会公民指南》,用以进行公众倡导,并推动政府采纳指南中的建议。

 

 

        环境教育方面,中心的环保论坛致力于促进政府、学者、学生以及公众开展对话。

 

 

联系:于音 

 

 

0871-4182395 

 

 

yuyin98@yahoo.com

 

 

www.greenwatershed.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NGO动态  中国  中国词条  动态  动态词条  NGO  NGO词条  中国NGO动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