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在华国际志愿活动简述

 

 

        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向中国派遣志愿者。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反映了全球的“志愿精神”。然而,国际志愿活动实际上非常复杂,到海外担当志愿者这种行为,并不必然反映出该志愿者自己所在社会中的典型的志愿精神类型。对国际志愿行动而言,尽管在精神上完全是出于一种高尚的行为,但也常常和其它动机相互联系,比如希望走出去看看世界,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工作经验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在经济上有能力以这种方式进入世界,客观上导致了国际志愿人员派遣活动的兴盛。但是,这并不必然等同于“志愿精神”的增长:把目前这种现象理解为志愿者市场或者机会的兴起,也许更为适当一些。

 

 

        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几乎所有人事发展的国际NGO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仰赖“志愿精神”。总体而言,国际NGO的工资相比跨国企业要低得多。通常,外国人之所以到从事发展的NGO中去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社会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对仅仅拥有一份有趣同时高薪的工作的需求。

 

 

        同时,也有很多人通过在国际发展领域获得某类志愿经历,来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些最为果断而有意思的年轻人希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首先会选择在国际(或者甚至在一家中国的本土NGO)中从事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而不是通过一家国际志愿派遣机构申请职位。

 

 

        另外,一些国际NGO也动员短期志愿者参加文化交流项目。例如,从香港或其它地区组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或者帮助建立一所学校等等,即便这并非该组织的核心工作。

 

 

        再者,一些最终留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比如在华跨国企业工作人士的配偶们,会寻求帮助老人、残疾儿童等弱势人群的机会,这和他们在自己国家所在社区内所做的一样。

 

 

        在一方面述及国际志愿行为复杂背景的情况下,本文只将焦点聚在那些以招募和派遣海外志愿者为“核心业务”的组织上面。

 

 

        这种组织中的第一类,是成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组织。他们附属于大学(如著名的普林斯顿,耶鲁和斯坦福大学)。这些组织向中国派遣大学毕业生人事教育项目。早期,这些志愿者无一例外都是基督徒(当时的西方流行一种看法,就是中国需要通过皈依基督教来进入“文明”)。但是这些组织后来变得世俗化,强调教育和科学等领域的技能分享。

 

 

        20世纪后期,在其它几个发达国家也建立了非宗教背景的志愿者派遣机构,它们通常作为国际援助项目的组成部分而获得政府的全额资助。一些组织是半官方性质,但是也有一些组织(例如英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社 VSO)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接受政府资助也自己筹集奖金。大多数这类机构只是招募和派遣本国公民到海外担当志愿者,但是VSO现在也十分积极地从其它国家招募志愿者。

 

 

        联合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志愿者组织----联合国志愿者(UNV),在全球招募志愿者。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大多数这类机构开始派遣有经验的专家志愿者,他们不只是要填补发展中国家人力上的缺口,还要在志愿者工作的领域向当地伙伴传递技能并进行能力建设。也就是说,这些组织将自己盾作专业的发展组织,其主要资源正是专家志愿者群体,他们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发展中国家的同行。

 

 

         中国的情况是,大量的这类志愿者被派遣支持外语教学——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愿意在这方面接受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已通过这些机构在广泛得多的领域内接受志愿服务——从护理到卫生保健,以及电气工程和农业经济不等。)这类服务通常最少需要一年时间,一般要求接纳志愿者的机构负担志愿者的成本(例如提供住宿并支付较低的当地工资。)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年代,几家宗教组织(主要是基督教)也开始向中国派遣志愿者。这些组织在目标和实话方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别。其中一些组织只是致力于贡献志愿者的人力资源,这些志愿者拥有相差技能以及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同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分派人事外语教学)。然而,也有一些基督教组织仍然有传播教义的安排。(注:附表中并未列入此类组织,因为我们并未把它们看作真正的发展机构。)

 

 

        最后,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实际上是市场驱动的国际志愿机构,它们中有很多注册为非营利组织,但实际上采用了相当商业化的操作方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这样一种现象做出的反应:即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年轻人,喜欢旅游和冒险的机会。40年前,只有最富于冒险精神而且条件优越的西方年轻人才去周游世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种能力,而且这个人群开始行动的年龄呈下降趋势。仅仅在一代人之前,有些年轻人也许只是在大学毕业后“用上一年时间”去游走世界。如今在很多国家,18岁的高中毕业生也纷纷开始效仿。特别是英国的年轻人,在完成高中学业和开始大学生活之间“间隔”的一年中去看世界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这种行为已日益被认为有助于个人开阔胸襟、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是价值不菲的“非正规教育”机会。志愿行为,而不仅仅是旅游,为年轻人前往有趣的地方获得有意义的经历架设了一道桥梁。对很多善意的年轻人而言,这种行为也在获得海外经历的同时,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海外旅行增加了价值。

 

 

        一些机构由此应运而生,以满足相对比较初级的国际志愿者需求。这些机构一般通过向志愿者收费的方式去负担海外职位的派遣费用(通常是作为外语教师)。志愿者的服务期限一个般相对较短(6个月或者更短)。因此,青年志愿者在一些情况下需要为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支付达几千美元的费用。有时候,志愿机构会就志愿者如何从他们所在的地区筹集资金提供建议(即向朋友们、家庭和当地企业提出请求)来负担志愿活动的成本。

 

 

        从满足青年志愿者的需求而言,这种运作是成功的:只要可以找到钱,任何人都可以申请,一般也就能获得前往某地的一个机会。然而,尽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学校可能乐于接纳志愿者,这些商业化的志愿服务机构看上去主要是为了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和兴趣,而非志愿者被派往国家自身的发展需要。

 

 

        因此,尽管国际志愿活动在中国大量集中在外语培训方面,它们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宽泛的。对中国的机构和个人而言,理解它们可能与之打交道的国际志愿者招募组织的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对每个机构进行评估,实际上就是对每位志愿者个人的品行修养进行评价。西方附表中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

 

 

启示:

 

 

       希望招募国际志愿者的中国NGO可以在《中国发展简报》的网站上投放广告。广告应该清晰地描述如下内容:1)期望志愿者做什么?(工作职责),如向本机构的员工教英语等;2)服务的条件,例如大部分机构没有能力支付任何报酬或者帮助办理签证和住宿。一开始就应该将这些情况表达清楚。 ■

 

 

(翻译:付涛)

 

 

部分在华国际志愿服务机构简表:

 

 

Page 17-19.pdf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在华国际志愿活动简述  简述  简述词条  志愿  志愿词条  活动  活动词条  国际  国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