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银杏伙伴带你听世界社企大会的前沿声音

【开栏语】

2015年7月20日,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银杏基金会的前身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在2010年发起的旨在资助和推动青年公益领袖成长的战略性项目──“银杏计划”。时至今日,在银杏计划成为公益行业人才培养标杆之际,脱离南都基金会“单飞”,既体现了南都基金会推动行业发展的胸怀和视野,也意味着银杏伙伴网络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自组织能力已经日臻成熟,人们有理由期待TA们会在更为广阔的银杏基金会平台上自如拓展。2015年6~7月间,分处全国15个不同地区的银杏伙伴们自主安排、集体参访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社企大会并归国分享,正是这种自主探索和协力发展的展现。《中国发展简报》本期特地推出一组稿件,邀请银杏伙伴带回全球社会企业发展的前沿观察。这些观察和思考角度多样,但都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国际视野,同时立足本土经验。

 

 

银杏伙伴带你听世界社企大会的前沿声音

 

        今年2月,银杏伙伴李俊在微信上转给我一条消息,内容是“2015年社会企业世界论坛大会将于7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消息来自台湾的“中华组织发展协会”,他们是银杏伙伴两次赴台湾考察的接待方。据说如果报名参会的中文使用者超过100人,大会就可以提供免费的中文翻译,他们希望邀请银杏伙伴和大陆的社会企业同行。

        海外考察作为银杏伙伴开阔视野和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工具,在2010年项目之初就开始实施。2011年第一届银杏伙伴走进英国,学习的就是社会企业。这几年银杏伙伴在社会企业方面的学习和探索也从未停止:韩国、台湾、印度、德国、日本,每次海外考察都有社会企业的探访,今年的意大利之旅又重新回到社会企业的话题,好像画了一个圆圈。

        而银杏伙伴中也有不少人进行着二手商店、青年旅社、生态农业等多种形态的社会企业尝试。银杏伙伴孙恒在参访英国的社会企业Track2000后,坚定了将同心互惠商店扩大规模经营的决心。这家从2006年3月开始运营,旨在通过闲置物品的捐赠和再流通,降低工友生活成本,提供就业岗位,并以盈利持续支持其机构“工人大学”和“同心艺术团”项目的慈善商店,在2012年实现了盈利,2014年营业额达到168.38万元,年度盈余25.16万元,共计帮助工友群体降低生活成本1684万元,并为40位外来务工者提供工作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伙伴们的海外学习经历,会对他们的本土实践产生重要的启示和鼓励作用,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开始表现出对“社会企业”运行模式的兴趣。

        而对银杏基金会来说,李俊微信转来的更是个好消息:一方面这很有可能成为银杏伙伴第一次自主组织的海外考察,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和台湾同行深度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简单商议后,我给李俊回复:如果超过5人成行,我们就支持这次参访活动,并作为今年海外考察的一条路线。

        “银杏计划”海外考察项目实施4年来,一直是项目组出面张罗行程,而这次意大利之行从招募成员、与台湾方面的细节沟通、会议注册、食宿交通安排,到考察实施、每日分享讨论以及回国后的分享会,均由银杏伙伴自己完成。由于有过6次组织考察的经历,我深知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所牵涉的精力,更何况伙伴们分处15个不同地区,彼此的熟悉程度、工作计划各不相同,而最终圆满完成这个庞大复杂的任务,真是令我敬佩!

        伙伴们在意大利期间,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微信发布他们的动态:他们去了哪里,见了谁,会议有什么精彩发言,甚至是今天晚饭吃了什么……透过照片中疲惫的面孔,我看到伙伴们的乐观和快乐。等他们回来后,竟然发现很多“行话”我也听不懂了……

 

 

        这次意大利社会企业之旅除了大会议程和主办方安排的参观外,银杏伙伴还联系探访了其他的NGO组织,比如国际妇女之家。简报的这组专题就是伙伴们从意大利归来的面面观,我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回想起Ta们在意大利期间分享的点点滴滴,这一次社会企业之旅更加清晰地展现在面前。

        亚丽的工作与农村相关,对国内农业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她的文章,可以算作从专业角度对本次社企大会所做的一个全景式回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世博会的见闻和社企大会的主要观点。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e the Life)”,社企大会的开幕式就在世博会一个馆里举行,以农业为切入点,向全世界社会企业领域的参会者展现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革新。文章里提到的国际慢食协会北京大会于今年9月23日~27日与国内的朋友们见面。另一位银杏伙伴石嫣是国内慢食行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并为此次大会提供实地支持。

        红梅以国际妇女之家的案例,展示了倡导型社会组织如何做一家社企。既有对社会企业市场价值的肯定,也有对过度市场化的忧虑和反思。国内很多NGO尝试转型做社企的第一步都是从向服务对象提供有偿服务开始,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让聋人提供设计服务;银杏伙伴苗世明的机构无障碍艺途(WABC)也是教智障/精障人士画画,然后把学员的作品转化为商业产品。

        国强的文章案例很丰富,作为一个希望在社会企业发展浪潮中创办新机构的弄潮者,他在介绍国外经验的同时,也流露出很多基于切身经验的思考,提出了多个贴近现实的问题。文章介绍的案例,比如帮助药物成瘾者的社企、为购买力极低的群体而设计的照明灯,这些非常新鲜的案例,让我想到了《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里的社会创业家,我个人理解社会企业的价值所在,不在于找到盈利模式以增加收入来源,而是用商业的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用社会企业的形态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力。

        李丽的文章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几乎是最综合的有关社企的各种困惑疑问的思考集锦。正如社会企业现在多元纷呈的发展体现,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即使没有结论,文章也希望能启发读者进行一些思考。特别是要意识到社会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大名鼎鼎的格莱珉银行,15年后才开始盈利,有大批的社会企业跟商业企业一样,仍然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倒闭的结局。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坚守初心吧。

        这一系列文章也许是个特别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同于一般性的考察报告,它们是在沉淀和思考之后的深度交流。我们希望这些文章能带给各位朋友一些讨论,也希望随着社会企业这个话题的持续热议,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出现。就像李丽和国强的文章说的,我们不必局限于社会企业的概念和定义,重要的是在坚守使命和愿景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银杏基金会项目主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银杏  银杏词条  前沿  前沿词条  伙伴  伙伴词条  声音  声音词条  大会  大会词条  
公益

 富平:学者企业家合力另类公益

从北京城中向东乘坐40分钟地铁,再在长途公交车上颠簸一个小时,才能看到默然伫立在路边稀疏的丛林里的那所学校。门口陈旧的木牌匾上写着“富平职业技术学校”,清冷的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