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ABC专栏】SEED&ABC合作专题六:社会创新机构与社区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SEED&ABC合作专题——

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社会创新机构与社区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前    言

 

 

社会创新机构需要和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打交道,包括社区、政府、其他非营利机构、商业机构、普通民众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和他们相处、进行良好互动并获得他们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创新的发展进程。其中,社区是美国社会创新组织最为重视的一类利益相关方,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社创机构的关注。本文将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与大家探讨社会创新过程中机构与社区的互动及改进建议。这是SEED 中美社会创新对比系列研究第六期。

 

 

一、社会创新如何获得社区支持

 

 

无论是实体社区还是虚拟社区社区往往是社会创新实践和运营的重要场地,而社区接受(Community acceptance),即居民愿意接纳自己所处的社区成为创新试验的场所,是社区创新推进的第一步。

 

 

在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社区关注的角度主要是分配公正、过程公正以及信任三个方面。分配公正主要解答成本投入和获取利益的关系,要让社区居民看到他们的参与和努力将会带来的收益;过程公正则要求在问题决策过程中有公开合理的流程,同时确保利益相关者能充分参与决策;信任便是当地社区是否愿意相信新鲜的甚至来自外部的信息。社会创新机构可以从这三个社区切实关心的问题出发,与社区构建信任关系,并做到分配公正和过程公正,从而使得社会创新社区更容易被接受。

 

 

首先是分配公正。利益分配往往是社区接受中最早出现也是最实际的问题。社区的成员都很关心:通过参与社会创新,我/我们能得到什么?更为坦率的讲,社区的经济会因为这次的创新得到发展吗?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能提高吗?或者说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会得到进一步满足吗等等。

 

 

以本世纪初日本推广风能发电为例,为了让社区居民充分体会到风能发电带来的实际效益,大部分项目都采用了“本地资金”和“日本政府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社区资金可以确保有一个风车设施落地在当地社区,而日本政府资金又吸引了更多的外部资金投入到当地。

 

 

这样的合作模式也给当地的投资者和社区资金带来了更多的附加收益——通过这个项目,当地投资者和外部投资者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也为将来本地投资者走出去建立了一种可能性。此外投资者可以将社区成员的名字刻在风车的柱子上,也可以给风车起昵称等,以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感。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次能源改革创新中,社区成员的投入表面是资金,而收获的除了每年来自电力公司的分红之外,还有外部的合作网络和对社区的归属感,可谓“一举多得”。

 

 

 

再比如,香港的“社区伙伴”机构在推广社区建设的时候,也更为直接地建立了一个以“社区经济”为主题的项目,鼓励除主流经济模式以外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农夫市集、乡村市集、社区支持农业等等(图1)。其目的是希望以分配公正为前提,在本地的生产和服务链中,恢复及建立互惠交换的平台,最终可以帮助社区变得更有韧性、更有创造力、更加自给自足,并能重塑社区成员的自我认同感,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1。这些都是参与机构活动将带给社区民众的潜在收益。

 

 

 

图1:“社区伙伴”贵州项目集锦

 

 

分配公正是社创机构与社区开展合作的前提。在社区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社创项目和社区的合作,都以互惠互利为前提,而不是从单纯感性出发。目前我国很多社会创新机构或者活动往往太凸显公益性的特征,而忽略了项目开展的基础是共享收益。

 

 

 

其次,社区关注的第二和第三点便是过程公正和信任。上述提到的“社区参与”,即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是保障过程公正、建立信任关系的普遍且有效的方案。社区参与并不是简单地要求社区民众出现在活动现场,而是希望社区大众由浅显社会问题认知到更加全面及深入的理解,由简单的理解创新到支持创新,机构与社区的关系由见面之交成发展成可相互依赖的社会资本2。

 

 

 

当然,让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社会创新项目里面并不容易,但却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对于社会创新机构来说,要想对贫穷、不完善的医保或者教育等复杂的社区问题全面了解透彻,那么和身处其中的人进行沟通是增加对问题认知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简单地说,生活在社区里的人才是社区中真正的专家,他们了解这个社区的资产、历史、优缺点等等,能提出最具可行性的建议。

 

 

 

“发扬民主”是社区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如言论开放、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建立透明的议事规则等。此外,还需要让参与者看到具体的行动和达到的收效,他们才会长期投入自己宝贵的时间支持社会创新。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为例,该市曾经是美国最辉煌的城市之一,但是随着上世纪后期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克利夫兰变成了最“悲惨”的城市之一,人口负增长、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一些社区犯罪率居高不下。当地众多机构在试图扭转这种阴影笼罩的局面,如世界上第一个社区基金会——克利夫兰基金会(图2),就在做这样的尝试。

 

 

 

图2、3:克利夫兰基金会徽标、Neighborhood Connections(邻里联结)徽标

 

 

 

克利夫兰基金会旗下有一个子机构叫做Neighborhood Connections(邻里联结)(图3),其机构宗旨就是“改善克利夫兰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建设一个更为公正、平等和包容的克利夫兰”。Neighborhood Connections每年都会给当地的非营利组织或者项目提供资金,但是和以往的机构不同,这些资金的去处由25位克利夫兰居民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图4),即由社区人员来决定哪些项目是目前最紧迫的,同时也是他们认为社区中最需要的。

 

 

图4:Neighborhood Connections居民现场评审项目及2018年五月部分资助项目

 

 

 

由于社区代表直接参与到社会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过程公正,并使社区居民对机构或项目形成天然的信任。同时,社区的参与度也是社会创新项目吸引力的试金石,不能得到社区民众支持的项目很难有长远的发展。使社区人员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是社会创新项目向可持续迈出的第一步。

 

 

 

在美国,无处不在的民主氛围使得社创组织在项目设计中就会考虑到社区角色的代入,但在中国,很多机构对社区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让社区居民参加机构组织的活动”的层面,而原有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也没有很好地动员和利用起来。提高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仍然具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社会创新如何为社区赋能

 

 

如果以上三点能够很好的实现,那么社会创新机构和社区之间将会发生良好的互动和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包括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等。社会资本能给关联双方带来巨大的能量,并最终实现对社区的赋能,为下一个社会创新项目提供基础。

 

 

以全球性的Transition Network为例,Transition Network的主要项目遍布48个国家的1200多个社区之中(图5),目的是建立低碳、公正和健康的未来。其主要的作用是鼓励、联结、支持和培训这些社区,围绕着他们的“过渡模型”(transition model),即帮助当地社区建立最适合他们的发展模型,进行自我管理。作为一个国际项目,拥有复杂的国际和当地的关系,而且很多沟通都是基于线上,那么项目如何可持续让人好奇。

 

 

然而Transition Network的部门主管Sarah McAdam则认为,他们只能通过通用的原则以及简单的几个故事来指导不同国家的工作,剩下的只能由当地结合其自身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等采取行动。她认为要让每个地区的人理解,他们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当地的,而是联系着整个世界的,同时有和他们相似的人在行动。同时,通过主题(principles)类的活动为社区赋能,比如危机管理、决策部署等技巧。只有使得团队内部以及每个社区的参与者相信,他们是紧密相连、可以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项目才得以可持续。

 

 

图5:Transition Network部分项目展示,分布在世界各地

 

 

在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实体社区的建设较为完备,同时类似于Transition Network这样的“虚拟”社区也相对成熟。对于社区来说,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和培养体系能够帮助他们从无到有,从业余到专业,从松散到凝聚,最终实现自我赋能。而我国,这样的专业化社区管理体系相对比较欠缺,同时缺少以建立信任为基础的培训方案。其实我们不缺好的本土化赋能案例,但是如何提炼这些优秀案例,以形成可复用的社区发展体系,是值得思考的。

 

 

 

总而言之,社会创新社区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社区为社会创新的实现提供了试验场,社会创新社区更好的生活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关于前者,如果创变者希望社区能够成为创新实施的地方,需要解决利益分配和过程中关于公正的问题,从而使得机构和社区之间、社区内部之间产生信任。同时也只有对社区的赋能才能保证创新的持续,并检验社会创新带来的变革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http://www.pcd.org.hk/zh-hans/foci/本土经济

2. https://ssir.org/articles/entry/the_case_for_stakeholder_engagement

3. http://www.neighborhoodgrants.org

4. Maruyama, Y., Nishikido, M., & Iida, T. (2007). The rise of community wind power in Japan: Enhanced acceptance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Energy Policy, 35(5), 2761-2769.

5. Wüstenhagen, R., Wolsink, M., & Bürer, M. J. (2007). Social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Energy policy, 35(5), 2683-2691.

6. https://transitionnetwork.org/about-the-movement/what-is-transition/

7.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integration/research/newsalert/pdf/IR10_en.pdf

 

 

作者及感谢

本文主笔为任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研究员,SEED执行团队成员。

同时感谢SEED中美社会创新研究小组所有成员为本文提供的宝贵意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ABC  ABC词条  建立  建立词条  专栏  专栏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公益

 广东艾滋病毒感染者“就医难”

 “未见典型卡波西肉瘤结构,疑为血管增生。”  拿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病理报告,困扰了三个月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小钟却笑不出来。  摸摸像芦柴棒一样瘦小、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