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南屋专栏】参加中南屋的项目是什么体验?

 

 

 

 

本人18岁,女,在澳留学生。去年年底参加了中南屋在秘鲁的调研项目,调研课题为“秘鲁亚马逊土著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趁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调研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

 

我将从四个角度入手:我的个人成长,该项目对升学的帮助,趣味性 和 打消家长的后顾之忧。前两趴是正经内容,后两趴是不正经内容(想看多图的小伙伴们直接从趣味性的趴开始看就好惹)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被扫盲。

 

可能因为我格外的无知,我对于“亚马逊的土著部落”的印象就是…嗯…光着膀子,穿条草裙,咿咿呀呀叽里呱啦地讲着远古的语言,每天晚上大家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舞…

 

可想而知,当我在踏进雨林,看到土著人人手一部智能触屏手机的那一刻,我在风中凌乱了…

 

所以啊,拒绝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睁大眼睛好好观察这个世界中你不熟悉的角落,还是很有必要滴。

 

亲身采访活着的历史,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当29岁的Gumer站在我面前,回忆起他童年“以芭蕉叶为碗盘”的时代时,我才深切感受到他的人生是怎样在过去的三十年,因现代化而经历了巨变。

当一名早已移居城市的30岁母亲,Sadith Silvano,凝望着她那群讲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却在面临土著语言时一脸茫然的孩子们时,她眼神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无措深深刺痛了我,也血淋淋地提醒着我现代化发展的代价。那就是传统土著语言被遗忘,最终失传。

 

亲身接触这些亲历了亚马逊雨林的现代化的个体,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而这种触动和感悟是很难从读文章,读报告,甚至看视频中获得的。就像现在,我形容得再生动,也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跟你讲ta当年的故事。

 

 

▲当地人抱着树懒

 

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

乍一看,乍一想,如果我是个土著人的话,我一定会对那些取代了我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打个比方,以前生活在亚马逊中的人们用芭蕉树叶当作屋顶。现在他们换成了铝制屋顶,如下图所示:

 

▲替代了芭蕉树叶的铝制屋顶

 

我当时问我们的本地向导,用的是反问句:

 

“现在铝制屋顶取代了你们世世代代的传统,你一定很伤心吧?”

Gumer一脸不解地看向我:“Why?”

 

我又被震慑在原地。

 

他很耐心地跟我解释,以前的树叶屋顶会腐烂,需要每三年更换一次。现在好了,换成了金属屋顶,又牢靠又省心。

 

我恍然大悟,原来土著人对外来事物决绝的敌意,自始至终都只是我一个人的意淫。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和坏、爱和恨

这个世界不是按照黑白分明的规则运作的。

 

这个更成熟的世界观,阻止我顺着惰性随便下简单的定论,强迫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信息库,为的就是能有朝一日更公平客观地看待每一件事物。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把调研课题从“秘鲁亚马逊土著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改成了“秘鲁亚马逊土著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化身勾搭达人,“万物皆可撩”

 

秘鲁的时候,每天都苦不堪言。为什么?因为天天在黄老师和嫣然老师的威逼利诱下熬夜,写调研文章。我记得文章前前后后改了大概5、6版,天天熬夜到凌晨4点,还是全体学员一起熬(倒也不失为增进感情的好方法)。

 

结果是什么呢?现在写文章逻辑清晰,语法正确,最可贵的是能在保证内容输出的前提下,做到内容通顺,阅读过程轻松。

 

在后续实习经历中,几次碰到要写推文的任务,都很明显的感觉自己上道很多。写出来的文章也很少需要大改了,想想可能跟中南屋的高压训练有关?

 

▲每天白天调研收集到的一手数据,晚上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整理、写作。

 

除了写文章外,调研技能也是我很大的收获。

 

在一次次搭讪向导、餐厅老板、地摊老板、萨满巫师、游客、非政府性组织(NGO)负责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和有着不同身份和不同观念的调研对象聊天,并在聊天过程中很自然地从他们口中挖出我所需要的信息。

我学会将采访全程录音以备日后复盘,我学会快速记下对话要点以便梳理框架。到现在,我手机快速操作的页面上还有这两个阴魂不散的app:

 

 

然后呢,我的搭讪技能突飞猛进。

 

现在我的人生格言是“一切人类皆可聊”。

 

没错,我染上了调研职业病。

 

我搭讪了无数出租车司机。

 

在美国,我搭讪了来自巴基斯坦且对一带一路了解甚深的,来自牙买加且对雷鬼怀着满腔热爱的,和来自哥伦比亚且酷爱烹饪四川菜的Uber司机;在中国,我更是搭讪了操着各地口音,讲着五花八门方言的出租车司机们。

 

我还在飞机上搭讪了无数小哥哥小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

 

在他们中,有来自哥伦比亚,现在在上海做交换生的,试图说服我加入基督教的小姐姐;有在美国留学,研究生读艺术专业的小哥哥;有住在尼泊尔,赶着参加儿子在澳洲的婚礼的印度教夫妇。

 

我称这种一看到人就有强烈的搭讪冲动,不害臊不要脸地拉着陌生人一起聊天的症状,为“中南屋后遗症”。

 

 

▲同行的调研小伙伴

 

不小心做了一个有趣、有料的人

 

首先,因为我也是正在申请美本的萌新,所以无法从申请结果来评价这段经历对我升学的帮助。

 

但已经经历过面试的我想说,这段经历本身就能帮助你很多。因为是你的亲身经历,所以你能描述出一些很打动人的小细节,而这些也会是打动面试官的东西。

 

况且,以第一人称聊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更真诚,更有力。

 

关于调研文章的作品发表,我的文章刊登在了知名公益政策平台——《中国发展简报》(China Development Brief)上。作为一个高中生,能够有自己的发表作品还是挺难得的,也会是我申请时能很自然的提到的一些资本吧:

点击即可阅读:亚马逊土著人的“现代生活”——他们有不被世界改变的权利,也有改变的自由

其次,撇开申请来看,单冲着亚马逊雨林这一点,也得去走一遭。

 

亚马逊雨林不像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绿意盎然的雨林,雨林里千奇百怪的动物:呆萌的树懒,凶猛的食人鱼,神秘的粉红海豚。拇指大的迷你椰子,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品,划着独木舟满载而归的土著人。

 

我知道这是一个很老套的形容方法,但这次经历真的扩宽了我的视野。

 

这是我最酷的经历之一,是我一辈子的谈资。所以就算最后啥大学的offer都没拿到,也值了。

 

如何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

危险吗?

 

首先,家长最关心的安全问题。

 

我父母当时挺担心的。这可是南美啊!不毛之地啊!会不会危险啊!我当时说服了他们好久,他们才一脸悲壮地答应让我去。

 

事实就是,我们整个团毫发无伤地回来了。

 

▲在亚马逊雨林里的时候觉得还是很酷的

 

我个人感觉安全系数还是极高的。随行两位带队老师24小时照看着你(师生比1:4),一名当地向导能给你关于当地文化、风俗的注意事项。调研全程车接车送,真的很难出事。

 

况且,我无法证明本来会发生的抢劫没有发生。打过辩论的同学都懂,证有不证无,我没办法证明没有发生的事。

 

不知道以上描述够不够打消父母的顾虑hhhhhhh。

 

所以,如果你爸爸妈妈很担心安全问题,好好和他们聊一聊,于情于理、有理有据地尝试说服他们。说不定他们就像我父母一样,同意了。

 

(而且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爸妈就继秘鲁亚马逊调研后,又同意了让我去尼泊尔爬喜马拉雅山!没错,我就是一个得寸进尺的人,希望我爸妈不会看到这个回答…)

 

所以,勇敢地迈出说服父母的第一步吧!

 

▲近在咫尺的喜马拉雅山

会不会吃苦啊?

 

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首先得明确大家对“吃苦”的定义。

 

你不可能被伺候得像皇上一样,但对我来说远远没有到“吃苦”的程度。

 

全程车接车送,雨林里住的是最好的民宿,城市里住的是干净整洁的正经酒店(几星级我忘了…)。餐食嘛,我反正给满分,有图为证:

 

 

▲雨林中的传统食物:烤芭蕉+炖鱼

 

▲顿顿吃红薯条+米饭+咖喱豆子

 

▲这白色的餐巾纸一样的东西可神奇了。棕榈树心刨成的条,当地传统食物。

无味且口感一言难尽,但颜值是杠杠的!

 

▲这个鸡排真的很好吃!上面浇的洋葱和番茄熬的酱简直,完美

 

▲这就是普通的鸡排hhhh

 

 

以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南  中南词条  参加  参加词条  专栏  专栏词条  体验  体验词条  项目  项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