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点】徐本亮:公益慈善应避免左、右倾错误,重视“有效性”

 

 

编前语:饱受诟病的行政干预公益慈善问题,历来是各界争论的焦点。政府要放权,越界、垄断、限制统统放掉。毕竟公益慈善充其量是社会发展的补充,既无强权,又不颠覆,不沾恶缘,远离恐怖,大可不必像洪水猛兽般防范。然,政府放权后,我们的社会组织应审时度势,磨砺自身品质。如何挑起公益和慈善的大梁,不得不提到“有效”这两个字。如何做到有效,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女士曾说有效慈善主要是两个定义:即有效果的慈善和有效率的慈善。由于没有利润底线,有些社会组织做了很多事情,没有效果,但它总认为自己在做好事,还在不断投入,显然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就亟待呼吁社会建立更加专业、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们的公益组织、公益项目进行评估。公益慈善的有效性亟待去深度挖掘、放大、普及到人人中去。本刊记者就“有效性”这个话题采访了上海市慈善教育中心副主任徐本亮先生,且听这位德鲁克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传播者并有20年公益实践经验的公益人士娓娓道来公益慈善的“有效性”。

 

自政府开始购买服务以来,有人就把公益当成一种生意来做。但实践证明,如果不能坚持非营利性,没有公信力,这种机构迟早会垮台的。这种靠公益来营利、赚钱的机构我们定义为“右倾主义”。

 

无独有偶,国内依然有不少人草率地冠以公益高大全的形象,认为公益就是无私奉献,不计成本的,无形中给公益进行道德绑架。把志愿服务和公益完全混淆,一味地强调“雷锋精神”,却忽视了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这种情况我们定义为“左倾主义”。

 

对中国公益和慈善而言,右倾和左倾都是不可取的,对国内公益慈善环境的改良是不利的。而一定程度上,中国目前的公益慈善仍在这两种风气中此消彼长,相互博弈。

 

众声鼎沸,公益难行。社会理解,至关重要。公益慈善的有效性需要正确理论的引导,也需要社会实践的验证和体现。《社会与公益》诚邀徐本亮先生就澄清认识的误区,正确认识中国公益慈善的有效性及如何践行有效性谈谈他的看法。

 

公益有效性在哪儿?

——三要素:公益组织、公益项目、服务对象

 

 

问:如何定义有效公益,什么样的公益活动能够认定为对社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徐本亮(以下简称徐):为何我们提出和强调有效公益呢?因为我们做公益是需要资源的,需要使用资源,就必须强调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做对的事情。对于社会组织来讲,它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改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它的有效性,就一定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服务对象通过我们的项目和服务得到改变和受益。为什么特别强调有效性,因为我们过去比较强调效率,效率指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但是有效率不一定是有效果。

 

以我们机构为例,我们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于1995年1月,成立的背景是上海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转岗需要再就业。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使命就是“知识扶贫,助人发展”,就是希望通过再就业培训帮助学员实现重新就业。如果我们只是培训,比如培训了500人,但是如果500人中没有人就业,那么我们的培训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此我们机构不仅有使命,而且通过确定可以衡量的目标,将使命转化为实际成果。就是说,衡量我们机构的绩效,不是仅看我们培训了多少人,而是看有多少人通过培训,真正实现了再就业。因此我们的再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要达到50%的就业率。

 

正是由于我们重视和坚持有效性,我们以50%以上就业率的成果赢得了政府、企业和基金会对我们的信任和源源不断的支持。19年来机构从从小到大、持续发展,筹措资金7000多万元,帮助6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媳妇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有效性,也使机构的使命得到落实,体现了机构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强调做公益一定要注重有效性。

 

问:目前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认识和了解还很不够,因此如何评价公益组织项目的有效性?

 

徐:你刚才提到公益项目,其实现在有四个概念我们社会组织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就是投入,即投在项目中或由项目消耗的资源;一个是活动,即为了履行使命,项目对投入的使用情况;一个是产出,即项目活动的直接产出;一个是成果,即服务对象在参加项目期间或之后的变化和收益,这四个概念是项目产出的模型。

 

例如一家生产杯子的企业,它要生产杯子需要有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经过生产活动,产出杯子,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光有产出杯子是不够的。它要把杯子卖出去了,实现其中的利润。企业的成果就是利润。由于企业有利润底线,如果它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它一定会反思。它不可能一直为没有利润的产品投入。社会组织,因为它没有利润底线,所以我们有的社会组织,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效果,但它总认为自己在做好事,还往里面投入,所以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举个例子,如有些搞宣传的社会组织,如环保宣传,法律宣传,它们印了很多的传单,小册子,他们认为发了多少的传单、小册子,有多少人来听讲,就是成果。其实这些是产出而不是成果。因为传单、小册子发了以后,是否有人看,看了后有什么结果,他们并不知道。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

 

我们讲的成果是指服务对象参与了我们的项目,接受了我们的服务,给他带来的改变与收益。这种改变和收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一定要有改变和收益。因为只有受益人改变了,受益了,才能使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资助方也好、政府购买服务也好,要的是成果。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社会组织是为使命而存在,社会组织也是为成果而存在。所以这个成果不是你做了多少活动,有多少的产出,这个成果一定是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收益。对任何社会组织成果的都需要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标准来衡量。

 

问:对于服务对象的改变,我们是否有相应的标准衡量这种改变?

 

徐: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的所有项目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开发项目;以目标为导向制定计划。现在有的项目当初设计的时候想的很好,但实际没有人来参加。比如我在评审一些公益项目的时候发现,在项目预算中有一笔费用是买小奖品,小礼品的。我就问你们为何要买小奖品,小礼品,他们说如果不发小奖品,小礼品,我们的服务对象就不来。

 

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服务对象来是因为你们的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对他们有价值的,还是仅仅是为了你们的奖品而来。我们现在有很多项目,在设计的时候机构没有进行很好的前期调查研究,项目的需求是他们主观想象的,而不是服务对象真正需要的。甚至还有的项目,要等到批准后,拿到钱之后,才去做调研,这就违背了先调查需求,后设计项目的基本原则。

 

我觉得,现在不少做公益项目,做社会服务的人缺乏市场的概念,客户的概念,营销的概念。实际上,我认为做公益与做商业道理是一样的。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是客户决定了你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做项目,就是做营销,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需求,然后再去满足需求。

 

所以,要提高公益项目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严肃认真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不是说我们知道什么东西适合他们,而是要知道什么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如何把这些东西送到客户手中。现在有些公益项目虽然拿到了钱,但有的招不到服务对象;有的做不下去;有的没有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项目不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对他们没有价值。

 

问: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中国历来对慈善的定义就带有施舍与恩赐的意思,所以导致施助人往往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考虑,是我有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从受助对象的角度出发,他们需要什么我给什么?

 

徐:从现代公益慈善的理念,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讲,做社会组织,做公益项目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现在社会组织做项目中,存在项目雷同化的现象。比如说为老服务,大家都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脸、洗脚、聊天,有的时候特别是学雷锋的时候,一天会去好几拨。

 

另一个现象就是大家都去做一些容易做的项目,能够拿到钱的项目。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就是希望社会组织能够从需求出发,通过实施公益项目真正使服务对象受益,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否则,项目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仅仅只是搞搞活动,单纯追求服务人次,绝对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现在有的公益项目、社会组织效果不好,主要是过分看重了活动和产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活动和产出容易评估,而受益人的改变和收益,这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尤其是一些无形的改变。所以,为了保证公益的有效性,对公益项目必须要有评估,需要我们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没有评估就不知道项目是否有效。

 

问: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公益组织没有很好了解需求,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乏或不专业,使政府或者资助方不知道项目的实际效果,导致批准一些项目有效性很低?

 

徐:我认为三方面都有问题,一是有的资助方和政府部门不知道什么是项目项目的基本要素,他们看到申请书里有活动,有产出就给钱了。如现在有的政府做购买服务时,主要只看你服务了多少人,做了多少活动,对成果没有要求。这样很多社会组织就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应付数据、做台帐,而忽视了项目的成果,即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收益。

 

二是承办购买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有责任,它们没有或缺乏有效的正确的指导和咨询。在选择评审专家时把关不严,有的专家没有项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不知道活动与项目的区别,产出与成果的区别,发现不了申请书的问题。现在我在国内很多地方参加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评审工作,也担任过一些全国性公益项目大赛的评委。

 

我发现,有很多项目需求不清楚,服务对象太宽泛,目标界定不清、难以衡量,有的甚至不是项目,而是活动,却拿到了钱,评上了奖。我认为这和评审专家把关不严有关有的。现在有的地方在选择承办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时不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而是通过印象,通过关系来决定的。最近广州部分社会组织写信给广州民政局,对承办机构的资质和能力提出了质疑。现在有些项目的前置审查把关不严,我认为专家是有责任的。所以社会组织要求公布专家名单和打分结果,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专家也好,承办购买服务的组织也好,都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去年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有些不具备基本要素的项目,甚至不是项目的活动也评了奖。我写了两封信对大赛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提出了质疑。

 

三是社会组织缺乏项目的基本知识,不知道如何开发项目,如何做好项目。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中国要成为“学习大国”。我们要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公益的有效性,也要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30多年前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当时国家花大力气对各级党政干部、厂长、经理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现在我们要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也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普及社会组织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尤其要抓好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的教育培训。当然,社会组织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以我自身为例,我1995年开始做公益,但我自身革命性的变化就是2003年参加了由北京恩玖和美国麦克里兰基金会举办的的“诚信系列培训”,共有四门课程:公信力的价值、领导力的价值、资金发展的价值和治理的价值。通过培训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社会组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知道了什么是公益,怎么有效地做公益

 

问: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的组织不懂如何做公益,有的目的不纯。

 

徐:现在政府开始购买服务,有人把创办社会组织和承接购买服务当成一个生意来做。但实践证明,如果不能坚持非营利性,没有公信力,这种机构迟早会出问题,甚至会垮台的。

 

问:现在有人把公益理解为做义工、做志愿者,认为做公益就应该无私奉献,不讲报酬。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公益?

 

徐: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公益等同于做义工,做志愿者。不能认为做公益就是无私奉献,不讲成本的。当今世界,公益已成为第七大产业。所以,公益也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它是社会分工中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三大部门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组成。社会组织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器官,它的存在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社会,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做公益就是一份职业。正是因为认识有误区,造成现在政府购买服务时有的不给人员经费。很多社会组织的待遇偏低,留不住人。做公益当然应该有爱心,有奉献精神,但是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与他们的付出和贡献相符的相应的报酬。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人加入公益行业。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和宣传,破除对公益的一些模糊认识。

 

问:正是人们对公益的认识的不够,给公益带上一顶“高大全”的帽子,认为公益就是献爱心,只要付出就可以,因此有时不重视效果。

 

徐:而实际上做公益是需要资源的,而且资源非常有限。因为有限,我们更要注重成果,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到能够产生成果的地方。如果不注重成果,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例如:上海的再就业培训,人保局自己是不做的,是由社会的培训机构来做,这种方式是挺好的。但问题是现在人保局购买的是考试合格的人数,学员考试合格,就给培训机构埋单。这样造成不少失业人员每年他都参加培训(政策规定失业人员每年可以参加一次免费培训),证书拿了不少,但最后还是没有就业。其实,政府开展再就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但是由于在埋单的时候购买的仅仅是产出(考试合格人数),而不是成果(再就业的人数),所以尽管政府每年为再就业培训投入巨资,但是效果不尽人意。

 

问:如何理解“NGO市场”中传统的界限将被打破?

 

徐:以前,商业与公益的界限非常明显,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现在很多企业成立了社会责任部门,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公益、做慈善。

 

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有的把社会责任部门的名称改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我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如果一家企业通过满足需求获取利润,取之有道,本身就是在做公益。而社会组织要想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不仅要有爱心,有善念,也要有市场的概念和客户的意识,也要满足社会需求,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益和商业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了。同时现在还出现了社会企业这种介于商业组织与公益组织的新的组织形式。所谓社会企业,它本身是一家企业,也是要盈利的,但是它创办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问:刚才您也提到现在有些好的项目得不到资助,那么我们如何判定一个项目是理想的项目,好的项目?

 

徐:一个理想的公益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明确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2、要正确界定项目受益人和人数,能够满足受益人的需求,对其有价值;

3、要有明确的经费预算

4、要有可以衡量的项目目标(成果)和评估指标

5、要有实施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6、要有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

 

问:一个公益项目如何才能得到资助方的资助和政府的购买?

 

徐:资助方的资助和政府购买实际上是一种交易、交换,是与项目的成果进行交易。他们是看成果的。只有做出成果才能得到资助方的资助和政府的埋单。

 

我们的机构从1998年开始与汇丰银行合作,已经16年了,汇丰银行给我们捐了2200多万元。一家企业和一个公益组织合作时间之长,捐款额度之大,在国内都是少有的。那么为何汇丰愿意长期给我们资助呢?因为我们有清晰的使命和公信力,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取得汇丰所期待的成果。1998年汇丰之所以找到我们机构,资助再就业培训,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有50%就业率的实际成果。

 

另外我们能和汇丰合作这么多年,是因为我们项目的不断创新。到目前为止,在汇丰先后资助了我们8个公益项目,其中“阳光下展翅” ——社区青年就业援助项目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和“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共享阳光”—农民工子女就业援助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项目”;“万名农民工绿色网上行”项目荣获“芯世界”公益创新奖一等奖。我们以卓有成效的成果赢得了汇丰的信赖。

 

问:对于公益,我们的宣传理念与之前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

 

徐:我认为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要让大家正确的认识公益。如果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只讲无私奉献,不讲合理的薪酬待遇,他们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苦兮兮的,那么我们怎样吸引年轻的优秀人才进入公益领域?而没有优秀的人才,社会组织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问:对于公益理念,包括有效公益的理念,是不是很有必要在中小学进行推广普及,让他们从小对公益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对公益的发展是不是更有利?

 

徐:目前,我们对公益的宣传,比较多是集中在志愿服务的宣传,而对有效公益的宣传很少。所以造成现在的情况就是,做公益就是无私奉献,就是义工,做志愿者。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志愿服务是“被志愿”,效果并不好。比如,现在很多城市组织志愿者在马路口维持交通,但仍然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志愿服务搞了,志愿者补贴发了,交通状况并没有改善。因此志愿服务也要讲究有效性。否则就是浪费资源,也会影响公民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公益界的指路明灯——德鲁克思想

问:无论是公益的有效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最先提出有效性概念的应该就是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吧?

 

徐:是的。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出有效性的概念。他指出有效性不等于效率。效率指“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有效性指“做对的事情” (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 。有效性就是做好正确的事情的能力----“将对的事情做对”

 

我们过去比较看重效率而忽视有效性。

 

问:我们如何将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应用在公益领域?

 

徐:我认为在中国公益界非常有必要掀起学习德鲁克管理学思想特别是非营利利组织管理思想的高潮。我的机构19年,就是在德鲁克思想指引下从小到大,成长发展起来的。

 

德鲁克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他说过:21世纪是社会组织的世纪。1990年他写了《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从使命到绩效,再到策略,德鲁克给我们勾勒出一套清晰、具体的操作方法。该书指出,非营利组织是以服务人类为目的的事业,由于缺乏传统的商业底线(指利润),更需要借重管理来让自己专心致志于既定的使命。其中有一章是讲绩效管理,那什么是绩效呢?绩效指的是将现有的资源集中于能产生实际成果的事物上。

 

德鲁克也十分强调注重成果,而且成果是在组织外部,成果一定是通过服务对象的变化来体现的。德鲁克还写过《组织生存力》,这本书也是非常经典,是社会组织评估的有效工具。书中有德鲁克的五个经典的问题:

 

1、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2、我们的客户是谁?

3、客户认识的价值是什么?

4、我们成果是什么?

5、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这5个问题不仅对于一个社会组织很重要,我们做好项目也要正确回答这5个问题:

 

1、我们的使命是什么(项目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2、我们的客户是谁(项目的受益人是谁?)

3、客户认识的价值是什么(项目到底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4、成果是什么(项目可以衡量的目标是什么?)

5、我们的计划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提供怎么样的服务?)

 

因此做公益项目的逻辑框架非常清楚。近几年我在全国各地为社会组织做能力建设培训和咨询,一直在倡导有效公益,反响非常好。大家认为这个概念和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因为之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概念,没有这种意识,甚至有些人都不清楚什么是公益项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问:现在国内从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的机构有哪些?

 

徐:现在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视,比较有影响的培训机构有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恩派),主要做能力建设培训和组织培育;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主要培训基金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光华慈善基金会,主要推广德鲁克的管理课程。但是我认为能力建设培训也要讲究有效性。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现在影响能力建设培训有效性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高质量的师资,特别是缺乏实务派的培训师。有些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只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培训效果不理想。

2、缺乏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有的课程名称很好,实际内容名不副实,不能满足学员需要。

3、培训计划的安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现在有些负责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机构安排的培训课程“大而全”,有些内容不是初创机构需要的,结果造成培训的出勤率很低。

4、培训形式单一。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培训往往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满堂灌,效果很差。

5、有的培训重“术”轻“道”。只讲“如何做”、“做什么”,不讲“为什么做”,缺乏“道”和“术”的统一。

 

因此加强公益培训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非常重要。根据学员的反馈,我觉得社会组织特别是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最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培训。所以,我在培训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原则,开发了“培训+咨询”的培训模式,很受学员欢迎。因为培训之后学员需要将学的东西在实践中运用,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

 

例如,我讲“项目开发管理”后,会给学员布置作业,要他们通过调研写项目申请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没人指导他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如果有人指导,对他的项目申请书进行指导、优化,他就知道问题在哪儿,如何完善,这样他的项目设计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我们现在很多培训,缺乏后续的指导与咨询。因为培训的成果不是仅仅看发了多少教材,培训了多少人,而是看培训后学员有哪些改变和收益。

 

问: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抓住机遇?

 

徐:1、我们需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德鲁克的思想。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胡耀邦书记曾号召全党学习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国有企业改革时,朱镕基总理同样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社会组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就更需要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2、要强调公益的有效性。社会组织只有有所作为,才有地位。做公益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应该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使服务对象真正受益。

3、要转变观念,澄清对公益的模糊认识。社会组织要建立保证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4、公益是民间的事情,不能够由政府包办代替。政府可以倡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代替,让公益真正的回归民间,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

5、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少数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对资源的垄断。要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让各类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都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社会组织也要优胜劣汰。

 

来源:社会与公益

作者:徐本亮,上海市慈善教育中心副主任

采访:周丽、向绪东

 

-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右倾  右倾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有效性  有效性词条  重视  重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