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注】守一个社会底线

 

 

编者按 

10月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探索欠发达地区弱势儿童(0~3岁)在身体、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将有助于教育公平,促进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提升,进而有助于保障其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慧育中国”项目,是国内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探索。本文以项目的四个重要参与方为切口,尝试从不同视角出发,呈现项目对儿童及家庭、对社会发展的多维关照。

撰文:泠溪

视觉:莎莎

 

10月13日,在青海省乐都区正式举行了“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简称“慧育中国”)的全区启动仪式。敦和基金会理事张志洲、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乐都区委副书记马明旭等项目重要相关方代表出席并致辞。这意味着2018年底在乐都区开启的“慧育中国”项目,已经从试点的10个乡镇正式覆盖了全区的19个乡镇,累计受益儿童从原来的1852人,增至3237人(截至12月3日数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简称“CDRF”)于2015年发起的“慧育中国”项目,关注的是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中最弱势的群体——儿童,及其最敏感、最脆弱,也是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间阶段——生命最初的1000天(0-3岁阶段)。项目希望通过营养与家访相结合的早期养育干预,促进儿童身体、语言、认知及社会情感等综合发展,以此探索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根据CDRF的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项目已在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湖南等10省的11个县开展项目,正在接受家访的儿童超过12000名,深入项目一线的督导员和育婴辅导员(简称“家访员”)已超过1100名。

在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看来,“慧育中国”在守一个社会底线——“所有的人,无论境遇如何,无论能力如何,无论出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最基础层面上的公平正义。”

要让项目从顶层设计真正贯穿到无数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个家庭,CDRF、研究学者、地方政府、一线督导员/家访员,以及相关的支持者等多方角色的合力参与,不可或缺。

 

 

01:

家访员: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了乐都区的这次扩点,CDRF副理事长卢迈在今年5月,专程到乐都与当地政府商议相关事宜。经过3个多月的系列筹备,已于8月中旬开始全区推广入户家访。

刘惠芸在这次扩点过程中,通过应聘正式成为乐都区高庙镇乡镇督导组的组长。7月时,她听亲戚说起乐都区卫健局正在招聘“慧育中国”的督导员。一开始,她并不了解这个项目,只觉得卫健局发出的招聘信息比较“正规、有保障”,就来参加了笔试、面试。

 

经过项目培训之后,她了解到,“慧育中国”会针对婴幼儿每个月龄段的发展特点,按周次具体设计家访活动。家访课程当中包含拼图、分类配对卡片、画册、手工玩具等完整的活动材料。经过培训的家访员需每周入户,提供60分钟的养育指导,在这过程中教会并鼓励妈妈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亲子阅读、唱歌等,刺激与儿童早期语言、动作、社交—情感发展相关的大脑发育。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刘惠芸慢慢觉得这是一份很适合自己的工作,“所有的人里面,最简单、最单纯、最没有利益熏心的就是孩子”,她喜欢这份面对孩子,同时又能真实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的工作。

令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现在21个月大的小雨,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年仅20岁的妈妈有智力障碍。“一家人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活着就好。”

刘惠芸记得8月中旬,第一次入户家访的时候,孩子反应很迟钝,几乎没有什么表情。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的家访持续了3个多月之后,她感受到孩子跟家访员之间越来越没有芥蒂,孩子的家人也更加热情,更加支持家访工作。

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离真正实现脱贫、人才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不会因为投入产出的周期太长,而怀疑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的价值?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不应该因为大人的疏忽,在成长发育最黄金的阶段,错失更好的成长机会。”刘惠芸心态很平和,“对于孩子的成长,早期刺激总比不刺激要好。”

在刘惠芸看来,“慧育中国”的价值不仅是改变孩子和家庭。作为青海乐都人,她觉得这个项目也有利于家乡的发展。“希望家乡能真正脱贫,至少挤进三线或二线城市的行列。”在她看来,“城市要发展,人才肯定要先培养起来,希望孩子们的未来可以比我们更好。”

盛小玉在成为“慧育中国”的家访员之前,是项目的受益者。2018年9月,她开始和二女儿一起接受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她和家人逐渐改变了养育孩子的观念和习惯。

 

以前吃饭,怕孩子洒得满身都是,盛小玉或者孩子的奶奶一直给孩子喂饭。后来,她决定放心大胆让孩子自己动手,“弄脏了衣服洗干净就好”。以前每次出门,如果孩子不同意,大人就会骗孩子,“回来的时候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有时候忘了兑现承诺,孩子就会特别失落和难过。后来,盛小玉尝试用更多耐心跟孩子沟通商量,她发现不用骗孩子,孩子是可以沟通商量的。

“我儿子比女儿大6岁,以前妹妹抢哥哥的玩具,我们总是护着、惯着。跟哥哥说,应该让着妹妹,她要玩就让她玩。”盛小玉回忆,那时候,哥哥总是打妹妹,总是很容易愤怒。后来,妹妹再想玩哥哥的玩具,盛小玉会跟她说,“玩具是哥哥的,你可以跟哥哥商量……”

改变了跟孩子的相处方式之后,盛小玉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我们在农村普遍都是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商量的。”后来她发现,“一直这样,孩子会有很多委屈说不出来。”

吴海霞知道“慧育中国”,是因为妹妹的女儿正在接受家访。心想能留在乐都照顾家里,同时又能挣钱,她就在2019年9月成为了乐都区蒲台乡的一名家访员。

 

乐都县城到蒲台乡有逾20公里的车程,到了蒲台乡,距离最远的一户人家还有约20公里的路程。村里没有公交车,运气好的时候能搭到便车,更多的时候靠步行。

随着工作的深入,跟负责的十几个孩子和家庭互动越来越多,吴海霞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渴望和探索,逐渐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参与孩子的成长,要站好这班岗”。

“这份工作一方面让我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家长互动,也对我自己产生很大的改变。”吴海霞说,“以前我说话经常不经大脑,也容易发脾气,现在跟孩子接触得多了,感觉自己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会在表达的时候有意识的调整情绪。”

“慧育中国”项目招聘的督导员和家访员,大多是像吴海霞这样的本地年轻妈妈,有效改善当地妇女就业的同时,也有助于项目在当地更好地扎根。

根据乐都区“慧育中国”总督导保玉芳的统计,截至11月底,乐都区的乡镇督导员从原来的16人扩增至41人,家访员从原来的84人扩增至159人。

“慧育中国”项目APP显示的乐都家访动态

“慧育中国”有一个可以呈现家访实时动态的APP,家访员每到一个家庭开展家访,地图上就会亮起一个小红点。要让小红点亮起来不容易,虽然项目给家访员们买了保险,但农村有些地区山高路远,抵达一个个家庭的途中,难免发生摔伤胳膊,掉沟里,被狗咬等意外情况。也正是这份不易的坚持,使得地图上的小红点愈发珍贵。在刘惠芸看来,这些小红点就像一把把小火炬,正在照亮一个又一个家庭。

 

 

02:

政社协同:如何与政府构建KPI共同体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8年4月,时任CDRF秘书长卢迈向乐都区区委书记左耀锋发出邀请,期望乐都区能派人参加“慧育中国”在北京举办的家访项目培训。

现任乐都区卫健局局长祝小庆作为观察员参与了此次家访项目培训,回到乐都跟上级汇报之后,“左(耀锋)书记非常重视,就跟CDRF沟通确定了‘慧育中国’在乐都的启动工作”。项目在乐都的具体执行由CDRF和乐都区卫健局合作,并在卫健局的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慧育中国”项目办公室。

乐都区卫健局局长祝小庆(右一)与家访员们一起开展工作

项目正式入户家访之前,需要在乐都区各乡镇做基线调查,通过入户问卷、体检等方式了解区域内6~36个月幼儿的养育现状。这些深入无数家庭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专业的调研团队,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动员。

基于调研拟定项目实施方案之后,涉及项目督导员、家访员招聘等事宜,则由卫健局主要负责发布招聘公告、组织报名,CDRF负责招聘考试的面试、出题、阅卷、专业培训等。

“各个环节都是我们和CDRF互相配合完成。这个项目在乐都区政府层面虽然是由卫健局主要负责,但政府各部门都给了很大的支持。”祝小庆说,“做基线调查要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团委立马发公告帮我们招人;督导员、家访员招聘,拍摄项目宣传片,宣传部都给了很大的支持;招聘面试环节,除了CDRF和卫健局,我们妇联、教育局、人社局都派人来支持了。”

不仅如此,今年乐都区卫健局还将“慧育中国”项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各乡镇卫生院也把项目执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CDRF和乐都区政府在“慧育中国”项目的落地实施上,形成了KPI共同体。

为什么乐都区政府各部门在“慧育中国”项目的参与度和协同度可以这么深?

在祝小庆看来,这背后是CDRF与乐都区政府过去10余年持续合作积累的信任。从2009年开始,CDRF就陆续在乐都区开展致力于婴幼儿营养改善的营养包项目和为农村地区3-6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简称“一村一园”)。

据CDRF项目主任刘蓓介绍,营养包项目实施1年之后,让当地受益儿童的整体贫血率从大概60%下降到约40%,“效果很明显,当地能够切实感受到项目带来的好处”。

2009年,“一村一园”在乐都正式启动。刘蓓回顾,“在此之前,乐都区农村的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的。”根据乐都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永鹤的统计,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推进,整个乐都区的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了2020年的98.6%(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累计受益儿童达16000人。

“一村一园”从乐都开始试点、探索,逐渐遍及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新疆、甘肃等省区的贫困县。2018年,该项目获得了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WISE),这也是该奖项自2009年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

2019年,CDRF针对“一村一园”在乐都实施10年以来的情况,开展了系统的评估,追踪乐都区该项目受益儿童的小升初学业水平发现,“68.4%的受益儿童测试成绩高于全区平均分,而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这个比例只有19.4%”。

系列成效的背后,项目本身的可操作性、可落地性是必要条件,乐都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理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青海省,重视教育是乐都区非常典型的特点,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在乐都做项目试点的原因。”刘蓓说。

“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乐都区政府从2015年开始实施15年(包括学前3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教育全部免费的政策。”祝小庆回忆,这项政策持续了3年,直到2018年国家督导组到乐都考察,指出该政策扶贫不够精准,“大水漫灌了”,需要整改。随后,乐都区政府做了调整,针对建档立卡户的孩子继续实施15年教育全部免费的政策。

多年合作下来,祝小庆发现,在和CDRF相关人员一起协作的过程中,也对她的工作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

乐都区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刘蓓在北京和青海之间多次往返,跑完了乐都区的所有乡镇。“在我们看来,人家(刘蓓)是留美的博士,但根本没有架子,也不讲条件的。进山里,长途步行、吃饭等诸多不便,她都能克服。”祝小庆说,“这样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学习特别多。他们能为我们这些孩子做这么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

 

 

03:

CDRF:儿童早期发展与反贫困的中国模式探索

 

 

2007年开始,CDRF为帮助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约4000万儿童公平发展,基于“儿童优先、确保社会公平”的理念,陆续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研究与评估项目”“一村一园”“慧育中国”等一批与贫困儿童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了儿童早期发展与反贫困的中国模式探索。

从消除贫困的视角出发,探索欠发达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模式,CDRF认为,“改善营养是最直接同时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教育则是推动个人在社会实现向上流动的引擎”。

“国际研究表明,大脑发展有敏感期,分娩前的4个月到分娩后40个月,是婴幼儿视觉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对符号和数字的认知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约80%的相关能力在此期间发展形成。”

不同年龄段,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对比图

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不同的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此,“慧育中国”针对中国农村欠发达地区,处于低质养育环境的6~36个月的儿童,以养育指导与营养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每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通过改善农村幼儿与其看护人的互动质量,为孩子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探索适宜我国农村实际的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模式。

“慧育中国”在国际家访课程(Reach Up and Learn)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其理论框架来自英国儿童早期发展探索者、英国伦敦学院大学荣誉教授 Sally McGregor一项长达35年的社会试验。2014年,CDRF正式获得Sally授权。

当初在几个版本的国际家访课程当中做选择的时候,“慧育中国”项目团队专门在芝加哥大学开了研讨会,最后综合考虑课程效果、可操作性和可落地性等因素,选择了Reach Up and Learn。“它最适合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人群家庭,其他的课程可能更适合在城市做,或者对家访员的要求太高了。”刘蓓说。

2015年,CDRF在甘肃省华池县首先开展“慧育中国”项目试点。随后,项目陆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贵州省七星关区、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雷波县、青海省乐都区、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等11个县开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卜凡(右一)

CDRF项目主任卜凡介绍,“目前,新疆吉木乃县政府承诺,从2021年开始,‘慧育中国’在当地的项目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西藏尼木县扩点之后,当地政府也会力所能及地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2021年实现县财政全面接管。”

项目在局部地区获得的政府财政支出,距离CDRF想推动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改变还有较远的距离。

过去几年,在持续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CDRF亦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相关的研究与政策倡导,期望推动国家政策的改变,进而让全国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养育。

“慧育中国”相关的调查与研究,由CDRF总体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也有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参与和支持。芝加哥大学参与支持随机干预实验的设计,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参与问卷设计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儿童测评生长发育,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和首都儿科研究所、中科院心理学所参与儿童的社会情感、智力等方面的评估。

2019年7月,“慧育中国”在甘肃省华池县实施4年之后,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ckman、周瑾与CDRF刘蓓、卢迈基于收集的华池项目点的测评数据,开展评估之后发现,“家访干预将干预组婴幼儿发育正常的概率提高50%以上,有效促进语言、粗动作发展;有助于改善看护人教养行为和家庭养育环境;有助于增加幼儿身高,降低消瘦率……项目对儿童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提升。对于处境不利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研究认为,干预主要作用是激发儿童的潜能,补充了刺激不足的养育环境弱势。”

基于上述研究,Heckman、刘蓓、卢迈、周瑾合著的工作论文,已于2020年6月刊发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网站。

“慧育中国”相关的研究成果通常会在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布。在此基础上,CDRF也会形成进一步的文件推动政策倡导。

2019年CDRF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报了“慧育中国”《调查研究报告择要》,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对此做了批示。CDRF主办的历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两会代表报告会、六一中国儿童发展论坛等活动,也在尝试进一步增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决策者的沟通交流。

据刘蓓介绍,未来“慧育中国”还会在更多的欠发达地区扩展项目点,“2021年估计会再扩几个县”。同时,也会开拓更多渠道,加大力度推进政策倡导。

 

 

04:

敦和基金会为何支持弱势儿童的早期养育事业?

 

 

CDRF不断推进政策倡导,尝试将“慧育中国”变成国家有财政支出的政策目标,也是其与敦和基金会最初达成合作的重要共识之一。

2014年,敦和基金会理事张志洲在一个公益活动上,通过卢迈先生的讲述,对CDRF的理念与“一村一园”等项目有了初步了解。双方机构的负责人经过充分的沟通之后,发现彼此在做事理念、关注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想法比较契合。

张志洲回顾,当初双方能达成合作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慧育中国”项目呵护了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最受损的弱势群体的子女。霓虹灯下有血泪,那些在城市里打工的人,付出的不光是他们的血汗,他们的子女也付出了。

第二、从投资视角出发,投资就是invest for future(为未来投资),对未来最大的、最好的、最可持续的投资就是对儿童的教育。敦和基金会通过“慧育中国”项目对弱势儿童的支持,投资具有更高的边际回报率。同时,也希望敦和基金会的资助能发挥杠杆作用,以此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关注,进而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CDRF是难得的项目执行力、研究和政策倡导实力都非常强的组织。结合CDRF的政策倡导优势,双方都希望项目能通过更有益的实践探索,引发社会更大的关注和政府层面的重视,进而变成国家有财政支出的政策,才能普遍惠及全国各地的弱势儿童。

基于此,敦和基金会从2015年至今,与CDRF的累计签约金额共计5400万元,其中有超过3500万用于支持“慧育中国”项目执行,举办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等会议,以及项目评估研究。

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作为敦和基金会的理事,张志洲深度陪伴和参与了项目的很多重要推进节点。先后参与了贵州松桃、甘肃华池、青海乐都等地的项目走访调研,多次参与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这过程中,令他感受比较深的是,CDRF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对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微观执行等方面持续优化,以及在政策倡导的路径和方式上的不断开拓和探索。

“慧育中国”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包含智力、认知、情感等方面。“这样的公益项目不仅仅是带着一腔热血往前冲,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检测和数据做支撑。”张志洲认为,“这是极难也是极宝贵的。”

敦和基金会理事张志洲在乐都区走访调研

不仅如此,张志洲也认为,“慧育中国”最牛的地方在于它能调动地方政府深入参与,进而深入到中国最微观最缺乏资源的枝节——农村的一户户家庭。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面对现实和最基层的民生,面对尚未消除的贫困和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平等。在年初的敦和基金会理事会会议上,也提出了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社会民生的关注。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处于相对低迷的状况当中。针对目前的经济状态,经济界提出了一个“K”型复苏的概念。(“K”型经济将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经济扩张的好处大部分流向了顶层阶级,而底层人群则将更加弱势。)

张志洲在乐都区“慧育中国”项目全区启动仪式现场发言

 

“弱势群体在这一轮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将很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下滑所受的冲击。”张志洲说,“‘慧育中国’项目所关注的儿童,实际上就是‘K’型当中,向下这一环的家庭子女,他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社会的关爱。”

中国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变化、社会生境变化的同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着变化。“慧育中国”在社会、经济、观念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如何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儿童早期发展模式,这是新时代的挑战。

张志洲认为,“如果我们能在非常脆弱的环境中,仍然能把这项事业做好,那么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一定会比过去更大。”

(文章内容已经受访者确认,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注】守一个社会底线  底线  底线词条  关注  关注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公益

 “共饮一江水”的理想和现实

8月28日,“情系南水北调京津襄环保之友手拉手心连心行动”在汉水之滨的湖北省襄樊市拉开序幕,来自北京、天津多家环保NGO和媒体的一行20余人以实地考察和讲座的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