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视点】公益人,你还好吗?有没有常感到精神疲惫、睡不好觉?能为你做些什么?| 公益人的幸福感

 

本文是对“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原创文章《提升创变者幸福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创变心理学》的推介和一种回应,关注的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关注、理解、探讨和给予支持都很不足够的议题,即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的公益人的精神健康与幸福议题。

 

* 题图素材作者为HelenaPallarés。

 

 

公益人,你还好吗?有没有常感到精神疲惫、睡不好觉?能为你做些什么?

本文作者坛子,为爱德传一基金工作人员。

 

 

昨晚读到微信公众号“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一篇原创文章,标题是《提升创变者幸福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创变心理学》(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据介绍,这篇文章来源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网站,原标题是《Connecting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Change》,作者是琳达•贝尔•格尔迪纳(Linda Bell Grdina)、诺拉•约翰逊(Nora Johnson)、亚伦•佩雷拉(Aaron Pereira)。

 

这篇文章关注了一个极为重要但却关注、理解、探讨和给予支持都很不足够的议题,即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的公益人(在文中,他们被称为“社会变革者”)的精神健康与幸福议题。

 

 

01:

公益人的精神健康与幸福面临巨大挑战

 

文章中说,“救灾工作者、活动家、社会企业家、医疗提供者、教师和其他积极编织我们社会健康、公正和关爱结构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即使这些创变者正在解决问题并取得进展,许多人仍然精疲力尽,并经历了一系列的个人挑战,如抑郁、离婚和慢性疾病的早期发作”。

 

文章还列举了一些研究数据和具体案例以具象化地呈现这一问题。

 

代表英国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员工的Unite在2018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42%的社会变革部门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社区护理组织(Community Care)2016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57%的受访者(英国社工)会情绪化进食,35%的人使用酒精作为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机制。此外,63%的受访者有睡眠困难的问题,56%的受访者说他们情绪疲惫,75%的受访者说他们担心过劳。这些结果是由在业内和担任领导职务的个人报告的。在人道主义领域,完成2015年心理健康和幸福相关研究的人权倡导者中,19.4%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标准,18.8%符合阈下创伤后应激障碍(subthreshold PTSD)标准,14.7%符合抑郁症标准。

 

提供癌症或艾滋病护理的卫生工作者不断目睹生命的流逝,而致力于减缓物种和生态系统损失的环保活动家则继续追踪它们的破坏。此外,加入社会部门的许多人以前曾经历过个人创伤,常常选择从事与其自身困难经历有关的工作。例如,亲身经历过霸凌的人为处理该问题的组织工作并不少见。类似这样的联系在反腐败和环境组织中也很常见。

 

文章还说,长久以来,社会变革者的幸福在社会变革中很大程度上是禁忌和不受检视的,“部分原因是以自我牺牲和殉难为特征的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工作的人们有一个潜在的期望,就是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无论是直接拯救他人的生命,还是倡导气候保护”“(社会变革者)普遍很难将与自己与自己的工作分开,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角色非常认同,也因为他们觉得过劳仍然被认为是行业内的荣誉标志”。

 

但是,在一项调查了来自55个国家的250多名社会变革者的为期六个月的研究中,文章的作者发现,“大多数答卷人表示,他们都需要内在健康的支持,并认为内在健康是健康和可持续的社会变革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很大一部分人报告说自己感到压力,担心,焦虑,精疲力尽,孤立无援。75%的受访者认为关心自己的幸福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02:

为公益人提供精神健康与幸福支持,

有助于推动更有效的社会变革

 

文章介绍,针对这些问题,阿育王(Ashoka)、伊莎兰(Esalen)、“影响力工场”(Impact Hub)、“廊柱”(Porticus)、斯科尔基金会(Skoll Foundation)和“协同组织”(Synergos)于2014年共同创建了“幸福项目”(The Wellbeing Project),旨在为所有社会变革者提供内在幸福的支持,研究社会变革者的内在健康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同时把这一议题带到大众面前以呼吁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参与。

 

“内在发展计划”(Inner Development Project,IDP)是这个项目的一次探索和研究。这项计划于2015年选择了来自45个不同国家的三组共20名社会变革领导者进行参与,这些参与者包括社会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非营利组织领导人,他们都曾表示“为社会变革而工作对他们的身体、情感、精神和/或心理健康以及他们与自己和家人,朋友和/或同事的关系造成了重大冲击”。

 

内在发展计划为这些参与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以冥想、写日记等方式为特色的静修以及关于正念和人际关系等主题的为期四至八周的学习,等等;与此同时,一个七人研究小组持续三年对参与者进行定性纵向研究——包括民意调查(survey)、观察(observation)和对参与者同事的访谈(interviews)——以了解当参与者积极追求幸福时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影响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组织参与社会变革

 

文章说,这个计划的探索和研究结果“令人兴奋”:在牢记内在幸福感的过程是持续的、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同时,参与者普遍证明,个人向幸福感的转变对其组织的幸福感和他们对该领域的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作者还指出,该研究“显示了创变者的内在幸福感与社会变革发生的方式之间的明确联系”。

 

文章从个人、组织、行业和社会四个层面,详述了前述计划的研究发现。例如,在个人层面,前述计划的参与者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完整的认识、释放了对失败的恐惧、找到了更多的勇气和动力、拥有了更多的韧性等;在组织层面,参与者开始改变他们与同事、同伴交往的方式,尝试在所在组织创建以幸福价值观和实践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等;在行业层面,参与者的开放性、协作性和创造性都有所提升;在社会层面,参与者更深入地与社区和社区成员接触,更多地“破圈”合作(work more collaboratively across silos),并恢复或建立通向更有效、更全面结果的桥梁,等等。

 

这篇文章在最后说,在越来越多资助者和先锋机构的推动下,今天,社会变革者的内在幸福问题,正在由一个“在会议走廊上低声谈论的禁忌话题转变为一个公开讨论和认真考虑的社会变革”,社会变革部门正在变得“更加人性化”。

 

 

03:

爱德传一基金的

艺术疗愈体验活动尝试及发现

 

特别关注到这篇文章,除了笔者本人也在生活和工作的同时面临类似挑战外——虽然不像文章作者所说的那样“在苦苦挣扎”,但是确实有时候会产生内心焦虑、情绪疲惫、无力感等——还因为它使笔者想起自己所在组织“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做过的一系列线上艺术疗愈体验活动。

 

在2020年2月份,笔者通过NCP生命支援网络等了解到,由于长时间接触大量困境个案,不少持续参与抗疫的公益人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替代性创伤”,即由同情或共情引起的身心问题困扰,例如头疼、失眠、愤怒、焦虑、悲伤、无力、自责、绝望,等等。

 

为了给这些公益人提供一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及时调适压力,尽量减少心理和精神压力的困扰,爱德传一基金特别策划了“抗疫·爱·希望”艺术疗愈云体验活动,自2020年2月下旬起,每周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整合艺术疗愈师,以线上小班课(每期参与人数不超过10人)的形式,引导参与的志愿者、公益人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觉知情绪,与自己对话,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截至2020年5月3日,该活动累计举办了10期(每周一期)。后考虑到国内疫情相对平缓,志愿者、公益人也逐渐复工复产,该活动暂停,并开启了问卷调研工作。

 

在参与者问卷调研中(由于没有每场活动结束后即进行调研,而是在5月底才进行,故而反馈者仅23人,即约1/4的曾经参与者),有73.9%的人对活动的满意度为8分以上(10分为满分,其中30.43%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即给出了10分),有60.87%的人对活动的效果给与了4分以上的评价(5分为满分,其中34.78%的人表示效果很好,即给出了5分),有95.65%的人表示未来如还有类似活动愿意继续参加(其中有34.78的人表示“一定参加”)。

 

在参与者的体验反馈中(每次活动结束后收集),以下是经同意可公开的一些分享: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沙龙,感觉收获挺多的:一是看到了人的思想的多元与丰富,每个人都有思想与别人不同的权利;二是思想与别人有相近的,有冲突的,近的想更亲近,冲突的要经历从排斥到欣赏,到好奇去探索的过程;三是通过画去引导形象思维,去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去改变自己,唤醒自己的能量;四是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一起做小学后几十年没有做过的事————画画,而且去展示给大家,并且袒露自己的真心,这也需要勇气,克服恐惧,放下自己的铠甲,对自己是很大的挑战与突破。收获很多,还要消化。”

 

“在疫情中参与这样的体验活动,使我对自己有了更多一些的思考,并且重新审视自己:在过去日子里,我在忙碌中,是否很好地关照了自己和身边最亲的人呢?特别感恩有这样一次机会,虽然很短暂,并且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没有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但看到其他伙伴们的画和分享,使我感受到艺术疗愈的奇妙之处在于身心灵的一次自我疗愈,帮助人们以最恰当的方式来体会放松,觉知内在,建立身心的连接。希望下次更深体验,更多看见。”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体验活动的一些感悟: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要忽视身边的爱跟关怀,正视拥有的,然后去补足完善自己。尽管生活有很多艰辛,但尽可能给人以便利,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最终会成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模样。人生多种多样,每种人生的精彩都独属于那个人生的主人,不要盲目拿别人的经历去对标自己,别去过分纠结没有选择的结果。在为生计奔波中给自己留些时间,做些真的让内心充足、平和、快乐的事。”

 

“活动原本是1个半小时,但由于大家太投入体验,竟然忘了时间,结果2个小时才恋恋不舍结束课程、关掉视频。虽然时间很短暂,但留给大家的感想和思考会伴随我们一阵子,也会短暂冲淡一些我们对疫情的恐惧和缓解焦虑。课程开始是描述各自喜爱的颜色以及感觉,有生命气息的橘黄,有希望之嫩叶绿,有静谧深的大海蓝,有多彩的夕阳,有热情奔放的火红,隔着屏幕我们试图去体验和感受颜色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寓意。接着老师播放了5分钟左右慈经音乐,各自根据对音乐的感受用笔和纸描绘当下的自己。大家画下的主要有温暖的太阳,延绵的山脉,静谧的小河,成群的鱼儿,归家的帆船,雨后的天空,蓝天上飘着的闲云,自由的气球,争相开放的花朵,羊角辫的女孩,囚困的男孩,茂密的树枝,曲折蜿蜒的迷宫,嫩绿的小树苗,成群的参天大树,梵高版的上玄月,等等。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各个学员对别人作品的评价,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各自的背景经历不同,对同一幅画看到的理解的也纷纭众说。意外的是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往往会超过自己的预期。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值得体验的活动。”

 

“非常感谢老师的专业带领和指导,今天早上的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以人为本。本来我不是一个喜欢当众分享和沟通的人,但是在今天这个安全和信任的氛围里,我也愿意多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愿意多融入进来,甚至从1个半小时延长到2小时,结束时都感觉时间怎么这么快。在之前,我的工作中也带孩子们做过很多活动,虽然我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也是不自觉地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甚至看到孩子的问题也不自觉地想去帮他们,也就是认为是对他们好吧。刚刚的分享,让我了解了怎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和尊重,我也一直在思索以后怎样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们建立信任和安全的氛围,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他们成长。”

 

而在带领体验活动的心理咨询师、整合艺术疗愈师方面,共收到7份问卷反馈(100%),其中43%的导师认为活动整体效果可打7分(满分10分),另外57%则认为整体效果达到8分。在关于活动的建议方面,导师们提出的反馈主要包括“做成系列课程,参与人员回馈”“目前的频率和组织都很好,后续可按人群不同需要分组,建立长程体验,更有利于艺术疗愈对参与者的帮助”“希望能够继续开展”“可以频繁一些”等。

 

尽管活动的整体反馈良好,参与者和导师都普遍表示希望活动继续并扩大开展,但是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以及结合活动过程中的实践,爱德传一基金最终决定暂时不继续开展相关活动。主要原因是人力不足(包括可以投入的人员数量以及现有人员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不足等),和资金不足,在前述10期活动中,全体心理咨询师与整合艺术疗愈师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的,并未索取任何报酬,但如果考虑到持续和日常化地推进项目,这种全志愿的模式是难以维系的——而在专项筹款或设计“社会企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爱德传一基金现有人员的精力和能力也仍欠缺。

 

但是,爱德传一基金将持续关注公益人精神健康与幸福这一议题,并通过目前更加擅长的传播和倡导工作,持续地向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和社会呼吁关注,分享有关的知识、案例与思考;如果有资助者(包括个人和资助型基金会)有意愿支持相关研究与具体行动,或行业同仁(包括个人和各种类型的公益慈善组织)有意愿、有计划开发专业的支持性项目,爱德传一基金也非常乐于分享此前的一点经验。

 

事实上,笔者也了解到已经有一些公益慈善组织正在开展类似的项目,只不过也还是小规模、小范围,尚不能惠及更多的公益人——此外,对于这样一个专门的议题,不像对于公益人薪酬问题那样,行业内也还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故而,笔者非常推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这篇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并希望它和爱德传一基金的分享能够引起一些进一步的探讨。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幸福感  幸福感词条  视点  视点词条  疲惫  疲惫词条  还好  还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