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植物学结课感想(九)——和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

本学期第2到第9周,我担任了基础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2001班的植物学课程教学任务,该课程结束后,同学们都写下了该门课程的结课感想,本博文分享的是生实2001谢子琪、谢广昊和肖航的结课感想。

(谢子琪)不是夸大,栗老师的每一门课结课时都很不舍。植物学的课堂让我知道:哇!原来上课可以那么有趣!原来上课还能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哈哈哈!很开心也很有幸,能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以前的我对植物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上植物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植物的有趣之处,以至于现在开始关注路边的杂草和身边的植物了,逐渐发现植物不止是它们的形态外表,吃水果时逐渐开始关注是什么果,逐渐开始以从前不知道的角度关注植物。同时第一次知道大学的课能如此贴近生活,原来授课的材料可以就来自于日常生活,原来我们吃的果实中蕴含那么多植物学的知识。以及上植物学的课真的很开心!课堂气氛很轻松也很活跃。无论是从授课方式、课堂气氛还是每一章节讲课的体系来看,植物学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门课。

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人文素养”没有那么浓厚的人,对于古诗词虽然是感兴趣然而并不会特地去记忆,也是植物学的第一节课让我重拾了诗词的经典。虽然说以后可能不会从事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但是植物学让我知道了“植物科学绘画”这一方向,或许以后有机会能够学习吧,也是对我的兴趣领域的一个拓展。无论如何都是对我的知识面的一个延伸,同时植物学的课传递着基础的研究方法,也为我们日后研究打下基础。以我的经验还不足以提出对植物学课程的建议,只能希望栗老师的课堂能够越来越好。最后,还是非常感谢栗老师用心地给我们呈现的精彩的、能收获知识又好吃的植物学课堂!以及,结课快乐!期待栗老师的下一门课!

(谢广昊)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太快,感觉还没和栗老师见上几面就要结束了。植物学课程内容真的很多,量非常大,又压缩在32个学时要上完,着实是有跟不上的感觉,老师很厉害,能这么快讲完。

然后就是栗老师的特色教学方式,与教材抽象的黑白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实物的认识和感受,加深我们的印象,比如课堂锯木头展示茎的结构,比如吃各种果实学习到了不同的果实种类和结构等等。老师在课堂的教学安排得当,有很好的效果,提供的ppt给我们课下的学习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栗老师亲手得来的图片,让我们对知识的认识更清晰,并且补充了前沿的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而且在其中加入了丰厚的文化元素,而且还有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

关于植物学课程有一些小建议,主要是教材的选用。虽然说我们使用的教材也还是不错,但我觉得黑白图确实还是抽象了。我到图书馆寻觅了一些书,真的是宝库,就植物学教材而言,我个人认为贺学礼的《植物学》(第二版)《植物生物学》都很不错,然后实验用书他的《植物生物学实验》也很不错,之后可以考虑让后来的同学试试。最后,我们生活在充满植物的环境,在之后的野外实训,以及生活中,更是一个丰富的课堂。

(肖航)自前沿课结束后便无比期待下一个栗老师教学的课程,本学期刚开始看到第二周便有栗老师植物学课程心中是无比欣喜和期待的,兴许是因为栗老师有在师范学习的经历总觉得栗老师讲课相比于其他老师更加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课堂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把芜杂的知识系统化,把书中图片上难以想象的东西就具象化,在前沿导论课时栗老师通过惊奇的图片,精确的论文,精准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了生物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生物领域的前途广大,而在植物学课程中,栗老师每次都会结合实物对我们进行知识概念的讲述,还是记得栗老师在讲早材晚材时把床头板拆下来给我们看。

同时每次上课看栗老师拿了一大袋植物,而我却只敢偷偷摸摸摘一株花,拔一棵草而不由羞愧。当然讲果实那章后植物学课里的水果又让我吃出智慧,吃了后对概念更为清晰,当然能这么清晰的记忆植物学的相关概念也和栗老师非常有条理的ppt有关,每次即使上课有地方疏忽或者是没能有深刻印象,通过翻找ppt复习也能很快的掌握。栗老师在有次课堂中尝试了课堂测验的模式,虽然测验时我是不情不愿的,但也在测验后因为测验没有很好的画出根到茎的转变下课后苦记,把这个知识点记得很清晰,当然课时的紧张也让测验很难进行,但觉得测验这种方式很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植物学  植物学词条  感想  感想词条  紧密  紧密词条  结合  结合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观点

 江心洲不宜鼓励人口定居

这两天,《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火了。仔细看了看,原来是面临洪水危机。江洲,行政上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下辖的一个镇,从地貌的角度看实际是长江的一个江心洲(江心...(展开)

观点

 期刊审稿慢的原因

先讲一个故事。某日,我和某位教授(此处隐去姓名)在他办公室讨论一些事情。闲话中他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某本学报,说到:“这个学报的编辑不会办事儿。一下子给我发来三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