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五唯的围城

    最近参加了学校的一个重点实验室考核的会议。

    感觉挺惨的,重点实验室17年立项,据说5年一考核,可学校从去年起就早早地开始准备考核相关的工作了,成立工作组,校长牵头、科技处牵头、实验室主任带着一帮老师们准备材料。除此之外,还请来省厅领导、兄弟院校的专家来指导、提供意见建议。

    据说淘汰率或者说是未通过率是10%。压力很大,全校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折在哪个领导手里估计都是大罪过。

    很理解领导,所以也就积极配合,毕竟集体好了,个人才能好。

    准备的材料也就是那些,教学、科研、文章、项目、人才培养等,感觉还是五唯那一套,不过有变化的就是不堆数量了,开始看质量了,文章要有代表性的,能代表水平的,项目要大的、国青什么的就不要放了,科研成果也要有代表性的、最好是能转化的,貌似破五唯还是有实际行动的。

    

    可细想一想,五唯真破了吗?

    文章要有代表性的,那还是要看高分的;项目不看数量了,得看大的了;科研成果要看专利了,可能基础研究能转化的有多少呢?没有专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没好好搞科研?这算不算唯专利呢?

    而且这样的一刀切破五唯真的有意义吗?还有那强行划出的10%淘汰率,真的有必要吗?也就是说你不管做好做坏,都得末尾淘汰?算不算是非升即走?

    我们必须承认,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

    首先是地域的差异,东西部差异。上次开会的时候还在的两位年轻正高听说已经跳槽去深圳大学了,刚升的职称,科研在学校算一流的,发了几篇十几分的文章,但终究是留不住人,课题组的一位老师去了美国做博后,据说也已经辞职了。连大连理工大学这样的名校的院长都屡屡被挖,我们不管是从软环境还是待遇上而言都比不上人家,怎么留?双鸭山大学6年8000博士后让自己登顶世界一流,我们却连自己现有的人才都留不住。

    还有学校差异,好点的高校基本上都有科研岗位,也就是研究员职称,科研人员可以没有教学任务,专心科研,成果自然出得又快又好,没有几篇CNS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重点实验室的;而我们这里主要任务还是教学,升职称的时候还得PK讲课,讲课不好第一轮就把你刷下去了,哪有心思专心科研?怎么和人家比?能发个10分以上的文章就足以破格升教授了。

    还有学科差异,基础研究本来就是穷、寒酸、难出成果,还得和别的应用学科去同台PK,怎么P的过?还好就是重点实验室有一部分老师是做材料的,还有专做可视化应用的,可以稍补我们的不足。还有就是经费,这次请来的一位专家说一个重点实验室年人均经费得达到100万,我们坐在台下都相视而笑,来个零头行不行?

    

    所以,看起来破五唯还是很难啊,关键在于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要不要考虑地区差异、学科差异?怎样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标准?对于东部的985、211高校而言,早已度过了科研的初级阶段,确实需要看CNS、看成果转化,破五唯势在必行,但是对于中西部的很多高校而言,整体还处在一个刚起步的阶段,甚至需要发奖金才能刺激大家搞科研,能搞科研已经很不错了,看影响因子、看数量必不可少,和职称等挂钩起来才能刺激大家动起来。不然怎么刺激高校教师们搞科研?即便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躺平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就马放南山了。

    学校这几年已经改革了很多了,比如说将老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等不同类型,予以不同的职称标准;可一涉及学校之间、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考核考评,仍不免落入五唯的窠臼。为啥?起点不一样,别人早已是发CNS和吃饭喝水一般简单容易,我们的目标还是十分杂志,能比么?别人早已是奔驰宝马代步,我们还是赤脚草鞋11路,能比么?我们只能是把自己所有的拿出来,和别人最优秀的成果相比。

    看起来有点像人大附中和衡水中学的比较?衡水中学的孩子们拼尽了全力,也不过刚达到人家的起点?

    或者说是五唯是个围城,985、211们久在其中,只想着出去,而我们还没进去过呢,满脑子都是冲进去的想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五唯的围城  围城  围城词条  五唯的围城词条  
观点

 线性代数(2)_讲“矩阵乘法”

矩阵的乘法,是线性代数课中重要的内容,在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明白其意义。1、关于计算方法,一般教材上说的很清楚了,这里我画了一幅图,好象是在一本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