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前天接受北京广博电台采访关于“最近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直接原因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根本原因是气候变 ...

河南暴雨,美洲酷热......全球大气怎么啦?

     问题一个一个地说吧。

       先说河南最近的特大暴雨。它到底有多强?和1975年河南的特大暴雨比较如何?是所谓”千年一遇“吗?

      这是今年7月与1975年8月河南两场特大暴雨资料对比。可以看出,今年7月河南的特大暴雨和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不相上下。都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

      然而,1975年河南特大暴雨带来的灾害要远远大于今年的情况。

      第一,今年的河南特大暴雨,提前天气预报了。第二,今年7月的河南暴雨虽然也带来灾害,但比1975年8月的情况要好得多!河南各级政府以人为本,积极组织抢救;国家更是全国动员,支持河南抗灾!

       有人网传,说”今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为千年一遇“,显然缺乏历史资料依据!

     那么,今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是怎么形成的?原因何在?

       一般说来,凡是特大灾害天气,其直接原因,都是大气环流异常。

      什么叫大气环流异常呢?

      在夏季,在北半球500百帕(即,海拔5500左右的等压面上)上,大气环流具有4--5个波,气流自西向东运动。如果这些波动比较均匀地运动,即可说,大气环流正常。在此情况下,很难出现灾害天气。

      然而,如果500百帕上的4--5个波不再均匀运动,甚至在某处较长期停留少动。那么,灾害天气就来了。例如,河南此次特大暴雨,就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它从海上向我国大陆西进,并稳定少动,恰巧在河南的东侧。与此同时,在此副热带高压南侧,正好有一个台风烟花。巧了,副热带高压南沿的偏东气流把烟花台风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大陆上(正好在如图中红色箭头指向河南),与西北移动来的冷涡相遇。如此长时间的冷暖空气对峙,必然形成特大暴雨(见下图)。

       图1.今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异常环流图

           由上可见,7月河南特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

           下面分析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变暖(特别是北极变暖)。

           为什么呢?

           科学研究表明,在北极气候正常情况下,在北极上空的平流层(约海拔15--20千米),基本上是一个准椭圆形状,即气流基本上沿着东西向运动,北极堆积的冷空气很难向北极圈南面的北半球下来,因而很少冷空气南下(如图2左)。

图2左.北极圈上空大气环流正常的准椭圆型环流

          但是,近两百年来,北极地区气候变暖非常显著,其中,陆面增温更强,海面增温相对较弱。因此,北极圈内的空气会产生由密度高处向低处流动,这就在北极圈附近容易形成波动,破坏了原来的准椭圆型,空气出现自北向南运动(如图2右),为北极圈的冷空气提供了南下的可能性。在7月河南特大暴雨中,冷空气的不断来源就得力于北极气候变暖。

图2右.北极上空出现波动,形成自北向南运动

         再说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形成于太平洋的低纬度。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海表气温增加,容易使得副热带高压加强。这样,它就容易向我国大陆延申,并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少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副热带高压稳定于河南东侧的根本原因。

          可见,今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根本原因,与气候变暖,尤其是北极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下面,简单说一下:美洲酷热。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今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至于美洲酷热,当然,其直接原因也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也是北半球平流层上空波动的异常。当高压脊区或副热带高压比较稳定位于美洲上空时,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具有强的下沉气流,阻止了北美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地面气温当然越来越热。酷热天气就来了(如图3)。

图3.副热带高压带来地面气温酷热示意图

         当然,影响美洲的副热带高压强盛,也是与全球变暖使得副热带高压容易加强有关。

         总而言之,当今北半球频繁出现的天气异常,其直接原因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其根本原因与全球变暖,特别是北极变暖密切相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亚  东亚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环流  环流词条  大暴雨  大暴雨词条  广博  广博词条  
观点

 试释光斑超光速问题

 假设一手电筒光束射向100万公里之外的足够大的屏幕上。当手电筒在一秒内旋转60时,则屏幕上光斑移动速度达到100万公里/s。 对于这个超光...(展开)

观点

 轮回

论文是评判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一些年轻学者或许并不清楚,SCI评价与唯SCI形成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事实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引入SCI...(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