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闲言碎语聊中医系列七:从流感到新冠

本文摘要:

1.感冒流感不是和受寒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受寒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给病毒以可乘之机。感冒流感季节一定要防寒保暖。

2.不仅是寒冷,任何外界环境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因素(七情六欲)都可通过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从而抑制或降低人体正气抵抗力,最终导致病原体趁机作乱而致病。引申开来,人在任何季节都要调整身心和饮食起居以使身心和谐,身体顺应自然变化,即中医所谓的“天人合一”。

3.有时候,人体出现病原体的“感染”是身体内环境失衡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以果为因,导致误治,对人体造成伤害。

4.西医直接针对病原体进行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缺陷。A.科研上需要针对每个病原体研发疫苗和药物,费时费力费財,高成本导致医药费用高;B.治疗只能局限于已知病原体,而新的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防不胜防,西医基本束手无策(比如,非典时期的萨斯病毒和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C.病原体会产生抗药性,药物使用寿命短;C.直接针对病原体的化学合成药物,常有伤害人体正气和免疫力等毒副作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得不偿失。鉴于上述重大缺陷,西医至今对感冒无能为力,对流感力不从心,病人常常受到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的伤害,或因误治导致伤残甚至死亡。

5.中医着眼于调节身体内环境,维持或恢复系统平衡,从而增强人体正气和免疫力以达到治病目的,效果显著,同时不存在西医的上述缺陷。

6.几千年来,中华先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与传染病和瘟疫做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卓越的疗效。当代中国需要大力提倡以《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经典,使更多的人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大幅提高疗效,保障人民健康。

7.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又一次不负众望,以显著的疗效证明了中医的伟大智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医学而言,有效的就是科学的;无效的就是不科学的。

前言:

去年十月份,我发了《闲言碎语聊中医系列(一):流感季节到来之际,中西医综合视角下深度揭示流感的真相》一文。当时,在微信群里和科学网博客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直到现在,一共发了六个系列。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美国的流感大爆发,几千万人感染,数万人死亡。当然,这波流感又和后来的新冠肺炎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里,我不讨论什么阴谋论,而是结合本人的中西医学知识,谈一谈中西医学在治疗病毒传染病的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本人在生物医学的感染与免疫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同时深度研习《伤寒杂病论》等中医临床经典,既了解现代医学预防和治疗流感等病毒传染病的现状以及最新的科研动态,也能熟练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有效治疗流感等病毒感染。特别是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中医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人深受鼓舞。另外,不知何故,上述“系列(一)”的文章竟被科学网pingbi了。实在不理解为什么一篇纯学术交流的博文会被pingbi。这里,我加入新冠肺炎的内容,遂成为“系列(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请读者自作判断,决定取舍。欢迎理性的讨论、批评和指正。

一、 现代医学对感冒流感的权威认识

谈“流感”, 不可不谈“感冒”。因为它们症状相近,常常被混淆,所以,我这里索性一起谈。在现代医学里,感冒流感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感冒在英语中叫common cold或colds,流感叫influenza或flu。在美国疾控中心(CDC)的网站上(www.cdc.gov)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对感冒流感的权威信息,现简要概括如下:

感冒

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包括嗓子疼、流鼻涕、咳嗽、打喷嚏、流眼泪、头疼、身体疼痛和发烧等。一般持续7-10天。

很多病毒都可导致感冒,其中以鼻病毒(rhinoviruses)最常见。病毒是通过空气和近距离的人与人的接触传播的。为了减少得感冒的风险,要注意卫生,勤洗手和避免用没有洗过的手摸脸。

成年人平均每年会得2-3次感冒,而儿童一般会得更多次。

因为导致感冒的病毒种类很多(上百种),所以目前没有抗感冒病毒的特效药,也没有疫苗。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医生一般建议病人多休息和多喝水,不给予治疗。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1.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和受寒没有关系。因此,在感冒的预防措施上只强调注意卫生,却根本没有提醒公众“注意保暖,不要受寒”等。

2. 现代医学对感冒是无特效药可治的。所以,如果有广告说“某某药(西药)是特效感冒药”那一定是忽悠。

流感

流感感冒有相似的症状,主要有发烧,怕冷,咳嗽,嗓子疼,流鼻涕,头痛,身痛,和乏力等。如果不做病毒学检测,有时很难通过症状分辨出流感还是感冒,甚或是其它病原体的感染。

• 一般来说,流感感冒感染性更强,症状更严重,并发症更多,甚至能导致死亡。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有至少三种流感病毒,A、B和C型。

• 预防和治疗流感三部曲:1.注射疫苗2.注意个人防护,阻断病毒传播3.使用抗病毒药

下面,笔者简单评说CDC预防和治疗流感的三部曲。先说注射疫苗。注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措施。有三种流感病毒(A,B和C型),而每一型又有若干亚型。因为很难准确预测哪一种病毒在下一个冬季会流行,所以生产针对性的疫苗有很大的猜测成分。再加上流感病毒变异很快,已有的疫苗也有可能失效。据统计,在流感肆虐的2017-2018冬天,疫苗只起到10-30%的保护作用,很多注射流感疫苗的人都患了流感。既然疫苗不可靠,注意个人防护和阻断病毒传播就变得很重要。CDC建议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病人;勤用肥皂水洗手,消毒物体表面;避免摸眼睛、鼻和嘴;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纸巾遮住等。(注意:CDC认为流感和受寒也没有关系,所以没有把“注意保暖,小心受寒”作为预防措施)。如果不幸患了流感,CDC建议对有严重流感症状的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然而,抗病毒药似乎也并不靠谱儿。就拿最受推崇的被称为“流感神药”的奥司他韦(即达菲)来说,随着该药的大范围使用,越来越多的证据不支持该药可以减少流感并发症、住院率和死亡率,而且有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其从“必备药品”名单中剔除,降为“补充用药”。2018年,中国卫计委在流感高发期也将该药从主治用药降为辅助用药(1)。最近,《中华内科杂志》报道了一项用帕拉米韦、奥司他韦和安慰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研究,在129个有效的病例中的实验结果表明,以上三者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恢复正常生活起居所需时间和病毒学阴转率上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中华内科杂志》2019, 58(8):560-565)。可见,需要对目前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的疗效重新谨慎评估。

二、 感冒流感的季节性之谜

现代医学认为是病毒感染导致感冒流感,与受寒没有关系,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感冒流感主要在冬季流行的“季节性现象”。然而,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受寒或着凉后容易得感冒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深入骨髓了。如果,受寒与感冒没有关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今天突然降温了,我却忘了给孩子加衣服,结果孩子上学回来就感冒了呢?为什么今天在计算机房工作了一天,感觉空调冷气特别冷,回家晚上就感冒了?为什么会这么巧,我平时不感冒,结果昨天外出淋雨后就感冒了呢?为什么我昨晚洗头后,头发没吹干就睡着了,今早起来就感冒了呢?为什么,为什么。。。我可以继续列出无数个大家在生活中熟悉的受寒和感冒的关联事件,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吗?从小时候到现在,一到冬季父母就不停地叮嘱“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小心着凉感冒。。。”。当自己为人父母后,又继承父母的做法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叮嘱“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小心着凉感冒”。这些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下来的生活常识在科学面前都是错的吗?需要说明的是:普通人们口中的“感冒”一般泛指医学上的普通感冒(common cold)与流感(influenza),甚至也包括一些具有感冒症状的其它疾病。以前没有能力做病毒学检测来分辨感冒流感以及其它疾病,只是按症状统称“感冒”。比如,人们常说的“重感冒”大多是流感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父母如此,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英语里就把感冒叫“catch a cold”.记得在好莱坞大片《独立日》中有这样经典的对白:大卫的父亲来安慰因无法找到对付外星人的办法而绝望的大卫说,“go, put coat on and have a cup of coffee, I don’t want you catch a cold)”。显然,大卫的父亲的关注点是“穿上衣服,不要着凉得感冒”。而电脑天才大卫自然而然地将“cold(感冒)”与”virus(病毒)”联系起来,“I give it a cold…I give it a virus. A computer virus”。可见,来自真实生活体验的传统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受寒着凉、病毒与感冒之间的关系一直萦绕在中外人民头脑中,纠缠不清。

 

    

    CDC等权威部门不仅没有提醒公众通过避寒就温来预防感冒流感,西方主流媒体还不断借医学专家之口向公众宣传“感冒流感与受寒没有关系”。各位读者可以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查到很多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所谓医学权威的访谈,他们都一口咬定“感冒流感与受寒没有关系”。少数中国媒体也采访国内某些专家来附和这一观点。这些权威专家在解释“为什么感冒流感多发生在冬季?”的问题时,一般会说在寒冷的季节,人们更喜欢呆在室内,而病毒会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随空气流动,增大了感染人的几率。另有人说,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更利于病毒传播。

    真的是这样吗?首先,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室内传播”的解释经不起逻辑推敲。这个所谓的“室内传播说”认为不是寒冷让人得病,而是寒冷气候让人更多地呆在室内而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换句话说,即使天气不寒冷,不管什么季节,只要人们更多地呆在室内就会增加得病的机会。如果此假说成立,那么不分一年四季只要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室内空间都是易得感冒流感的地方,比如教室,电影院,室内体育场,会议室,火车和飞机等。果真如此,感冒流感应该不会有季节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个班的学生,夏天在一起上课,冬天也在一起上课,为什么只在冬天里感冒流感大范围地流行呢?再者,现在人们居住和出行条件比以前好很多,冷有暖气,热有空调,出门有车,应该说人们一年四季在室内和室外的度过的时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了。像我所处的美国南方,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冬天气候相对温和,人们反而在夏天更多地呆在空调房里。其实,在现代社会里,绝大多数上班族一年四季的工作时间都是在空调房里度过的。这显然不能解释感冒流感主要在冬季流行的现象。何况同在一个房间里,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因此,“室内传播说”这种明显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假说居然能被“权威专家”信誓旦旦地提出来,还真令人不得不对某些专家的水平刮目相看。

    那么,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是否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呢?

    首先普及一个常识。现代科学证实病毒只能在细胞内复制,离开了细胞,病毒在环境中不能复制,且只能存活很短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一般不超过24小时。而且环境中的病毒保持感染能力的时间比存活时间更短。比如,有的感冒病毒虽然在物体表面可存活一天,但其感染的能力在第一个小时后就消失了(2)。所以,能够被环境中的病毒感染真是需要有点儿运气啦。

    寒冷而干燥的空气是否能让病毒存活更长,因而有机会感染更多的人呢?支持这一假说的实验证据来自2007年发表在PLoS Pathogen的一篇文章(3)。该文章以可爱的豚鼠为动物模型研究环境因素对流感病毒传播的影响。该研究观察了豚鼠在不同的温度(5 C,20 C和30 C)和相对湿度(20%-80%)的环境中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结果发现,寒冷和干燥的空气有利于病毒的传播。该文章作者推测,寒冷和干燥的环境可能主要通过增加病毒颗粒稳定性,因而延长了病毒颗粒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导致感染率提高。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2008年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的一篇文章发现,包裹在流感病毒外面的脂膜在低温下(22 C)变成有序的“凝胶”态。这种凝胶态似乎和病毒的稳定性有关,但却和病毒的感染力无关(4)。另外,在潮湿温暖的热带地区也有感冒流感。所以,病毒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是否能提高病毒的感染力还没有定论。

    其实,大众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是人体在受寒的时候,免疫力受到抑制,因而给病毒以可乘之机。令人费解的是,美国疾控中心和大多数西医权威都对此避而不谈。大家都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侵略的最主要力量,没有之一(参见笔者拙文《被现代医学忽略了的人体最重要的保护神》。病原体无处不在,人之所以没染病,是因为免疫力强过病原体;当免疫力弱于病原体时,疾病就来了。而免疫力是受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生命体的结构变化,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动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在现代生物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影响细胞基因表达或者蛋白质活性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当人体受寒的时候,很可能蛋白酶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都受到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给病原体可乘之机。这个说法听起来合理,有没有科学证据呢?回答是:有! 2015和2016年,耶鲁大学的Iwasaki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他们发现当小鼠的呼吸道的温度降到33-35度时,呼吸道中鼻病毒的复制活性比37度时大大增强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低温环境下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I型和III型伽马干扰素的表达量大大下降了。而这两种干扰素能在37度有效抑制鼻病毒的复制(5-6)。这应该是现代生物医学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寒冷可以抑制动物的免疫力,导致病毒复制活性增强。虽然这个动物实验结果因为伦理和技术原因不能在人体上直接验证,但实验证据加上生活经验与逻辑常识,可以得出结论,即寒冷是通过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病毒。今后,如果再有所谓西医专家宣传“感冒和受寒没有关系”,那他实在是应该更新他的知识和观念了。正是这些人的错误宣传,忽悠得很多年轻人大冬天穿短裤短裙在外面得瑟。其实,“受寒后容易感冒”本是大众生活常识,用英语说是“common sense”,可近年来却被“科学主义者们”一搅和,很多人竟然连常识也丢失了。

三、 受寒和病毒,哪个更重要?兼谈病原体,环境和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医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很较真儿的问题:虽然病毒和受寒都和得病有关,但哪一个更重要呢?我猜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当然病毒更重要,因为病毒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嘛。没有病毒,再冷也不会得病啊”。好,这个回答看似有理,但这个问题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它涉及到病原体、环境与人体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甚至可以引申到另一个很热门的争论话题:基因与环境,哪个对生物的影响更重要?在搞清楚谁更重要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感冒流感病毒到底藏在哪儿?

前面我们刚刚讨论过,感冒流感的季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病毒只能在细胞内复制,不能在体外环境长期存活也是科学共识。那么问题来了,冬天里的感冒流感病毒来自哪里?是上个冬天的病毒留在空气中或躲在环境中的某个角落,经过漫长的春-夏-秋三季,再次降临到人间作孽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病毒一直都在某些人类的体内。或者说,人类一直是这些病毒的载体。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我的天哪,这太可怕了!我们身体里原来一直都有这些病毒啊”。其实,这并不可怕。现代科学证实人体是由人体细胞以及大量的病毒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混合体。比如,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还多。这些与人类共生的微生物对人类生命至关重要,它们就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人体构成复杂的共生与平衡的关系。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甚至抵御其它病原体的侵染。而当共生平衡的关系被破坏时,疾病就出现了,一些和我们平时和谐共处的病毒和细菌就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的“敌人“。可见,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与朋友,一切都是条件性的,一切在于平衡。病毒以人类为载体,平时在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下,与人体达成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可是当人体受寒时,就发生了我们前面讨论过的现象,即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复制增强,导致感冒流感等疾病。这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感冒流感多在冬季发生,因为冬季是人们受寒机会最多的季节。

那么,为什么感冒流感在其它季节也可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空调的使用,使人们即使在夏季也可以受寒。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夏季走在大街上热得流汗,走进商场时,空调的冷气一吹,汗一下子就没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感冒的。这是因为环境变化了,人体却不能及时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免疫系统和其它系统的功能失调而患病。同理,如果气温忽冷忽热,或者过于潮湿或干燥,特别是季节转换的时候,感冒和其它疾病就会增多。说到底,就是环境变化了,而人体不能及时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是得病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因之一。就是让人们及时调整自己身心来顺应自然的变化。

中医的智慧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的运动变化,而人体乃一小宇宙,也有这六种气的运动变化。在六气失衡的状态下,如六气之中某一气或多气偏盛,就叫“淫“,也叫邪。这就是中医的六淫病因说。所以,不仅仅是寒冷能致病,六气中的任意一种气的失衡都可以影响人体正气或免疫力,从而导致病原体趁机作乱。比如,时方派中医将感冒大体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伤寒杂病论》几乎通篇都在讲解“风寒暑湿燥火”如何导致各种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如何用药物对证调治。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医医案证明,中医对外感病和内伤病都有神奇的疗效。如果有人要问“中医能治什么病?”,最好的回答就是“人体的正气和免疫系统能治什么病,中医就能治什么病”。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中医的高明和智慧。是的,古人也许不知道病毒细菌微生物,但他们抓到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我在这里费了大量的笔墨来解释环境、病原体与人体以及疾病的关系,而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用两句话就说清楚了,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提高人体正气(可以狭义地认为是人体的免疫力)是防病治病的根本。《黄帝内经》又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说要防止剧烈环境气候变化对人体内平衡的影响。众所周知,平衡是中医里最重要的思想。现在我们知道,病毒细菌微生物一直在体内与我们共生共存,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我们不能把它们赶走,也不能杀尽。因此,直接针对病毒和细菌用药,想把它们赶尽杀绝并不是最聪明最有效的做法。首先,这个世界上病原体无穷无尽,针对每个特定的病原体开发疫苗和药物费时、费財、费力,而遇到新的病原体则会不知所措;其次,直接针对病原体用药可迫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病原体的变异也会使疫苗失效;再次,针对病原体的化学药物一般都有毒副作用,破坏人体系统平衡,降低人体正气或免疫力,反而得不偿失。与此相反,中医运用针灸和天然药物等调节体内能量的流动与分布,从而改善内环境,恢复人体内外的生态平衡来治病才是最有智慧的方法。所以,阴阳平衡是中医里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治疗的根本目的。如《黄帝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泄之,虚者补之”;“谨查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痹解节,反之于平”。面对古人的大智慧,我时时在问自己,现代人一定比古人更聪明吗?还是我们现代人太自以为是,愚钝得听不进去或听不懂古人说什么?而民国的中医大家彭子益先生在深刻领会古中医思维的基础上,在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本气自病”理论,意喻人体自身气机平衡的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与结果,因此治病防病要以调节“本气平衡”为根本。

 

    

    再进一步讲,六气本身就是能量,可直接致病。比如,高温和潮湿导致中暑等湿热证,高寒导致冻伤和寒厥等寒证,干燥导致的脱水等温燥证。除了这些极端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和临床上见到的有些所谓的“感冒”和其它“感染性疾病”,也并不一定由病毒和细菌感染直接引起的,始作俑者可能是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导致人体内外环境失衡和免疫功能及代谢失调。临床上常常见到有些病人有“炎症”但却找不到病原体,如无菌性脑膜炎等。或者,很多疾病伴随出现病毒或细菌的大量复制,这些病毒和细菌的大量出现则可能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原因。这里的因果逻辑是这样的:内外环境失衡—免疫力下降—细菌或病毒复制。因为现代医学不承认“无形的”环境因素为致病因素,只关注“有形的”病原体,所以常常将因果倒置,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失误。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现略举一例:慢性肠炎通常被认为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所以医生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越治越严重,并且发现患者的粪便出现大量的抗药的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医生就此认为该菌是肠炎的罪魁祸首,遂施以更大量的抗生素治疗,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患者越治越严重,甚至导致死亡。美国每年平均有五万人死于该病。新的研究发现,原来肠炎是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导致的,抗生素治疗使肠道微生态进一步失衡,其中抗药的艰难梭菌成为优势菌种。可见,肠道菌群失衡在先,大量艰难梭菌出现在后,抗生素却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那么,是什么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呢?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情绪,还有滥用抗生素和其它化学药物。近年来,以旨在恢复肠道内环境/微生态平衡的粪便移植在治疗这类肠炎时取到了惊人的>90%的治愈率(7-9)。顺便提一下,最早记载粪便移植疗法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具体内容,请详见笔者的另一篇文章《肠道微生态与葛洪的黄龙汤》。另外,该书也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之来源。可见,中医古籍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挖掘。

上面我们讨论了人体正气和免疫力在抵抗疾病中的主导作用。当然,我们也充分肯定现代社会的公共卫生和隔离等措施在预防和阻断传染病上起到的重要作用。病毒和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或者从其它物种传染到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感冒流感为例,当冬季来临时,某些人因为受寒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体内病毒大量复制,因而最先得病。这些人通过空气和接触把大量病毒传给别人。当病毒量足够大时,即使没有受寒,免疫力正常的人也可能发病。当然,受寒的人和本来免疫力低下的人则更容易发病。说到底,得病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免疫力与病原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可以说,在感冒流感季节的病人中,已经很难区分他们的病是自发的,还是别人传染的,或者两者都有。

四、 流感真有那么可怕吗?

流感在西方人眼里是可怕的瘟疫,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西方世界5千万到一亿人的死亡。100年后的2017-2018的冬天,美国各州流感疫情爆发,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在西医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流感也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和死亡。在微信和网络热议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什么现代医学在流感感冒面前如此无能为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现代医学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抗病毒上,用疫苗预防病毒,用药物杀死和抑制病毒,通过公共卫生手段阻断病毒传播,但却恰恰忽略了人的整体正气和免疫力在防病和抗病中的主导作用,更没有像中医一样发展出一套成熟有效的调控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眼里,流感并不可怕。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写下《伤寒杂病论》,对伤寒(类似现代的流感感冒)等各种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做了系统的辩证论治,以其成熟的理法方药体系和神奇可靠的疗效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因而成为近两千年来中医人毕生研习的临床经典,张仲景也因此而被尊为医圣。懂得《伤寒杂病论》的人都知道,中医就是通过判断人体内外平衡的偏失和人体正气(免疫力)能量的状态以及身体排病和自愈的趋势,使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因势利导,或扶正、或祛邪,或扶正祛邪同时进行,以达到恢复人体平衡和健康的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瘟疫时有发生,但很少发生像欧洲的黑死病和西班牙流感那样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事件。毫无疑问,中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居功至伟。这也说明,中医以调节人体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增强人体正气为着眼点的治疗思路远远优于西医直接针对病原体用药的治疗思路,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医学。

当然,中医如何治疗流感感冒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简单说就是“辨证论证”、“整体调控”和“因势利导”。感兴趣的朋友去研读《伤寒杂病论》吧。

五、 现代医学对流感感冒的无能为力和误治

前面提到,西医没有针对感冒病毒的特效药,并且认为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会在7天左右自愈。所以,对感冒病人一般不做治疗,建议多休息多喝水,等待自愈。可以说,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在不会治疗的情况下,不乱治疗,让身体自我恢复总比错误治疗伤害身体要好。我的经验是,如果能正确运用中医治疗,则可以大大缩短感冒病程,减少病人痛苦。我的经验是一般在1天左右即可大大缓解症状甚至治愈,最多不过三天。

对于流感,我先讲一下我大学时期一次患流感的经历。

上大学时,我一天下午感到头痛、发热、浑身乏力,(流感初起),却有事儿勉强骑车外出,回来路上又淋了大雨,病情异常严重。恶寒,身痛,颤栗,无汗,高烧39.6度。到了校医院后,医生当即给挂上吊瓶输液,一瓶500毫升抗生素,一瓶500毫升抗病毒药(忘了名字)。两瓶打完要花半天时间,这样连续打了三天吊瓶,我仍然高烧不退,在病床上度日如年,而且我感到腰痛如折,一次如厕的时候竟然晕厥。医生把一块块冰袋放在我的头上,很无奈的看着我说“这样还不退烧,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了”。当时,我幡然觉悟,既然你们也没有好办法,我何必还在这里受罪,要烧则烧,随它去吧,索性拔掉输液管,在朋友的搀扶下回到宿舍。刚好,我的一位师兄递给我一盒同仁堂的感冒软胶囊,说“试试它,很管用的”。在我服下4粒感冒软胶囊后半个小时,奇迹发生了。我浑身微微地出了一层汗,体温很快下降到正常,以后再也没有发烧,重感冒就这样好了。以前不知道其中原因,在学了《伤寒杂病论》后才恍然大悟。“恶寒,无汗,发热,身疼痛”是《伤寒杂病论》中典型的太阳伤寒证,需用麻黄汤发汗。感冒软胶囊即是麻黄汤和九味羌活丸的合方。用现代语言来解释这个病理机制则是这样的:当人体体表受寒的时候,体表汗孔闭塞,导致身体与外界环境通过皮肤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人体因此出现发烧的症状。发烧,既是体内热量无法从皮肤毛孔散发出体外的一个被动的结果,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应激亢奋,开始调动能量,试图通过发汗来打通毛孔,恢复人体与外界正常交流之平衡的一个主动结果。呈现出来的病症就是所谓“正邪相争”僵持不下的状态。这个时候,需要以麻黄汤为代表的“解表”的方剂,帮助人体打开皮肤毛孔,释放热量,恢复内外平衡。可以想象,当机体免疫机能与病邪僵持不下的时候,好的中医只要用药顺势轻轻一推,助机体一臂之力,就可战胜病邪,起到“汗出-热退-身静”药到病除的效果。再比如,流感高烧不退,用刮痧的方法强行开放外周微循环,也可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再回头看,西医的所作所为和导致的后果分明是《伤寒杂病论》里写得清清楚楚,反反复复强调的治疗禁忌和不遵守这些治疗原则而导致的变证和坏病。针对这样的伤寒表征,中医的原则是用辛味和温性的药物来帮助人体正气能量发汗解表。打个比方,当一个国家边境受到侵略,需要调集部队去边境作战,这时候需要全国上下一心,支援前线,共同抗敌。可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循环的大量药水首先在物理温度上远远低于体温,是寒凉的,这使人体很快丧失大量热量;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水和抗生素等药物大大加重肝肾代谢的负担和心脏运输血液的负担,而且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对肝、肾和心脏有毒副作用已是公认的事实。相当于,前方边境战事吃紧,需要能量,可后方却出现大规模的能量消耗和运输堵塞。可想而知,这会导致人体不能有效对抗病邪,结果常常是表面上烧退了,但心肝肾等内脏受到伤害。我当时因为年轻,身体好,能量足,三天静脉注射之后,身体正气还在奋力抗争,表现为高烧不退,但腰痛欲折,就是肾脏受伤的表现,如果再多打几天点滴,后果难以想象。其实,我在那次感冒退烧之后,身体十分虚弱,花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才恢复体力,足见那次错误治疗消耗了我体内大量的正气能量。看报道,很多人就是感冒流感发烧去医院打了几天甚至一个礼拜的点滴后出现严重的肾炎、肾衰、肝功能受损、心衰等重病的。所以,如果是太阳伤寒表证或少阴表征之类的感冒,一定要慎用或禁用抗生素和静脉输液。懂得《伤寒杂病论》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在中医眼中的治疗禁忌,却在西医院里每日不停地上演着。很多人都在懵懵懂懂受到伤害。幸好,近年来医学界也认识到治疗感冒流感滥用抗生素和静脉注射所导致的种种弊端和医疗伤害,出台了严格限制使用抗生素和静脉注射的政策。希望从此以后,更多的人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医源性伤害。

有人会质疑,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医学进步了,现在的抗流感病毒药应该更好吧?我也希望是这样的。但前面提到,目前主要的几个抗流感病毒药疗效并不确切。其实,前年《流感中的北京中年》文章中的那位老者的遭遇与我上面的经历非常相似。说明20多年来西医治流感这一类外感病的思路没有任何改变和进步,只是淘汰了几个旧药,换了几个疗效不确切的新药而已。不然,每次流感季节来临,为何欧美国家仍然如临大敌,动辄数千人损命?网上有两篇评论非常精彩,一看就出自真正的中医之手,一篇是三七生的《详解〈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另一篇是马北鱼的《流感下的吾国与吾民,什么让我们错的如此刻骨铭心?》,请大家参考。

中医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有着真正符合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以及神奇的疗效。之所以疗效神奇,是因为中医懂得如何利用和提升人体神奇的正气能量来对付病原体,或者说与人体正气并肩作战,而不是靠药物单打独斗,甚至反杀人体正气。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是辩证论治,是个体化的医学,原则上是方证相应,一人一方,因此不能人人得了感冒就套用感冒软胶囊(我绝对没有给它做广告的意思)。这也是中医难学难懂的地方,以后有机会专文详细阐述所谓“病、症和证”的区别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理。还需要说明的是,中西医各有所长,本文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请读者自作鉴别,自作选择。

六、 新冠肺炎

年初以来,最大的话题就是新冠肺炎了。因为相关的资讯已经很多的,我就不在本文面面俱到了。唯一要说的是中医在抗疫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毫不奇怪的。如果你理解了本文中医关于治疗病毒感染病的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你就不会怀疑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至于什么“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羟氯喹啊,到底有没有效,你只需会心的一笑“你懂的”。

七、 本文要点总结:

1.感冒流感不是和受寒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受寒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给病毒以可乘之机。感冒流感季节一定要防寒保暖。

2.不仅是寒冷,任何外界环境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因素(七情六欲)都可通过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从而抑制或降低人体正气抵抗力,最终导致病原体趁机作乱而致病。引申开来,人在任何季节都要调整身心和饮食起居以使身心和谐,身体顺应自然变化,即中医所谓的“天人合一”。

3.有时候,人体出现病原体的“感染”是身体内环境失衡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以果为因,导致误治,对人体造成伤害。

4.西医直接针对病原体进行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缺陷。A.科研上需要针对每个病原体研发疫苗和药物,费时费力费財,高成本导致医药费用高;B.治疗只能局限于已知病原体,而新的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防不胜防,西医基本束手无策(比如,非典时期的萨斯病毒和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C.病原体会产生抗药性,药物使用寿命短;C.直接针对病原体的化学合成药物,常有伤害人体正气和免疫力等毒副作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得不偿失。鉴于上述重大缺陷,西医至今对感冒无能为力,对流感力不从心,病人常常受到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的伤害,或因误治导致伤残甚至死亡。

5.中医着眼于调节身体内环境,维持或恢复系统平衡,从而增强人体正气和免疫力以达到治病目的,效果显著,同时不存在西医的上述缺陷。

6.几千年来,中华先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与传染病和瘟疫做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卓越的疗效。当代中国需要大力提倡以《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经典,使更多的人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大幅提高疗效,保障人民健康。

7.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又一次不负众望,以显著的疗效证明了中医的伟大智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医学而言,有效的就是科学的;无效的就是不科学的。

Reference:

1. http://www.sohu.com/a/217641998_267160

2. http://www.nhs.uk/chq/Pages/how-long-do-bacteria-and-viruses-live-outside-the-body.aspx

3. Lowen, A. C., Mubareka, S., Steel, J. & Palese, P. Influenza virus transmission is dependent 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PLoS Pathog 3, 1470–1476 (2007).

4. Polozov, I. V., Bezrukov, L., Gawrisch, K. & Zimmerberg, J. Progressive ordering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of the phospholipids of influenza viru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4, 248–255 (2008).

5. Foxman, E. F. et al. Temperature-dependent innate defense against the common cold virus limits viral replication at warm temperature in mouse airway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827–832 (2015).

6. Foxman, E. F., Storer, J. A., Vanaja, K., Levchenko, A. & Iwasaki, A. Two interferon-independent double-stranded RNA-induced host defense strategies suppress the common cold virus at warm temperatur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3, 8496–8501 (2016).

7.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relaps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5, 403–420 (2012).

8. https://news.vanderbilt.edu/2016/07/12/these-days-fecal-transplantation-is-no-joke/

9. Bojanova, D. P. & Bordenstein, S. R. Fecal Transplants: What Is Being Transferred? PLoS Biol 14, e1002503 (2016).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闲言碎语  闲言碎语词条  流感  流感词条  中医  中医词条  系列  系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