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有文化的节日才有精气神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一同在2007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法定假日,人们就此每年能享受三天假期。一定意义上讲,节日是大众庸常生活的飞白,它带给人们的是回忆、回味和回归,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再体认和精神的弘扬。可以说,大众以节日表达了对生活的情感、愿望和理想,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在节日文化中体现得最为生动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的重要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一定的仪式和活动载体与传播平台,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地位的凸显,民族节日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如何使节日过得既有意义,成为传承文化价值的一种方式,又能赋予时代内涵,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载体,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节日需要仪式化,但仪式需要内容支撑,不能沦为空壳。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的凸显,文化成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于是我们看到节日经济的火爆,节日俨然成了商家“快意恩仇”的平台。豪华的包装、天价的粽子、高档的烟酒遮蔽了节日本有的精神底蕴和文化价值。很多人在节日游玩或者在酒店吃着高价粽子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想起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呢?我们的邻居韩国人,在2005年11月25日成功申遗,“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一个民间节日不仅成为韩国江陵文化的标志,还成了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每年韩国江陵端午祭都会吸引数百万游客,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韩国成功申遗刺激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神经,“端午申遗”之争虽已尘埃落定,但尘封的记忆并未远去,它时时警醒着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价值传承。其实,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节日不在于谁曾经拥有,而在于谁传承保护得好,以及谁经由创意和资本化开发得好,最终形成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和满足大众的精神享受。文化说到底可以全世界共享,但文化影响力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显现。

  其实,任何节日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文化阐释与价值表达系统,都有着节日的美好情怀和现实的人生关怀,通过一定的仪式来传达,就此来说,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互为表里。文化不是不能用于商业,节日经济可以带来商业效应,但是文化与商业相互契合时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使大众觉得钱花得舒服熨帖。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民间纷纷包装和筹办节日文化,政府借助财政为百姓办实事,商家借助节日平台赚眼球,都意在经济上有所为。节庆文化有经济的诉求,但不能仅仅注重节日的经济价值,更要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依托的经济不可能持续,节庆经济可持续性的底蕴是文化,是老百姓认同的文化价值。节庆文化不能只见经济不见文化,当然也不能回到故纸堆的繁文缛节中,而要与当下人的生活状态相切近相交融,让大众徜徉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并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而不是被商业化包装成文化的空壳,不顾节日内涵的商业行为只能使文化韵味渐趋稀薄,不但失去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还糟蹋、破坏了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

  防止节日空壳化,就必须杜绝节日异化为表演秀,进而导致意义感的疏离。当下普通民众都感觉节日越来越无味,把过节等同于在家休息、休闲、吃喝,传统节日感越来越淡。所以,节日期间安排一些青年人或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便显得格外有意义,只有在一些特定符号仪式化的真实体验的活动中,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才会对民族节日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觉得意义就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而不是自己作为“看客”欣赏一些仪式化的表演。因此,政府对节日活动安排的引导要注重互动性、体验性和本土化,还要加入时代性内涵,而谨防只剩仪式的表演,否则民众会感觉到无聊,好像那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各过各的,各热闹各的,政府没少花钱,老百姓却视作表演秀而不买账。

  如何感受节日的温情和温度,如何在节日的仪式中感受厚重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传统节日的仪式中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就在节日意义的生成中,意义就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在家乡、故土和我们的心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有文化的节日才有精气神  精气神  精气神词条  节日  节日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人文精神

 举理论之旗 走人间正道

 变革的时代造就科学的理论,伟大思想引领实践的成功。被誉为“千年伟人”的马克思是成功的,由他及其亲密战友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成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展开)

人文精神

 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西周末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此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