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五问反服贸运动

  2014年3月18日晚,以大学生为主的300多名青年,闯入并占领了台湾“立法院”。这场突然袭来且尚在持续的学生运动,从发生之时起就充满不断的争议。

  2014年3月18日晚,以大学生为主的300多名青年,闯入并占领了台湾“立法院”。这场突然袭来且尚在持续的学生运动,从发生之时起就充满不断的争议。

  一、手段是否正当

  与一般意义上的广场民主运动多在公共空间不同,太阳花学运是由300多名大学生闯入“立法院”议场而开始的。“立法院”是以代议制方式选出“立法委员”代表全体台湾人民行使权力的民意机关。闯入“立法院”,侵犯的不仅是这个具有广泛民意代表性的特殊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是对全民的侵犯。

  平日戒备稀松的“立法院”鲜能看到民众对其进行冲撞,从侧面也证明因对“立法院”而产生的不满或矛盾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这也是台湾“立法院”代表民意的确实性。诉求者无论理由多充分、多正当,都不能因为自诩是“民调(所谓75%民意支持逐条审查)”所验证的多数民意的代表者,就可以任意侵犯事实上确实代表多数民意的“立法院”。可以说这场学生运动开始就犯了大忌,其所用的手段极不正当。这一点也是当局所不认可、甚至不能容忍的一点。

  二、抗争秩序的影响

  占领议场最初,学生的状态可谓胡作非为:喝酒、亲吻、破坏场内设施等等。这些行为经媒体报道,招致民众的普遍厌恶,受到各方质疑的抗议学生于是开始自我检讨,制定规范、维持秩序。定时免费发放饮料点心,垃圾投放分类,座位整齐排列,还有紧急医疗服务队的入驻……一切井然有序,形成了温和理性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人们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的教养和礼节程度,这也是促使反感民众对抗议活动转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然而,后续的抗争活动还是跑了调,这也从反面再次验证了理性与秩序对于抗争活动是否能够持续、是否能达成预期有重要性。由于学生提出的理由没能得到正面回应,驻扎在“立法院”的抗争者发生道路分歧。一些人主张抗争要和平、理性、有序,以促进对话为目的;但更多的人则不满于僵持不变的状态,主张采取更加激烈、更大规模的抗争方式,放弃原本的理性路线。终于,3月23日晚,千余名学生强行闯入“行政院”,攻占“行政院”大楼。很快,“行政院院长”江宜桦不得不下令台北警方强行驱赶学生,抗争者占领行政机关的过激行为也当即被制止。

  三、目标是否一致

  此次抗争运动是以国民党借助行政程序推动“服贸”闯关为导火索,因此最初的抗争以“反对服贸”和“反对黑箱操作服贸”为诉求,但“反对黑箱操作服贸”的根本还是“反服贸”。学生占领“立法院”之后,民众分化为“反服贸”与“支持服贸”激烈对峙的两派。支持学生运动的一方于是拿出“懒人包(即宣传简图)”等各种手段歪曲服贸,称台湾人民的投资、就业机会将被大陆侵犯;而反对学生运动的一方则开始反驳“反服贸”的人,称其信口开河、混淆视听,有心者更对服贸内容逐条分析反驳。自此,关于服贸优劣的讨论全面展开。

  随着讨论的充分进行,很多人不再受片面讯息的误导,开始正面看待服贸,使得支持服贸的一方逐渐占据优势,而“反服贸”的呼声则渐渐开始失去市场。原本高喊“反服贸”的人底气不足,开始执着于“反黑箱操作”而非直接“反服贸”。这样的诉求吸引了很多支持服贸或对服贸不设立场,但又反对审议程序民众的参与。于是,很多人开始底气十足地喊出“我们不反服贸,我们反黑箱!我们要逐条审议!”的诉求。然而“逐条审议”正是国民党的早先主张,却因民进党霸占讲台、杯葛议事,使审议停摆,才出此下策。结果民进党又回头指责国民党不逐条审议,不履行说明义务。而当国民党同意恢复逐条审议时,抗议者又开始主张反对现行两岸谈判模式,要求暂停服贸审查。

  就这样,抗议诉求一改再改,要求逐条增加,更有甚者,在现场主张起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反媒体垄断、反对陆生纳入健保等其他议题……

  四、议题认知程度

  学生对服贸究竟了解多少?在抗议现场简单询问就可以了解:大多数人不过一知半解,有些作秀艺人连“服贸”的全称是什么都含糊其辞。为了进行“扫盲”,抗议现场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台湾大学等名校的教授们离开大学讲台、在现场开设“民主课堂”,围绕服贸对台湾的影响以及街头运动等主题展开,可惜相对于理性的校园课堂,街头课堂的语气、用词,尤其是观点显得尤为情绪化。期间,还有一些自诩掌握情况的学生上台侃侃而谈,也有曾在大陆台企工作过的台籍员工现身说法、诉苦诉怨,更有明星、演员等公众人物到场支援……但这一切的互动,目的都不是为了让民众更好了解“服贸”本身,相反却是激起民众对“服贸”的恐惧。

  虽然这其中不乏理性解读的声音,但很多抗议者似乎得了偏听症,只听想听的、只信想信的。可以说,在看待核心议题时,学生的情绪化色彩相当严重。行为举止上的理智有礼,替代不了思考上的理性客观,对议题不作全面探讨,又如何真正理解议题、解决问题?

  五、抗争背后的“恐中”阴影

  从这次的抗争中,民众强烈的“恐中”情绪可窥一斑。站在就事论事的态度上讲,这次抗争运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失焦的。但站在反抗情绪来说,无论是反服贸、反黑箱、反体制、反国民党、反马英九,甚至是直呼“反中”,其背后都有一个强烈思维控制着民众的情绪--“恐中”。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现场等,都大肆弥漫着各类以抹黑、歪曲的手段造成民众恐惧的论调,甚至连陆生在台可否享受基本权益的议题也被操弄。

  由于国民党早年的反共教育,使得台湾社会对“红色中国”有着长久以来的敌视。而大陆日益增强的实力,以及两岸之间规模的不对等,更使得台湾人对大陆抱有某种恐惧。台湾人非常安于富足的经济、活跃于当下的社会,当台湾人意识到,若由大陆来主导统一,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很可能遭到破坏时,不愿失去现有生活方式的人,唯有极力摆脱大陆的影响。

  而服贸,恰是促进两岸经济统合的协议。在此次学生抗争运动中,服贸的利弊并未被清楚的认知,反而服贸是大陆投向台湾的“糖衣炮弹”这一点被不断渲染。台湾人所看见的服贸,就是一个大陆以贸易逐步吞噬台湾的协议。而这场由台独学生领袖主导的运动,恰是利用学生和民众“恐中”的心态,来极力阻挠服贸协议的签署。

  虽然这场冲击还没有结束。但当我们平心气和的来回看这场运动时,不难发现其实整个过程中,民众通过密集的查找、探讨、辩论等过程,开始慢慢了解什么是服贸,服贸的利弊在哪里,其中有理性的声音认为,“台湾纵然要知道服贸可能带来的冲击,但相较于回避问题,如何找寻应对办法才是当务之急”。台湾与大陆的交往势不可挡,台湾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大陆。而理性看待大陆、理性看待大陆的崛起,是台湾人理应作出的转变。而在今后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如何处理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才是这次抗争运动中所应结得的果实。■

  (作者单位: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五问反服贸运动  运动  运动词条  五问反服贸运动词条  
社会管理

 人民币是否有希望代替美元?

 本文为1月1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联合中信出版社举办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一书研讨会上,黄益平教授的发言。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言过其实,不管在学校还是商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