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过去五年,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在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广东(佛山)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发

  在福建省南安市美林街道珠渊村老年人之家,村民李走(左)在孙女黄春妮的照顾下吃午饭。新华社发

  在补短板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作者:唐亚林(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论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转变的重要论述,首先阐明了人民对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看到了在民生领域我们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居住、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再次明确了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后提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以经济发展业绩为导向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突出业绩的同时,民生领域在城乡、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体经济实力还是不够强大,一些地区在民生领域历史负担比较重,欠账较多;有的地方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积累、轻消费”“重基础设施投入、轻社会保障建设”等状况。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保障民生发展的制度水平。通过实施政府“应保尽保”的民生兜底战略,积极履行政府职责,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支出制度;通过建立民生需要调查与筛选制度、财政保障制度、公共服务设施容纳力与承载力制度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主要领域探索构建民生发展新模式。还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补齐民生短板。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从人民群众普遍集中的需要出发,根据民生发展的目标、任务、资源、项目、政策、路径等要求,将绩效战略管理引入到民生发展之中,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效能,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发展的获得感、满意度。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任远(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快速老龄化,这要求加快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以适应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开湖季,渔民划着帆船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上准备捕鱼。新华社发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同时发挥机构养老能力,推动实现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整合。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应重视制度框架建设,更应重视服务内容建设,以适应人民对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一方面,要提升养老服务的技术水平,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已经不是“老者衣帛食肉”这样简单,首先需要专业化知识提供科学的服务。例如,通过老年人口大数据的开发应用,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老年服务,创新出更有效果的服务产品,并提高养老服务管理的效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重视什么样的因素有利于减少老年痴呆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知识。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低成本而高效率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如果建设有余而科学不足,就不能提供有质量、有效益的养老服务推进方案,更谈不上建设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服务还要求养老服务的标准化——不仅过程要标准化,产品和设施的运行也要标准化。没有专业技术标准的养老地产和服务机构一哄而上,并非加强了养老服务,反而可能造成投资浪费,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要建设有支付能力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养老仍然有相当比例需要依靠家庭成员,政府的基层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更加丰富的养老保障金融工具来帮助老年人。在经济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相关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整体福利。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

  作者:李瑞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强调“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短缺、劳动力素质差等现象。要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不仅需要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需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改变观念、培养人才和探索发展道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东部地区要将“共同富裕”作为扶贫协作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的前提是不能有区域性整体贫困。经过多年的奋力实践,党中央陆续部署和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西藏、对口支援新疆、对口支援四省藏区、对口支援革命老区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西部协作对口地区要将“脱贫摘帽”作为事关大局的政治任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事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的战略任务,对口地区双方党委和政府需要从政治高度认识任务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在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中要始终围绕“脱贫摘帽”的重任开展工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要将“互助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法。现在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创新东西部扶贫协作方式,探索大扶贫格局运行的新机制和新工具,善于发现脱贫攻坚的良方。东西部地区必须要有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助协作理念,实现平等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扶贫协作的对口地区必须要立大气概、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用科学态度、务实行动和互助协作方法,准时完成此项艰巨而又有历史意义的重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以往更迫切、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整体性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合力的强大推动作用,着力打造多方谋划、广泛参与、共同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做好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吸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但绝不能复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路数;还要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体现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中共建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社会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把握好社会治理的“投入—产出”“权利—义务”关系,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重点做好农村、西部、边疆、城镇等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的固本之策,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在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以钉钉子精神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增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加强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二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要兜住安全红线,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生  民生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改善  改善词条  水平  水平词条  保障  保障词条  
社会管理

 粮食安全?种子安全!

 核心阅读  种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