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古代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首先说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中的《礼运》篇。孔子回望历史,认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现实,形成了他的这一社会理想。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弟子子游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时代是一个“有道”之世,那时,人们以天下为公。所谓“背私为公”,“公”可理解为“共”,指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天下为公,是人们都修为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应休戚与共,协同一致,强调要有明确的“社会性”意识,努力做一个“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张扶危济困,互相关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害人,弱肉强食。

  中国文化以孝悌为根本,强调仁爱精神与敬畏观念。中国哲学可视为关于“家”的哲学,以家为本位,由家而国,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由孝、悌培养爱、敬,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人们由家庭走向社会,中国思想便打通了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把父母对于子女的自然情感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产生了家国一体的观念。这是中国“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理想追求的认知基础。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孔子还简洁表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整理的《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明”“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类的表述。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影响很大,历史上这样的类似表述不胜枚举。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以及后来“公天下”的主张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涵摄去取、中和位育。

  宋明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晚期,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逐渐风靡社会。王阳明也对天下为公做过论述。《大学》开篇揭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谓《大学》三条目。王阳明就是从这里展开了对天下为公的论述。王阳明将“大学”定义为“大人之学”,既然有大人,就有相对应的小人。两者之别在何处?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能够认识到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一家的人是为大人,而迷惑于外表上的不同而分别你我的人是为小人。

  将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融化为一体的是人的良知,即仁。人是有良知的,不论人的具体差别有多么大,良知潜藏在人心中,你看到有小孩子误跌入井中,必生出恻隐之心,你听见鸟兽发出哀鸣,必有不忍之心。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但或露或隐,大人能够体会到万物一体、天下一家,是因为能去其私欲,而小人则为私欲蒙蔽,倘若能够扼制私欲,也能成为大人。因此王阳明倡导要“致良知”,要“明明德”,要持之以恒为善去恶。天地万物本为一体,都具有良知、具有仁心,将此仁心落实,则进入到“亲民”的层次,由一己之仁推及家人,由家人之仁推及社会,由社会之仁推及天下万物,也就实现了万物一体、天下大同的宏伟理想,臻于至善的境界。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贯之,由此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铺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说“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要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康有为《大同书》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孙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钱穆曾说:“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一种人类社会。所谓‘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主义’即‘人文主义’的,亦即‘世界主义’的。”

  虽然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有不同的诠释,但其包含的仁爱精神、和平精神、平等精神却是不变的,历久而弥新。

 杨朝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同  大同词条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思想  思想词条  天下  天下词条  
改革史话

 论晋商的开放精神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发表重要讲话,特别谈到晋商精神,总书记说,历史上山西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彰显...(展开)

改革史话

 不断改进创新宏观调控政策

 摘要:2015年底以来,中央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推进各方面经济政策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是通过结构性调控和改革手段化解经济深度调整期...(展开)

改革史话

 孔子修订《春秋》的意义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春秋》也是儒家的经典“六经”之一。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官方记载历史的系统,并且形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