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如何通过读书让自己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这...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去读书,方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呢?笔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谈以下四点,供爱读书者借鉴之。

一、读书要明确目的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读书实践上,就表现为读书的目的。一般而言,读书的目的有四:

1.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凡读书,概莫能外。

2.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读书中层目的。读书只有把自己的阅读能力提起来了,读书的收益、效率才会高起来。

3.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第二个目标一样,也属于读书的中层目的。

4.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读书的最高目的,是读书人一辈子都要追求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能达于此境,方是真正的读书

二、破除读书的神秘感和高不可攀感

读书而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心态:拿到一本书,不是充满必能读通的自信心,而是总认为书中所述非自己力所能及。这样一想,读起来不但没有信心,而且收获甚小。这种心理可看作是一种“临阵先怯,未战先逃”的逃跑的主义心理,恐书心理。抱着这种心理读书,恐怕一辈子都不能把书读懂。

怎样克服这种恐书心里呢?

首先,在心理上要自信、要有毛泽东曾说过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这么一种未战先胜的心理态势。这个心理态势对消除恐书症,培养健康、积极的读书心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读书开始的心理应采取攻势、开放式,而不应采取守势、封闭式。

其次,对数中内容可这样来看,书中所阐述的内容不过是自己早已有之的经验、知识、意见等等的系统化和明确化而已。自己读书也不外是为了使自己的这些以前隐蔽于自己头脑深处的东西外现出来罢了。一句话,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罢了。这样看,书的神秘感和高不可攀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不仅如此,书对我们来说,还会亲切起来。

总之,读书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般来说,这是读书的基础、前提,是读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每个真诚地喜欢读书的人,都应当努力坚持并自觉训练自己的这种心理;否则,书永远离我们很远。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拉格曼说过:“一般地说,人才常常容易低估自己阅读名著的能力。批评家克鲁其认为,有些人认为只有浅薄、低级趣味或虚妄的读物才能吸引读者,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错误。他说‘平庸的东西绝对不会有趣,浅薄的书,拿在手里比什么都难以忍受,没有价值的书终究会失去读者的。’一旦养成看书的习惯,我们自会惊奇地发现,阅读名著是多么迷人的享受”。但愿每个读书者都能记取这段名言,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更大胆、更开放、更有成效。

三、读书要讲究方法

书有与社会、人生、事业密切相关而需要精读方能尽收其义的书;也有与社会、人生、事业关系不大只需概览即可的书。

书既有艰深难读的,也有浅显易懂的。

因此,读书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方能读懂书、读好书;否则,巨细不分,盲目乱读,不但无所收益,而且往往反受其害。事实上,这类例子在读书人中并不鲜见。

读书如此,读一篇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拿吴伯萧的散文《菜园小记》来说,全文共12个自然段,但只有第九、第十两段乃文中精要之处,须精读之;其他略读知其大意即可,不必深究。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最有效地吸取书中的养料,壮大自己,看来是读书之人不能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读书的要旨在于把握书的精神

读书不能只满足于记住书中某些漂亮的句子、精彩的结论。读书必须读懂书的要旨,书的精神内涵,书的言外之旨;否则,读书只能是一知半解,只能是卖弄而已,缺乏真功夫。美国哲学家哈罗德﹒泰勒说过:“真正的学习并不在于记忆书上的教条,而是一系列的个人体会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个人体会和经验积累”实际上就是一本书的精神。阅读,只有把握住了书的精神,阅读才会有助于我们精神的成长。

那么,读书如何才能把握住书的精神呢?一要精读,二要思考。精读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精读的深化。读书而不思考,如同人吃饭而不消化一样,是要得病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由此可见,思考是通往精神之境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头脑  头脑词条  聪明  聪明词条  拥有  拥有词条  通过  通过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初次阅读本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