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道德经》,最要记住的一句话!

前不久,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有现场听众表示:“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字更能打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岩松在这次文化讲堂上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01.你越无私,得到的就越多。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但越看越复杂。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只用5000字、81条,就把《道德经》弄成了除《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5000字的东西,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在我看来,“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如何去实现。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认为“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的为。

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当然,不同的人触碰《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第二章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三四次的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美,难道不是别人觉得美,因此我们觉得美吗?那这种局面到底是美还是丑?这是这一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所以,今年我的一个《提案》中还提到了“关注‘双一流’,更要关注‘非名校’”。

道德经》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长地久”。为什么天最长、地最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你们、他们活着而周而复始,天和地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天和地服务的那些人总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却是最长久的,所以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就是说你越无私得到的就越多。

02.“有用”,其实来自“无用”。

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什么意思呢?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内心越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很多人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 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里面是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的很有道理。

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我从来不上微信,我不会在看似有用的东西上去着力,当我把这块放空了以后,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转八百圈也会到我的眼前,因为有用嘛。

我平常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发呆,但是我所有你们认为有用的时光,全部来自于我在做你们认为无用的事情的时候积累的东西。我经常看着书20多分钟时,我的思维就会飞向很远的地方,诞生很多创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的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03.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道德经》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说:色彩太多,你的眼睛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太杂,你的耳朵就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味道太多,你的嘴巴就什么味道都分不出了。

老子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聪明的人,追求的是实在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东西。《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到,水污浊了怎么办?静下来就清了。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水一样放置个十分钟,静一会儿?静为燥君,你平常的烦躁,静能管它。

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他强调的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追求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到时候又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就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说,再大的狂风也吹不了一晚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呢?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方面,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04.《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了;中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一边干一边怀疑它的真假;而下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只会嘲讽大笑,这是最糟糕的。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说,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制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来回翻腾,不要开膛破肚,要用规律去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鬼鬼神神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你治理国家用的是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也都会现身。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终归大海。仔细想一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干嘛要建地铁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道德经》的结束语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跟别人争夺。

道德经》讲到这里,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和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论,不争结果,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05.《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它是我的生命之书呢?

24岁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过无数大家。半年之后,我幸运地接触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时隔24年,去年春节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记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曾国藩是儒家入世,后来从儒家转到法家,一切从严,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父亲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他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对于我来说,或许是我二十四岁时读《曾国藩》隐隐约约有这样的印象,也许是某种偶然或者是命运的安排,在三十五、六岁时,我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其实对谁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

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织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我累积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浅显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从《道德经》里,我翻译总结出“因其无私而成其私”,豁然开朗。一切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的无私了,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倒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了太多诸如金话筒奖等等的各种荣誉,后来我辞掉了当时的主持岗位,关掉了手机,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就没有我后来行走的动力和能力。

我认为,清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生命之书,不仅重要,还在于你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金水河畔”根据网络内容编辑整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一句话  一句话词条  记住  记住词条  
笔记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读后感

已经忘记了上次翻开三国是什么时候了。一年前?还是两年前?多少有些记不清楚了,仿佛这个给我打开中国历史大门,点燃我对历史兴趣的书籍不曾看过一样。从最开始的图画版本...(展开)

笔记

 《蛙》读书笔记

《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