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新婚姻法关于子女抚养权问题是怎么规定的

《婚姻法》已失效了,现在已被《民法典》所取代了。

关于子女抚养权问题的规定是: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父母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民法典》子女抚养权原则规定是,如果父母离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改变。子女抚养权,主要取决于抚养条件。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在新婚姻法子女抚养权这个问题上,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民法典关于婚姻家庭编的司法解释(一)》规定:

第四十四条 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的,对不满两周岁的子女,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原则处理。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父亲请求直接抚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二)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

(三)因其他原因,子女确不宜随母亲生活。

第四十五条 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十六条 对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一)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二)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三)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四)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第四十七条 父母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直接抚养子女,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的,可以作为父或者母直接抚养子女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第四十八条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直接抚养子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十九条 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适当提高或者降低上述比例。

综上所述,对于有小孩的夫妻离婚的话最重要就是先把孩子的抚养权问题解决清楚,如果双方能自行协商好抚养权归谁或者说轮流抚养的话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双方协商不成的话则就会有法院所判决,法院也多数会按照上述详细的规定细则来判定的。

延伸阅读:

变更抚养权管辖法院是哪个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

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问题,规定在《民法典》(...

离婚小孩抚养权怎么争取?

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取证,包括但不限于工...

夫妻离婚孩子抚养权问题如何解决

依据《民法典》和长期的司法实践,其基本原...

抚养权的离婚协议怎么写

抚养权的离婚协议在明确双方的个人信息之...

协议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协商

夫妻双方离婚,必须就子女抚养问题作出处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婚姻法  新婚姻法词条  抚养权  抚养权词条  子女  子女词条  规定  规定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子女抚养

 抚养费拿到多大岁数2021

一、抚养费拿到多大岁数需要分情况讨论:1、一般情况下,支付抚养费直到子女成年即可;2、特殊情况下,如果子女不能独立生活,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比如残疾等;3、...(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