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前的犯罪预备

一、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前的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的过程中,着手实行犯罪之前而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进入实行阶段就停止下来的犯罪停止形态称之为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例如甲携带凶器去杀乙,路上遇到几名治安联防队员,治安联防队员并不知道甲的目的,走了。后来,甲内心悔悟,打消了杀人的意念,返回家去,因而未着手实行杀人行为。甲的行为构成预备阶段的中止。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概念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者,对案件的实施过程和实施工具已经具有详细的计划。这类犯罪者的犯罪形态已经触犯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司法部门按照这类人员的实际情况对这类人员进行处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延伸阅读: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是什么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怎样认定犯罪预备行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前的犯罪预备  犯罪  犯罪词条  中止  中止词条  预备  预备词条  认定  认定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