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工主动离职协议怎么写

一、职工主动离职协议怎么写

甲方(单位):_________乙方(员工):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鉴于乙方在甲方单位从业期间已经(或将要)知悉甲方的商业秘密,并获得增进知识、经验、技能的机会。为切实保护甲方的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确保乙方不与甲方竞业,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以下竞业限制协议:

1、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及乙方从甲方离职之次日起年内(不得超过2年),乙方不得在与甲方甲方关联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内任职或以任何方式为其服务,也不得自己生产、经营与甲方甲方关联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2、第1条所称的“有竞争关系”是指:(1)某单位或者个人从事的生产经营行为与甲方甲方关联公司的生产经营行为在市场上存在商业竞争关系;(2)某单位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的经营范围与甲方或者甲方的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相同、类似或者属于同一行业。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包括与甲方及其关联公司直接竞争的单位及其直接或间接参股、控股或受同一公司控制的的单位。

3、乙方在甲方甲方关联公司工作期间履行竞业限制和保守商业秘密义务是其作为员工的义务,甲方无需给乙方任何补偿金。乙方离开甲方及其关联公司后须按约定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甲方应给予竞业限制补偿金。每月的数额为乙方在甲方最后六个月月平均工资(以工资条为准)的%(计元)。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支付起算日为甲方离职之次日,不满一月的期间按日历天数计算乙方应得的竞业天数补偿金。

4、乙方的竞业限制补偿金由甲方按季度向其支付。乙方领取补偿金时,应向甲方出示当前的任职情况证明,经甲方向乙方工作单位确认后方可领取。乙方逾期一个季度未能向甲方提交任职情况证明,视为放弃该季度的补偿金。

5、乙方被新单位录用后应在一周内将新单位的名称及乙方的职位通知甲方。同时乙方应将自己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情况告知其工作单位。

6、甲方如认为乙方已无竞业限制必要,有权随时通知乙方终止其竞业限制义务,自通知按乙方提供的地址发出之次月起,乙方竞业限制义务终止,甲方应按照乙方已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时间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7、甲方逾期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违约金。

8、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应立即与甲方竞争单位脱离关系,继续履行本协议,并按照违约期间本合同约定的竞业限制补偿金的两倍支付违约金。无法确定违约时间长短的,按照一年计算,甲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大于该违约金的,应赔偿甲方因此受到的全部损失。损失额依照以下三种方式计算,以计算结果最高的为准:获取或开发该产品技术的全部费用;甲方相关业务因此损失的利润;竞争单位相关业务因此取得的利润。

9、乙方从甲方离职时,甲方如确认乙方无竞业限制必要,可以通知乙方无需承担离职后竞业限制义务,甲方也无需按本协议向乙方支付竞业限制的补偿金。

10、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协议可以变更或者终止。本协议终止之日起,乙方不再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甲方也不再向乙方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11、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或者不愿意协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2、本合同所称甲方关联公司是指甲方下属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甲方参股、控股的企业。

13、双方传递文件的通讯地址如下:

甲方地址:邮编:

电子邮箱:

乙方:邮编:

电子邮箱:

双方相互送达的任何文件,以快递或ems形式寄出的,自寄出之日起第三日即视为送达;以电子邮件寄出的,自邮件发出即视为送达。

任何一方变更通讯地址均应以书面方式及时通知对方,否则视为未变更,对方以原通讯地址寄出的文件符合前款约定条件即视为送达。

1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或盖章):

授权代表人:

(签字)

日期:日期:

综上所述,职工主动离职协议中应该写明职工的离职原因,如果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那么在单位没有违约的情况下,职工应该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当然离职以后公司也应该按照实际上班天数发放工资给劳动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职工主动离职协议怎么写  离职  离职词条  职工  职工词条  主动  主动词条  协议  协议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劳动关系

 员工辞职一定要提前30天吗

员工辞职不一定要提前三十天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展开)

劳动关系

 社会保险基金来源有哪些?

一、社会保险基金来源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参保对象能够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抵御劳动风险,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