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件极平常的事,被苏轼写成了极不平常的千...

路上遇雨,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一件极其平常的事。面对这种状况,有的人可能会因为耽误了行程为焦躁,有的人可能会因为淋湿了衣服而烦恼;有的人可能会冒着大雨狂奔,也有的人可能会找个可以避雨的房檐,望雨兴叹。总之,行路遇雨,不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那么,如果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路上遇到了下雨,他会怎么样呢?答案大家可能都知道,洒脱豁达的东坡先生,张口就吟诵出一首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天。此时的苏东坡已经被贬黄州三年了,他已经从最初的惊慌不安、孤独寂寥中,渐渐走了出来。“乌台诗案”这一场磨难,越发历练出苏东坡的豁达和超然。

初到黄州时,苏轼的生活非常困窘,自己动手在东坡开荒耕田,居住在一所破旧的房子里,人家还给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叫“雪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苏轼渐渐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据《苏轼文集》第六十八卷《书清泉寺词》中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王文浩的《苏诗总案》二十一卷记载:“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作。”

也就是说,苏轼这一次外出,是因为经济状况的好转,要到黄州东南三十里,一个名叫沙湖的地方,去买一些田地,没想到在买田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先去”,拿着雨具的人先走了,剩下这几个人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以为然,不一会儿,天气放晴,苏东坡便写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传诵千年的千古名篇。“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出了当时狂风骤雨的猛烈,但“莫听”两个字又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在意外界的干扰,而应该“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狂风骤雨,我们既然无从躲避,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一边享受雨中漫步的生活,一边吟咏诗词,不也是很快活的方式吗?苏轼的这两句词,是在写路中遇雨时,自己的乐观态度,其实又何尝不是在暗喻生活中的其他坎坷?“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飞来横祸,他也终究做到了坦然面对,并且在这场狂风暴雨中走了出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也就是竹子做的手杖和草鞋,因为成本很低,成为古人外出郊游时的常备用具,出自唐代诗人贯休的《寒月送玄道士入天台》:“芒鞋竹杖寒冻时,玉霄忽去非有期。”即便是穿着非常简陋的草鞋,拄着一根竹杖,也并不妨碍苏东坡的步履轻盈。这几句词,透漏出苏轼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总会出现彩虹。这一次也是一样。狂风骤雨之后,迎面吹来的风带着淡淡的寒意,却也有山头的斜日来迎接这群刚刚经历过风雨的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点睛之笔,是东坡先生在经历了风雨,经历了彩虹之后的顿悟,自然界的风雨无常,阴晴不定,人生路上又何尝不是这样?曾经的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

被贬黄州之初,苏轼写下过一首非常孤寂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有的版本是‘枫落吴江冷’)”,这首词的意境非常凄凉和孤独,让人格外心疼被贬的苏轼

经历了三年的风风雨雨,苏轼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经能够笑对人生风雨,洒脱而自在地在雨中“吟啸且徐行”,一位豁达超然的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越发历练出了超凡脱俗的风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平常  平常词条  苏轼  苏轼词条  写成  写成词条  
诗词

 (原创)五绝·好色人生

五绝·好色人生戎庆余好色几十年,两鬓白发染,人言阿叟痴,爱颜非疯癫。 《说文》:色,颜色也。这是色的本意,漂亮的颜色给人们带来愉悦。 假若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