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千古名臣范仲淹的风水之谜(下)

原创 桐源文化 今天

(接上文)范仲淹先祖族葬地——苏州天平山,其“石”与“水”之绝,不仅震撼着在场者的视野身心,更冲击着考察者的堪舆认知。

《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考察天平山

天平山,位于太湖之滨,距苏州古城西约10公里,南连灵岩山,北接支硎山,东南为金山,海拔201米,山地面积92.6公顷。因其山顶平正,可站立数百人,故名天平山。又因其山间常有白云缭绕,唐代开始被称作白云山。

宋仁宗赵祯把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时称“赐山”,作为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俗称“范坟山”。 

范仲淹 像(拍摄地点:天平山

唐代即有“吴中第一山”美誉的天平山,历来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山上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加上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遗迹景观,共称“天平四胜景”。

其石,嶙峋卓立,千姿百态,或“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备极奇怪”,或“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或“瑰形诡状,可喜可愕”……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宛如古时大臣上朝时所用笏板,故谓“万笏朝天”;其一线天、飞来石、卓笔峰、照湖镜、鹦鹉石、印石等堪称奇观。

天平山盛景

其泉,山中多泉,以白云泉为主。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有“吴中第一水”之誉;山泉汇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涧,水平如镜,倒映着天平山石、蓝天白云,是为胜景。

红枫,系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后来引栽,与后来形成的人文圣迹景观,暂可不表;而其山其“石”、其泉其“水”及所呈现出的堪舆意象却不能不论:

天平山,是典型的石山。按一般的堪舆原则,不可葬之山有五,石山列其中,主绝。

细观其山:此山并非由整体岩石构成,而由众多形态各异之石柱、石峰、石块、石洞组成,间有林木和泥土;石之形态虽各异,但无尖斜凶恶之状,却有凛然卓立之形;其间山泉静流、涧塘萦绕,其色其神毫无干枯生硬之意,反呈圆润舒适之感;看似散乱无序堆放的各态之石,却有规有矩,如笔如笏如印完美呈现……

天平山之水,以白云泉为最。早在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即有诗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眼中的淡泊于名利、陶醉于山水的自由、自在、自得的闲适情趣,在堪舆家眼中则是另一番意境——

水清且柔,甘甜而和;其行屈曲,其流无声;不见其源,不见其去;绕山而流,拥石而潴;其平如镜,其净如月……

可以确定,这又是一个“好风景加好风水”之地。相对于江村的秀美、龙川的灵动、溪口的迷幻,“石得水养而润,水得石映而辉”的范氏祖地,更添了一份坦荡与澄净。

至于集葬其高祖、曾祖、祖父及父亲于天平山一山两麓的范氏祖茔,谁才是范仲淹为相的堪舆根本?其行龙状态与结作情形如何?与范仲淹的仕途轨迹、正气浩然和盛名千载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凡此种种,将在桐源居士的堪舆新著中一一解析。

文丨桐源文化

图丨桐源文化、网络公开来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千古名臣范仲淹的风水之谜  范仲淹  范仲淹词条  名臣  名臣词条  千古  千古词条  风水  风水词条  
诗词

 让孩子过目可背的20首手绘思维导...

诗歌非常具有画面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背诵古诗再合适不过。思维导图能够将思维具象化,利用图片等将诗词、文字进行具体的展现,从而加强记忆力。它把平面转为立体,抽象转...(展开)

诗词

 奋发向上的诗句

1.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代:孟郊《劝学》。译文:人应当在年少的时候,早些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又有谁能够长久保持青春呢?2、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