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追寻那堂屋筑窠的小燕——燕文化唢谈

侯坤:

那是换日历的一天。电脑上,手机上,客厅上挂的大钟,乃至朋友家仿古的铜壶滴漏都显示,2014到了。我的生命正式进入人生40段,或如常言到了"不惑之年"。

这个时候的人,在寂静中是愿意向后看的。回首自己这40年,还没有所谓到的不堪回首的岁月。却有一串跳动着的记忆,写着儒学的符号。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就是在没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下,走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父母,妻子孩子,亲朋好友对我多有称赞,甚至有人在讲成功学时以我为例,这对我来说有些困惑。有朋友看了我写的书,誉我为"儒商",虽然是个褒义大于贬义的词汇,我内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固步自封是没有的。思忖良久,我觉得我是缺了些什么,或者本来是存在的,可是我自己或者是亲人朋友没有发现。今年三月的一天我去拜访同是满族的王德恒先生,在良乡的大街上,城市中心处,我看见了一只青铜大鼎,气势如山,扑面而来,我脱口而出——这是燕鼎!

王先生说:称呼为"燕鼎"更准确。她的本名是堇鼎。商周之际,"堇"这个人因为这只鼎名传后世了。多亏这只鼎,燕文化又有热度了。

我心中跳动了起来。是的,燕文化!这就是我要寻找的祈盼的那飘动在我本性中,心灵上的彩虹。尽管时隐时现,但那是我生命的本色!秦开、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荆轲,卫满、燕人张翼德,刘秀,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

文化出现的历史是最早的,传说时代就出现了,是有出土文物可以比照研究的,脉络十分清楚。

把酒言欢,我和王先生谈起了燕文化,我心中的那道彩虹也越来越鲜明。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王先生说的,燕文化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从她形成之日起,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重要的是燕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和儒家可以媲美。只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有些原本是燕文化的产物,也被误会为是儒家的而已。历史上的关羽或者演义中的关公,都是燕文化的产物,不能因为他读《春秋》就认为他是儒家塑造出来的人物。我委托他搜集资料,交流看法。

王德恒:

我似乎是着了魔。由于燕都遗址曾经在我的管理范围,单从器物、遗址我熟悉一些燕文化的符号。和主持发掘的田敬东、赵福生等亦师亦友,经常交流。而如何透过文物,在精神文化层面,从她的产生谈到当前,找出"现代状"、"当代状",这确实是个有些困难的课题。但是,我入魔了。就这个问题,和侯坤从中国谈到了非洲的埃及,从地下谈到天空,飞机上的两次谈话收获最大。侯坤还经常把他拉拉杂杂写的一些片段,诗词发给我,逐步的这个文化的面貌就清晰起来了。

在京西南良乡城中心,耸立着一尊呈青绿色古朴典雅的大鼎(模型)。如有人问起,老房山人会告诉你:这就是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堇鼎。 不太熟悉的人会说,啊?那个是燕鼎。如今称呼为燕鼎的人越来越多了,比如说王侯中的侯坤为他人介绍的时候,直接就说是"燕鼎"。笔者在1981年参加文物普查培训班前往燕都遗址参观考察时,在场的发掘人员已经称其为燕鼎了,算起来她的得名已超过三十余年。当然,出土时间更早,是在1974年,出土于编号为 253号的墓葬中。因为铸鼎或曰鼎的主人名"堇",所以,习惯命名为堇鼎。

堇鼎通高是62厘米,口径47厘米,折沿方唇,口微敛,直耳,鼓腹,兽蹄形足。重41.5公斤。

注意"鼓腹"这一造型,肚腹下部鼓起,而不是通体发圆全器型发鼓。这是个地方特点。后面再叙。

堇鼎的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应。两耳外侧各饰一组两头相对的龙纹,口沿下饰一周由六组兽面组成的兽面纹带,每组兽面纹均以凸起的扉棱为中轴的鼻、额组成,三足根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兽面纹下饰以三道弦纹。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述了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太保(指的是周召公)奉献食物的事。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而自己留在宗周辅弼王室的记载,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的燕都(董家麟遗址为中心)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也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起始地。

不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造型,功能上看,堇鼎和处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是目前为止,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但是,堇鼎等一批青铜器是突然出现,这批青铜器时代是一致的,内容也相近,看来是外来的工艺技术,在同一时间里的作品。

说明了三千多年前,北京地区突然之间,具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中原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这批外来的人群和他们所代表的是何种文化呢?

文化有何来龙去脉呢?

燕地的土著文化

房山的农业发生的时代早至9000年至7000年。这从镇江营和塔照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质农具可以得到印证。

农业和气候的关系很大,播种采摘,必须按照一定的季节或者温差来进行。当时,肯定是没有二十四节气表之类的准确历法的。那么,新石器时代的人怎样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呢?推测,一个是靠自身的体验,寒暖自知,人之常情。但是,那时的人是没有这种自信的,他们对天气气温的变化还处于莫名其妙的状态,惊讶于四季的递嬗。但是,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大雁南飞,为寒霜将至;小燕北归,衔春暖到来。而且,燕子将巢筑在土著居民的草棚屋檐下,和人显得关系特别密切。于是,燕子成为他们眼中一种神圣的鸟,它关乎着寒暑和收成。所以,在新石器初期开始各聚落结盟,确定族徽标志的时候,当时,尚无民族夷夏之分,生活在包括房山、涞水、涿州、易县在内的一些以血缘关系为主的聚落,选择了燕子作为自己的标记,燕子成为这几个聚落的原始图腾。这其中,包括后来称为"商"或"殷"的这个民族。

"燕"代表一大群聚落的事情,应该产生在红山文化时期。在此时期,华北至辽西一带龙图腾、猪图腾、熊图腾、凤图腾都产生了。燕子作为一种图腾,被后来的人称为"玄鸟",也就是黑色的鸟,又称作"鳦",一直以来被训诂为"燕"。由于从北方南下的商部族打败了曾经有很大势力的夏部族,"玄鸟"就成为他们的专署。这是因为后来不但军事占优势地位,文化也占优势地位的种族和民间的口耳相传,又被当时采风之人记录下来的缘故。

除了殷商之外,实际上,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还是有很多的,包括后来统一中国的秦部族,开始时期也是以燕子为自己的图腾标志的。这中间反反复复经历了近千年的变化,秦民族才由燕图腾改变为鹿图腾。后人只把商朝肯定为是燕图腾,写进了《诗经》等典籍,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研究,有的学者认识到,玄鸟(燕子)并不是商族的专署图腾。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发掘殷墟,发现有些陪嫁的铜器上面,有明显的燕图腾的族徽标志,才用地下出土文物证明燕图腾是一个比较广泛应用的图腾。琉璃河遗址的被发现和发掘,确定了燕国的都城所在,了解到燕图腾涵盖着燕山南北和易水、拒马河、永定河、大石河流域的新石器原始居民。

我们所说的"燕文化",缘起于燕地的土著文化,就是指的是以燕为图腾和族徽的土著居民。他们在"京西"、"保北"(保定北部)地区和周围地区自己发展起来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周召公封燕时代的文化,跨度在4200年——800年之间,而后发生了许多形态和内容上的变化,广泛流传,直至如今。以往,也就是早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于省吾、傅振伦、金景方、候仁之诸大家都推测,在这里肯定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化,而且也基本肯定,这个文化也是以"玄鸟"也就是燕子为图腾。再向前追溯,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有此见解。不过,他推测的范围比较狭窄一些,只包括房、涞、涿、易四县等京西地区,即易水、拒马河一带属于土著燕国的范围。

当然,在上述大家的那个时代,由于地下出土文物少,没有进行大规模科学的发掘,所以,只能根据部分流传的器物和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推测。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社会终于得到了安定,考古事业正常进行,完全可以说明这个时代的遗址得到了发现发掘并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很多出土的器物证明了诸大家的远见卓识。而且,在旧石器时代之后,新石器时代还展露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并且和他们一直想弄清楚的燕文化连接了起来,这恐怕是诸老先生们没有料到的。当然,他们若看到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一定会欣喜万分的。

镇江营和塔照遗址透露出的燕文化的曙光

镇江营与塔照遗址是北京市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存。从整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来看,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隅,恰处于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的连接点上,这样,使它的考古文化具备了南北汇聚的特征。1986年至199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连续五年发掘两遗址,共发现先秦时期的九种文化,分属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在五年发掘的基础上,课题组又花费了七年时间,从事整理、研究发掘资料和编写、出版研究成果的工作,研究成果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遗址确切的地址是房山区镇江营村北的台地上。东北距房山老县城35公里,北拒马河从遗址东侧流过,台地高出河床约12米。这个遗址文化层很厚,最下层的底部遗存的年代测量为9000年(质子加速器测量为10000年+-135),同是这一文化层的上部,碳14测定为7000年,也就是说在距今9000至7000年之间,这里存在过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文化。因为该文化有不同于周围已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没有套用已经命名的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而称之为为"镇江营一期文化",用以区别其它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也就是说,在房山区出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独有的代表性的文化

在镇江营一期文化这个时期,这里的气候较湿润,这时期的人们的经济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间或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国内诸多学者都认为镇江营和塔照遗址属于当地土著文化

房山区本来是因周口店而以旧石器文化而闻名于世。创造旧石器文化是人类在几百万年开始至一万年前迈向文明征程的起步,而真正迎来文明的曙光却还是在一万年前发明的新石器文化。到了几千年前,国家的出现,才使人类才步入了文明的门槛。确切的说中国在约4200年时的青铜时代,国家体制完善,礼制奠基,我们的祖先才终于进入了文明时代。

镇江营遗址背山临河,遗址所处的台地平面近似椭圆形,面积大约有2万余平方米,东北角伫立着明万历年间修的和尚塔,此塔在历史衍变中被称为"镇江营镇河塔"。北面是北京通往河北易县的公路,北距马河流经台地的东缘。台地中间的一条清代采石沟将遗址切割成南北两部分。遗址北部面积大,基岩高出地表,被柿树林覆盖。

在古籍所记载的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见诸于传说并被从战国开始起的后人记载下来,最早的,并且和地下出土文物能够相互印证的就是商族的始祖"契"。青铜器上有此人,甲骨文中也能读到此人,而且就是在商族的祭祀祖先人物之中。我们说夏商周,夏朝无考,只存在于传说资料之中,而商朝的世系比较清楚,而且和地下出土文物能够相互印证,或者说,是信史。这个契应该看作是历史人物。

这个契,就是因为燕子而诞生的,或者说他的父系是燕子,燕族。

燕子催生的商朝始祖

需要绕一点远说。

商族的始祖称为"契"对于这个契字,大多主张读为xie(歇),王德恒认为应该读为qi(迄)。这是题外话,等谈到这个话题时另说。契的母亲为"简狄",是有娀氏女的女儿。《诗·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玄笺:"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时间在禹敷下土的时候。

"有娀"是与商人联姻的一个部落,在当时称为方国。考各种先秦古籍,娀即戎,戎与狄、翟义同,所以"有娀"也可称为"有狄",屈原《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就将"有娀"写作"有狄"。

由此可知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狄"就是其所在部落的称呼。

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也就是说,"有娀氏"就是"有狄氏","有易氏",三者是一个部族。当时的地名和族名往往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名。"有易"作为一个地名,中心区域就是现在河北易县易水河一带,扩大了说就是京西四县。

这要从地下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两个方面来考证。在镇江营遗址可以分为9层,其4、5层和塔照遗址的底层衔接上了,文化就是"早商文化"(也有称为"先商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基本是鼓腹型,和1974年出土的堇鼎有相似之处。也就是有相当于4100——3500年左右的文化层。

现在的琉璃河燕都遗址,在战国以降的名字为"圣聚",从圣聚出发到易水,人的步行也超不过10个小时的路程。拒马河和易水中间地带是两个或者以上部落(民族)交往农耕或者放牧的地区。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除了古燕部落和有易部落之外,在这个区域里至少还有一个称为"河伯"的部落。推测,这三个部落在母系氏族时代应该是三角形联姻关系。而在史籍中出现的简狄和契应该是打破联姻关系,向父系氏族转化的最早的一群人。

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来源。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曰:"有娀方将,立子生商。"此之谓也。"

关于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燕卵而生,《诗经·商颂·玄鸟》有注解曰:"春分玄鸟降,简狄配高辛氏,帝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故本为天所命,以玄鸟至而生焉。"

春分时节,燕子筑巢生子,商人以为燕子来临便是繁殖的好日子,于是,在燕子来临的仲春之时,夫妻(男女之间的对偶婚姻)双双赴郊外旷野之地,举行求子祭祀活动,这个时期所孕之子,谓之"玄鸟所生"。

重要的是,"玄鸟生商"的故事,从屈原《楚辞·天问》中也可得到佐证:"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至贻,女何嘉?"

笔者在考据研究有关先秦历史问题时,多种资料的使用中,只要《楚辞》中有的,便基本上当作信史对待。屈原是战国末年人,楚文化自成体系,他基本上是个自由思想者,所记载的必是从中原传过去的,他没有必要编造。尽管《天问》等篇都是质疑,质疑也得有质疑的对象。他质疑帝喾和简狄的关系,起码这个传说本身是存在的,是从中原传到楚地的。

《楚辞·离骚》王逸注曰:"玄鸟,燕也。"

晚商青铜器《玄妇罍》其铭文有"玄鸟妇"三字合文,这更是表明商族祖先以燕鸟为图腾并加以祭祀的佐证。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实际上,这个通过《诗经》流传下来的神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玄鸟为图腾的氏族,男性开始有了名,开始以男性记录世系。经过司马迁按照宗法制的观念进行了演绎,将玄鸟氏族(燕族)和狄氏的通婚关系,改造成为夫主妻妾关系。

《列女传》更加演绎曰:"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也,当尧之时,与其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以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汤兴为天子,君子谓简狄仁而有礼。

如果是夫妻(妾)怎会无子?非得要一只燕子来生蛋吃了后才能生子呢?这就是司马迁受时代限制所致。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此事大约发生在3600年——3700年,夏王朝存在了大约600年了。这个商朝的氏族契, 后来被夏朝赐予子姓,又名阏伯(yanbo燕亳)。长大后重要的事情是协助大禹治水,并且担任了司徒之职。

这个传说的故事是,帝喾有个妃子称为简狄,有次在洗澡时祈祷让她怀上帝喾的孩子,上苍听到了她的话,就派一支燕子从天而降,把一枚燕卵给这个妃子,说:"你把它吃了,回去后就可以怀上帝喾的孩子了"。果不其然,随后契就诞生了。帝喾在契长大后,给了他一块封地。契和家臣的后代在那里形成了商族,直到十四世后成汤(商太祖)夺到了天下,建立了商王明。

另在《左传》记载:"陶唐氏之火正契,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火正就是主管有关火的事物的官。

对于《楚辞》的疑问,后世的注解: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简狄,小女儿叫建疵,两人都长的非常得美丽动人。同时也住在九重高的瑶台上,每到进餐时,就有人在旁边敲鼓作乐。有一天,帝喾打发一只燕子去看简狄她们,燕子飞到她们的面前,回旋著,嗌嗌地鸣叫著,一时惹动了她们的欢喜,她们都争著去捕捉这只飞鸣的燕子,终于被她们用玉筐盖住在了里面。停一会儿打开玉筐一看,燕子从玉筐里飞逃出来,已经向北飞离,不再飞回,里面却遗留下两颗鸟蛋。简狄和建疵失望的歌唱着说:"燕燕飞去了!燕燕飞去了!之后,简狄吞食了燕卵而生契。

对于帝喾这个人,后世人很怀疑他的存在。商代甲骨文中没有他的身影。而有个帝俊(夋)经常出现在甲骨文中,这个夋字,可以当做小燕来读。也有人说,帝喾就是帝夋。勉强可以这样认为。但是,两个字差别太大,说服力也就不大。

《尚书正义》载:"契父帝喾居亳。"

《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

董家林一带名称在商末周初名称就是"燕亳"。证明,到司马迁时代,燕氏氏族还有遗迹和传说在流传。

这就是燕文化的初始状态,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曲折反映。是燕系部落开始有了以男性氏族的标志的开始。这个标志就是"燕"!遗迹由此生发的各种礼仪传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构成了燕文化的第一波浪潮和源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堂屋  堂屋词条  追寻  追寻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资讯

 “辛亥百年走百城”中山启动

本报讯(驻广东记者宾阳通讯员谢力生)由广东电视台、广东省中山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联合策划的大型媒体活动“辛亥百年走百城”在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