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心向善 最终善也会向着我们

有人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人奔走于名利之途,蝇营苟苟,那纯朴的风貌哪去了,世道人心哪去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古人也曾经感叹过。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世风日下,远古时代那种纯朴美好的气象,如何才能重现呢?”

王阳明回答:“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意思是,一天便是一个轮回。早晨起来,人还没有与外物接触,内心那种清明的景象,就好像是生活在伏羲时代一样。

王阳明的回答富有深意,内心清明,即是回到伏羲时代。

这个内心的清明,无疑就是致良知的功夫。良知在,哪怕被刘瑾陷害,差点丢命,被贬到贵州龙泉驿当个不入流的驿丞,但在那荒蛮之地,依然可以开堂讲学,培养慧命。

他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立下不世之功,却被当朝权宦妒忌,连皇帝都不领情,一些佞幸之臣甚至希望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

逼得王阳明不得不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漩涡;晚年以带病之躯,总督两广,平定田州、思州匪患;在回乡的途中,病死客船,临终言:“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这就是王阳明,一生磊落光明,纵然身遭万险,犹如在太平世界一般,从容淡定。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是平常人呢?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另一处有更详细的回答。大意是说,人在一天之内古今世界都会经历一番,只是我们没有觉察。

在夜晚,人无视无听,没有思考也没有动作,内心平和,这时候人就处于伏羲、黄帝的时代;早晨的时候,人神清气爽,就好像处于尧舜的时代;上午的时候,人要按礼节接触、处理很多事,显得很有秩序,这时候就处于夏商周的时代。

中午以后,精神昏昧,杂事纷扰,就是处于春秋、战国的时代;到了傍晚,万物沉寂,景象寥落,就是人与物消亡的世界。

王阳明所说,是良知一步步泯灭的过程。人在夜晚,无视无听,没有思考也没有动作,是人我无别的纯朴状态。

早晨的时候,人神清气爽,就像出于天然本能的仁爱状态;上午的时候,人要按礼节接触、处理事情,落入人为的礼义之中了。

中午之后,精神昏昧,杂事纷扰,就以力取胜了;到了傍晚,万物沉寂,景象寥落,人还在猜拳喝酒纵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其他了。

孟子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孟子·告子上》,孟子以牛山做比喻。他说,有一座山叫做牛山,牛山曾经林木繁茂,但此山靠近都城,常有人来砍伐,砍伐久了,还能保持茂盛吗?

但林木在黄昏夜间生长着,有雨水露珠滋润着,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有人放牧牛羊,把嫩芽新枝都吃掉了。

人们看见牛山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山本来的样子吗?人也一样,在人的身上,难道没有仁爱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刀斧对付树木一样,天天去砍伐,还能保持茂盛吗?

经过黄昏夜间的生长,出现了清晨时的清明之气,可是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压制了,使他在夜间滋生的气息无法保存。这股气息无法保存,他的所作所为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人们见他像个禽兽,不像个人的样子,这难道是人的真实状态吗?如此看来,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如果失去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这个需要滋养的是什么呢?就是人心啊。

孟子认为人有一颗向善之心,必须把此心存养扩充,才可上治国,下齐家。但此心刚有萌芽,就有牛羊啃之,侥幸长大,又有刀斧伐之,焉能存养扩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心向善 最终善也会向着我们  向善  向善词条  一心  一心词条  向着  向着词条  最终  最终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儒学

 人到中年,如酒如诗,如大梦方醒

人至中年,愿平淡富足,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就着蓝天白云,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美好的心境,总会相遇绚烂的风景。坐在慢慢老去的时光里,我尊重那些正在沧桑的中年人,拖...(展开)

儒学

 儒家经典教育正当时

“现时中国,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自我教育不是严重缺位,便是存在很大偏失。儒家经典教育对于这五项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前在京举行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