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个人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个人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优秀的人才。“中士”就是指一般人,平庸的人。“下士”就是那些水平不行还以为是的人。这几句话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优秀的人听说道的规律,会遵循道的规律勤勉的躬行。平庸的人听说道的规律,没有什么反应和改变,道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而那些水平不行自以为是的人听说道的规律,不但不认可道,还嘲笑道。如果没有下士的嘲笑,也不能够叫做道了,这里是在强调道的正确性。为什么说“不笑不足以为道”?打脸了呗,那些自以为是,不遵守道,违背道的下士被现实打脸了,成了反面教材,证明了道的正确。这段话反映了三个道理,第一,成为上士的方式是探索道并勤而行之。第二,道可以通过同一事物群体的不同表现被发掘和验证。第三,面对道要去主观化,从客观上审视道的规律,不要自以为是。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所以古人就说过,道明明是光明的,可看起来却很昏暗,看不清楚;道明明是前进的,可看起来却是像在后退,像是错的,误人子弟;道明明是平坦的,可看起来却是崎岖难行,让人望而却步。这几句话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以前的人早就说过真正的道,它明明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看不到;它明明是为你好,帮你进步,而你却认为它是在害你;它明明给你指的是一条平坦的捷径,而你却认为它给你指的是又难走又远的弯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太主观,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总是有些理所当然的认识,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对的。比如初中物理我们都学过摩擦力的公式,摩擦力=垂直于接触面的作用力×摩擦系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两个物体接触面的面积越大,会不会使得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呢?很多学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这道初中物理题每次都会有学生错。但是计算公式里明明已经告诉每个人了,摩擦力的大小只与作用力和摩擦系数有关系,为什么还会学生犯错?就是因为主观感觉,感觉接触面越大,摩擦力越大,这就是主观意思对我的错误引导。当然,这并不是说主观意识就是不好的,主观意识非常重要,人的主观意识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前提,刚才说的只是主观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在探索客观规律的时候要在主观总结的同时,用客观去验证。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他也说过,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被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推翻。而今天,我们在真空棒中,用鹅毛和铁球再一次验证伽利略的正确性。老子一直在讲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索本质的道,而这一观点和我们当今的科学精神完全契合。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上德若谷”意思是道的品质就是像河谷一样,内在低洼的,以积蓄水源滋养万物。对我们个人而言就是指肩上扛的是别人的幸福,要有利于别人。

“大白若辱”,“大白”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白色,“辱”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白色被玷污,“大白若辱”可以理解为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白色,因为白色的视觉效果总是很容易被光的颜色影响,比如你用黄色的光去照射白墙,白墙就会显示黄色。甚至仅仅调节光线的明暗就能改变我们视觉上的白色。其实本章所说的“大白若辱”意思和“上德若谷”是一样的,“白”其实可以进一步引申为颜色很浅。我们古人无论写字、画画都是在浅色的东西上,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竹简和帛书,为什么要用竹简和帛来写字呢?和我们今天用白纸写字画画是一个道理,因为浅色和深色对比度高,看的清楚。特别是白色几乎能清晰的衬托出所有的颜色,这里的白是为衬托其他颜色服务的,就像“德”一样是为别人服务的。“上德若谷”滋养天下万物,“大白若辱”托显水墨丹青,其实也是服务精神。

广德若不足”是一样的道理,广大的德反而显得不足。其实我们可以用大雾做个类比。广德就好像大雾一样,我们个人身处大雾之中,看远处,一片白,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看自己、看自己的身边总是能够看清楚的。那么有时候人就会觉得远处的雾浓度比自己身边高,然而事实上都一样,别人从远处看你这,也是白蒙蒙一片,什么都看不到。道像雾一样笼罩万物,同时广德也像雾一样就给了万物自主的空间,雾不能大到把万物身边的空气都挤出去,那万物就缺氧憋死了,结果阻碍了万物的发展,“广德若不足”就是这个道理。

“建德若偷”中的偷其实就是表示静悄悄,无人知晓。而“建德”可以理解为道扩大影响力的过程,“建德若偷”反映的就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默默无闻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质真若渝”说的是道质朴纯真但看起来确是千变万化一点都不质朴。“渝”说的是道外在表现的多样性。道是规律的集合,而规律是看不见的,它就蕴含在各种表象之中,同一规律可能有千万种外在的表象,但是它的本质却是不变的,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意思。比如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这个规律下会有无数个三角形的存在。所以对道的研究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掌握了本质才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我们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只看到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所以为了以后给孙权减少一个强敌,费尽心思要除掉诸葛亮。然而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诸葛亮眼中,周瑜也是孙权的左膀右臂,除掉周瑜也有利于削弱孙权的实力,诸葛亮其实也想除掉周瑜周瑜在想尽办法除掉诸葛亮的同时忘记了保全自己对孙吴势力的重要性。显然诸葛亮把周瑜研究的更透彻,将计就计,砍了孙权的臂膀还让孙权理亏,谁叫你家周郎自己小心眼。当然这是小说,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也就不得而知,我们就事论事。所以遇事多动动脑子,多想想其中的原因和背后的意图,冷静的人不一定自控能力强,也可能是他关注的点跟那些头脑发热的人不一样。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是道的一个特点,这里的“大”可以理解为包含一切。

“大方无隅”,“大方”就是一切“方”的集合,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我认为“大方”就是指大地。“大方无隅”是说大地是无边无际的,宽广的大地是没有角落的。为什么大地是没有角落的,原因是我们自身被包含在大地里,我们像是大地里的一粒尘埃,“人法地”,即便大地真的有角,以人类的高度也看不到。我们常说天涯海角,但是谁真的站在天涯、海角上过?而大地是道衍生出来的,道是高于大地的存在,如果我们达到道的高度,估计能看到“大方有隅”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是这个道理,用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代表了。

“大器晚成”,道所形成的“器”是天地万物的集合,只有“器”

里所包含的天地万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器”所包含的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大器”,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大器晚成”。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不是适得其反就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裸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道隐无名” 就是把从“上德若谷”一直到“大象无形”总结了一下,道是看不见的、没有名字的,但是看不见的道也是可以被我们发掘的,没有名字的道,也可以我们分门别类,一条条的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从人类开始发明和实用工具开始,人类就开始探索道,利用道了,人类开始不仅仅是索取了,也开始付出了。

“夫唯道,善贷且成”里的“贷”是给予、付出的意思,“成”是指成就万物,成就别人,道的“成”是通过成就别人成就自己。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道是不断付出和成就别人的。读到这里也就理解了“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

这一章真的很长,不仅字多,要表达的意思更多,有点像阶段性总结。我感觉读完这章,像是把前面40章又从头看了一遍,有点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个人理解  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第四十一  第四十一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国学

 《卖柑者言》原文及译文

《卖柑者言》是一篇元末明初文学家 刘基 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有名无实者的丑恶嘴脸。作者:刘...(展开)

国学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17)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17)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  昌邑王髆薨。  二月,诏曰:“朕郊见上帝,【一】巡于北边,见群鹤留止,以不罗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