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悟道:知与守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重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一章是老子讲的人生修养三境界。

第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讲的生理上的修养。

雄是阳性,代表阳刚、光明、开放和蓬勃向上;雌是阴性,代表柔弱、黑暗、宁静、收敛和保守。雄是动的,雌是静的。

知雄收雌,就是不张扬,守静笃。佛家有一修持法门叫“止观”,“止”就是静的功夫,就是“守其雌”;“观”就是知慧的开发,就是静的目的,也就是“知其雄”。

做到知雄守雌,就可以解释“为天下溪”。溪水是从高往低处流,最后汇归最低的大海。所以平常多用大海比喻人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广阔而谦下。懂得这个道理,心量就扩大了,能容了。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如果修养达到了“为天下溪”的境界,其德性自然就不离其身,就“常德不离”了。

能够“常德不离”,最后的成功就是“复归于婴儿”。婴儿骨节都是软的,沒有喜、怒、哀、乐,没有主观成见,一切都很自然,逗他一下就笑,掐他一下就哭。一切都很自然,没有做假,没有意识的自然而然,这不是无知,而是大知。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是讲的是心性或心理上的修养。

总之,以上用先用雌雄做解释,雌雄代表阴阳,自身修道要先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接着用黑白做解释,讲的是心性或心理上善恶,就是要从生理上到心理上的变化,让人无妄想,无分别心,也就是至善之念。

知白守黑,就是既要知其光明,向往善,又要守住黑,不去动丝毫的不好的恶的念头,起心动念时趋向至善。所谓“为天下式”,就是从心理上或心念上,知善识恶就像天下的式(式为占卜的公具,它可以测时日,卜凶吉)。“为天下式”,起心动念方可不会有错,即“常德不忒”,念念起来都是善念,最后“复归于无极”,即恶念尽除,善念亦不动,这就是所谓的无极,至善了。

第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是讲行为上的修养。

每个人都知晓胜利是光荣,大家都想胜利,都想光荣归己。“守其辱”,光荣的背后是辱,有成功就有失败,没有常胜的将军。有荣就有辱亦如此,有上台就有下台,有白天的工作,必有夜晚的休息。所以“知其荣,守其辱”,就是万事要留一步。人生一世不论做多大官,挣多少钱,到最后都要回归本来面目。人生就是这样赤裸裸的来,也要赤裸裸地走。所以平时要放平心态,不要老想着胜利,放不下荣光。

有个流行的歌曲叫“潇洒走一回”,只要能“知荣守辱”,如此为人处世,则“为天下谷”。所谓“谷”,就是山谷,空灵阔大,它能包容无限多的东西。

如果能够做到豁达大度,包容一切,则“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一个人的常德足了,品性行为就能算得上“朴”,就是归到最原始朴素的本色了。

因此说养养到了朴实无华是最根本的,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达到“朴实”。因为人性生来就是朴实的,我们之所以不朴实,都是后天环境污染的结果,要通过修练(不加妄念是最基本的修炼)去除污染,回归到婴儿般的朴实,那就是“道”。

因此,老子的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就是一块原始的木头,没经过雕凿,没有人为加工;人性也是这样,原始社会亦如此。我们上古的祖宗们,就生长在“道”的世界里,所以他们不需要修道,因为个个有道,都在道中。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的污染,人们离道渐行渐远。物质文明的兴起,使“朴实无华”散解了。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会创建一种符合道的伟大制度。这个制度就是没有制度,没有法律,也没有道德,即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与约束。人人都不用讲道德,自然合于道德的标准。所以,“道法自然”,那样的社会,本身就是道德,就是所谓“大制不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悟道:知与守  悟道  悟道词条  悟道:知与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