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KOC」、「私域流量」……不造词就没法好好聊天的2019

「私域流量」火了。「KOC」火了。接下来的 2019 里,还有营销新词能“一夜爆红”吗?

今年,「私域流量」火了,人人都想搭建自己的流量池。这个月,「KOC」火了,不同立场者各执一词,好一场“唇枪舌战”。

那么,私域流量、公域流量,到底孰优孰劣?KOL、KOC,谁更值得合作?

KOL、KOC,谁更真实?

「KOC」的话题发酵了一个多星期,热度却丝毫不减。“正方”认为,KOC是真实、信任、人情味的代名词;而以KOL为代表的“反方”则认为,KOC只不过是粉丝少、流量少、要价低而已,不可能取代KOL。

乍一看,似乎都有道理。但其实,无论是哪种论调,其实都给KOC和KOL拉了一个对立面。似乎,KOL=高价低转化,KOC=便宜效果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KOL投放,当然要比KOC贵得多。但许多KOL也并非漫天要价。越是重视粉丝的KOL,越是爱惜自己的口碑。这些KOL往往对合作对象、合作方式都有自己的要求,对合作推广的数量、质量都有着严格控制。这样的KOL账号,不仅影响力足够大,投放的转化率想必也不会低。

但的确,这样的KOL并不适合所有的甲方。譬如,对于缺乏预算的小品牌、小商家来说,这类KOL的最大弊病就是贵。此外,由于企业本身知名度较低,往往难以与较高质量的KOL取得合作。

可是KOC就一定更好吗?不见得。KOC,全称Key Opinion Consumer。这个术语显得有点奇怪且难懂,不过如果换成带货小能手、新品测评员、小微博主等词,也许更容易理解: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粉丝数几百到几千不等的那些“小博主”、“小账号”,就是KOC。这一块的生意,也已经有人盯上。例如,有个叫“试盒”的小程序,能够帮助品牌迅速连接成百上千个小微博主,将产品迅速发给他们试用并发帖,可谓是“懒人式KOC投放”。

「试盒」小程序

由于粉丝数更少,KOC往往能够更频繁、更紧密地和粉丝互动,获取粉丝更大的信任。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KOC的市场早已被灰黑产业链看中,许多人批量养号只为接广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年小红书几次陷入“笔记代写”、“虚假安利”的风波,至今依然没有彻底走出负面舆论的阴影。当KOC被“玩坏”,还有多少消费者愿意继续相信这些中小博主呢? 

今年 3 月份,小红书UGC笔记被质疑“标准化”作假

KOL、KOC并不是对立的概念,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虚拟人设而已,赚取的是陌生粉丝的信任和支持,并最终通过广告合作实现变现。KOC并不比KOL更真实。KOL投放会遇到的瓶颈,KOC投放终究也不会逃过。

私域、公域,哪个更好用?

关于私域流量,其实我们已写过不少。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平台流量越来越贵,而转化越来越低,确实是事实。大家需要更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需要把流量“养到碗里来”。私域流量的概念,应运而生。

概念是新的,但其本质是老生常谈的“用户为本”的经营之道。严格来说,无论是传统的EDM营销(邮件营销)、VIP营销(会员电话、短信回访),还是如今流行的公众号、小程序、抖音号流量沉淀与变现,都能算作“私域流量”。因为,这些都是“直接触达”客户的最短路径。

但为什么现在已经没有人提邮件营销、短信营销呢?因为泛滥了、不管用了。太多企业将邮件、短信的“狂轰滥炸”视作理所当然,思考不去考虑客户是否愿意看到这个信息、是否需要这个产品。久而久之,这些渠道就成了“摆设”,触达不到用户了。

微信平台屡次打击恶意营销手段

而当下流行的私域流量,与骚扰营销,其实也只有“一墙之隔”。企业和品牌想要离用户更近,但其中尺度,往往难以把握。商家在淘宝等平台中,可以尽情发布商品信息、活动推广,用户甚至愿意主动关注查看;但在公众号、微信号之中,毫无节制地打广告、做推广,最后可能依然捞不着“私域”的好处,只落得一个“取关拉黑”的下场。

很多论调将“私域”的地位抬得过高,似乎公域流量的贵就是原罪,而私域流量又便宜又好用。事实真没有这么简单。就好像KOL与KOC并不对立,私域与公域也一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私域流量无法取代公域流量,但它能作为一个更灵活、更多元的新渠道为公域形成”补充“。

国货品牌「美丽日记」私域流量运营案例

以私人微信号的玩法为例,玩得好,就是像“国货之光”美丽日记这样的正面案例;玩的不好,就是用户诟病、平台打击的无良微商、恶意营销。“私域流量”的概念太火,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只要建了号、建了群、做了小程序,就一劳永逸,可以收割新流量了。殊不知,看不透运营的本质,再来多少个”热词“,你的流量依然不好做。

回归真实

营销热词年年有,今年似乎特别多。这种“造词”、“炒概念”的现象,折射的是大行情的持续走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自然流量增长触顶,渠道投放越来越贵,广告预算却捉襟见肘……很多人被久久困在增长瓶颈之中,看到“新生事物”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可事实上,许多新词,都只不过是新瓶旧酒,博人眼球。真正的“救命稻草”,并不是追捧新概念,“diss”旧概念,而是踏踏实实地转变思维:从流量运营,转向用户运营。无论从何种渠道获得了与用户的连接,想要持续长久地维持关系,都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对于甲方来说,与其纠结该投KOL还是KOC,倒不如好好规划在现有的预算下,如何更合理配置投放任务?合作的KOL/KOC,和自家的产品,有没有结合点?和品牌的定位,是否符合?KOL/KOC的粉丝,和产品用户画像,是否重合?甚至,博主带货这种形式,究竟是不是适合自家的产品?

对于想玩转私域的中小商家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公众号起量快还是抖音号起量快,也不是用什么工具能够轻松地批量加人、建群,而是认真思考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你该如何维持和他们的关系?天天刷屏会不会招致反感?朋友圈怎么发最巧妙、最有效?

希望接下来的 2019 里,少一些“新词”,少一些套路;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真诚。毕竟,经历过多轮“踩坑”、“收割”之后,用户们也学聪明了。套路迭出也不管用,唯有真诚换真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没法  没法词条  流量  流量词条  好好  好好词条  聊天  聊天词条  2019  2019词条  
热点

 App创业者的穷途末路

App行业火了5年,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开始越来越不乐观,越来越向下坡路的方向走。来自艾媒咨询研究显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