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湾区几何中心迎来历史性机遇

大湾区再迎来重磅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将之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目标。

  《方案》部署了一系列任务,包括建设科技创新产业(44.000, 0.41, 0.94%)合作基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合作,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粤港澳教育合作等。

  可以看出,广州南沙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南沙的价值日益凸显

  在数千年沧海桑田中逐渐冲积而成的广州南沙区,是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辖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和南沙街道。北邻广州番禺区,西南两面接壤中山市,东面与东莞隔伶仃洋和狮子洋相望,距离广州中心城区、深圳和珠海都只有50-60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因此被视为大湾区的几何中心。

  古老的土地、“年轻”的建制,背靠岭南、面朝大海……从地理到人文,从过去到未来,南沙区这片土地积累了一代代人的思想与经验碰撞。

  早在1978年,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就在一次只能划小船跨越珠江的简陋考察中,发现了南沙的价值。1988年,霍英东正式提出开发南沙的设想,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当时的番禺县合作,开发南沙东部。此后15年间,他到访南沙多次,投放启动资金超25亿元,被称作“南沙开发之父”。

  1990年,广东省确定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和珠海西区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大重点发展区域。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南沙经济和技术开发区,揭开南沙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进入2000年后,南沙在基础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地位一再凸显。2012年,南沙区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

  大湾区概念提出后,南沙的前景也更加被看好。根据2019年12月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的定位是“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三十几年间,南沙从一片农业为主的土地逐渐变为新兴城区,兼具港口与发达路网,拥有大批世界级企业,变化之大超出人们想象。

  无论是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如今的《方案》,都让南沙的定位进一步提高与清晰。

  南沙三大优势:面积、交通与“一路向南”

  《方案》的提出给南沙设置了更高的目标。潜力的挖掘、预期的实现,都需要南沙“拿出”更多东西来——人们更关注的是,除了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之外,南沙还拥有什么。

  第一个优势当然是面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相比120.56平方公里的深圳前海与和106.46 平方公里的珠海横琴,南沙区不但拥有全域803平方公里的面积,土地也可连片开发。

  虽然方案中规划的先行启动区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区块,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建设时序,无疑强化了南沙区的潜力空间,同时也让重心更加明确。

  在先行启动区的三个区块中,南沙湾与香港以水路相通,且有多年发展基础;庆盛枢纽通过广深港高铁与深圳、香港连通,南沙枢纽与珠海、江门、深圳和东莞相连接,与香港来往同样便利。换言之,与香港的来往是否便利,是《方案》考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

  南沙的第二个优势是交通。连通珠江东西岸的南沙大桥,其定位并非仅是一条跨江大桥,更被视为打通大湾区“动脉”的关键之路。南沙港铁路则被视为打通泛珠三角与内陆地区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此外,在地铁、水上航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等领域的突破、规划与建设,将使得南沙这个大湾区几何中心名副其实。

  第三个优势,则是广州“一路向南”的决心。城市南拓是广州这些年来的重要建设主题,第一个受益者当然是番禺区,而“广州最南”的南沙,则将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

  这条南拓之路并不平坦。受限于珠江河道持续收窄、黄埔港吞吐量增长趋缓的广州,一度在南沙挖出深水港,并以南沙取代黄埔,称为广州面向海洋的第一道关口,也让南沙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高速发展。

  但广州中心城区发展早且快,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中心城区深耕细作,成为既必要又稳妥的选择,“南下”动力一度被中心城区的高速发展所遮蔽。

  最初的南沙,以临港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并在广州“适度重型化”的驱动下布局重化工业,后因环评问题开启搬迁。这些早期的种种尝试,并不能用“弯路”来形容,它让南沙找到了与大时代的真正契合点。或者说,这是这片土地与时代的磨合。

  时至今日,南沙区的GDP在广州各区中虽仍仅排第7位,但近年增长率一直位居广州各区前列,2021年GDP首度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首度突破1000亿。在经济增长层面,它已经体现出磨合的力量。

  南沙、前海与横琴,三大平台“和而不同”

  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相比之下,南沙的《方案》来得比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要晚。

  南沙与前海、横琴的“并肩”,始于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三者被视为未来广东转型升级的三大重要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三者的地位得到了延续。

  这次南沙《方案》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双15”优惠,即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均按最高15%的税率来征收。这项特殊的优惠政策堪称三大平台的标配,但时间各自不同。

  早在2011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草案)》中,前海就独创性地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目录内企业所得税率设置15%的上限,成为前海发展的最大助力之一。

  而在南沙《方案》中强调的制度创新,则是横琴的强项。2019年,横琴的“分线管理制度”就被纳入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中。这也暴露了南沙的劣势:相比在制度创新上更具探索精神与经验的经济特区,南沙背后的广州会更为慎重,有时显得“慢半拍”。

  但慢未必是坏事,尤其是对于南沙而言。面积远大于前海与横琴的南沙,有更充裕的地域空间和时间,来探索发展的确定性。

  从定位而言,前海着重于对接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合作,横琴则重点连通澳门的产业发展,这显然与二者的地理位置有关。而南沙则在摸索一条二者兼得的路子,它既是地理层面的定位,也是大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即不局限于点对点的就近地域联系,而是形成有效的区域联动。作为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在这一点上有先天优势。

  南沙所要走的未来之路,未必会处处立竿见影,比如如今所专注的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但就像三十多年来的一次次思想与经验的碰撞那样,每一次火花都可以在某个时间或某个领域,成为一种指引。

  而拥有了三大新平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迎来全新的合作发展局面。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湾区几何中心迎来历史性机遇  湾区  湾区词条  历史性  历史性词条  几何  几何词条  迎来  迎来词条  机遇  机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