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香港,应该给李小加掌声!

无论香港怎么看自己,内地才是它面向世界的底气。

人人都在为香港想出路,李小加在开山辟路。

9 月 9 日,伦敦。香港证券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主动会见了伦敦证券交易所高管。

原以为只是一次寻常会面,伦交所高管也并未准备什么具体议程,但李小加却在会谈中突然提出希望收购伦交所的建议。而且在当晚,详尽的收购计划书就被递交到伦交所高管手中。

48 小时后,港交所将这一计划公之于众。

港交所有备而来,动作迅猛周密,令伦交所措手不及。在 13 日给出的拒绝信中,伦交所坦言,他们对港交所如此快地公开收购计划 " 感到震惊和失望 "。

在这封信中,伦交所的措辞仍显得心意难平。

它先是声明这次收购没有进一步接洽的价值,又指出与港交所联姻将是一种战略上的重大倒退,最后还格外强调,港交所不能为其提供中国最好的上市交易平台,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他们与中国接洽的首选和直接渠道。

伦交所的强势表态,令港交所陷入空前的尴尬。

这个 2018 年全球 IPO 市场的霸主,"2019 全球最有价值十大交易所品牌 " 的老二,也许对收购不顺利早有准备,却一定想不到自己会被收购对象如此 diss。

从制度角度,上交所目前显然无法与伦交所进行股权上的合作。在金融战略过渡期内,中国内地的资本项下实现有限的开放,目前各种联通机制还是建立在香港这个金融开放的桥头堡和风险隔离墙之上。伦交所想接洽中国资本市场的业务,港交所可说是不二选择。

香港当前的形势与伦交所的语境,还是将港交所抛入了一种微妙的舆论氛围中,以至于人们谈起它的 " 求婚遭拒 ",颇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

也对。在大家眼中,香港动荡未平,英国脱欧未决,港交所此时出手显得如此急功近利,不合时宜,遭拒是几乎没有悬念的事。

你我他都看得出来的事,并购界的 " 老江湖 " 李小加何以执意要做?

他的回应是:时不我待。

" 这桩收购关乎几代人的战略意义,今天未必能成,但绝不能放弃努力。"

港交所的 " 急 " 是有原因的。

对于伦交所,港交所思慕已久。早在 2011 年时,港交所就曾想以溢价 47% 的价格收购伦交所股份,未遂。

这次再出手,如果能等待局势尘埃落定再提,自然多些胜算。但现实是,7 月份伦交所已经提出以 270 亿美元收购数据及分析公司巨头 Refinitiv,目前这项收购正在走监管流程,如果顺利的话,明年上半年就会完成。

有数据显示,因为全部采取增发股票的方式来进行并购,届时伦交所的净资产规模将从现在的 47 亿美元增加至 317 亿美元,体量达到港交所净资产的 6 倍,港交所若等到那时才出手收购,无异于以蛇吞象,根本无力负担。

所以,港交所若想收购伦交所,必须先令伦交所放弃收购 Refinitiv,而此时放弃 Refinitiv,伦交所还需要支付对方至少 19.1 亿港元的分手费,这无疑令港交所的收购更加困难重重。

港交所承认,尽管遭拒,接下来还是会与伦交所的股东继续接洽。

最新消息显示,李小加已聘请瑞银担任顾问,帮助安排与伦交所股东会谈,同时委任汇丰作为顾问,集中游说伦敦和亚洲区的伦交所股东。

美国精品投行 Moelis&Co. 也已就这笔收购与港交所展开合作,该投行曾是 2012 年港交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时的顾问团队。

对于港交所的进攻,伦交所也立即启动了最高防御:汇聚全球前三大投行——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作为顾问,戒备港交所随时会来的敌意收购可能。

其中,摩根大通还是李小加的老东家。

收购伦交所,对于港交所乃至整个香港来说,都是一步大棋。

如果收购成功,港交所将创造一个覆盖亚欧美三大时区,同时为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主要货币提供国际化的金融交易服务,且合计市值有望超过 700 亿美元的世界顶级交易所集团。

这一收购改变的不仅是一家交易所的命运,更将重新定义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届时,香港将不再只是一个沟通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中介角色,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市场平台。

对于目前已然内外交困、经济增长全面停滞的香港来说,这岂止是给了条出路,简直可以说是开山辟路。

这也不是来自内地的李小加第一次为香港充当前锋了。

如果了解过 2012 年他是如何在劣势中反败为胜成功竞购 LME 的,就不会对他今天收购伦交所感到意外。

同样是突然出手,同样是回应 " 时不我待 ",同样是被嘲自不量力,与今天局面不同的是,7 年前的港交所还面临着包括纽交所、CME、ICE 在内的其他 14 家全球知名交易所的竞争,是当真 " 自不量力 "。

那时的港交所在商品交易业务上的 " 简历 " 堪称一穷二白。上任刚一年的李小加认为,中国已是有色金属的消费大国,且内地的有色金属企业很早就开始参与国际市场,于是决定以金属大宗商品期货业务作为突破口,实现港交所商品业务的零启步。

不过,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在全球几大交易所的格局早已形成,港交所如果自己重头创业,成功概率极低,出手收购交易所的胜算则要高出很多。

2011 年 10 月,在世界交易所联盟会议上,李小加得悉全球最大的基础金属期货交易所 LME 正在出售。机不可失,千载难逢。会议一结束,他就十万火急地从南非直飞伦敦,会晤 LME 总裁 Martin Abbott,提出了参与竞购的意向。

跟今天伦交所高管的反应一样,当时的 Martin 也对港交所的突然杀出吃惊不已。

因为交易所在金融领域的敏感性,全球大型交易所的跨境并购在政府保护主义和反垄断组织的干预下一直难以成行。历年来,从伦交所合并多伦多证交所,到德意志交易所合并纽约泛欧交易所,再到新加坡交易所合并澳洲交易所,最后都是无果而终。

顶着重重压力的李小加作出了和今天基本一模一样的表态:" 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哪怕收购不成功,我们也积累了经验,不会后悔。"

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港交所董事会的认可。

整个竞购过程中,港交所都不被看好,因为它的每次加价,最多也才第二名,从来不会领先。但它坚持到底,2012 年 5 月底,将劲敌一个个熬走的它闯进决赛,最后的对手只剩下 ICE(伦敦洲际交易所)。

最后的关头,港交所的劣势依然明显:既无大宗商品的业务经验,也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股东关系欠佳。但李小加决定放手一搏。

6 月,李小加和时任港交所董事会主席周松岗奔赴伦敦作最后努力,二人在游说 LME 的股东时承诺,港交所没有大宗商品业务,所以收购 LME 后不会改变其现有业务模式,在 2015 年 1 月前也不会提高交易费用。言外之意是,和 ICE 比,港交所将最大程度保证 LME 的独立性。

最终,包括高盛在内的 LME 大部分董事会成员都被说服,港交所最终以 166.73 亿港元的价格成功收购 LME,实现逆袭。知情人透露,这个价格只比 ICE 多出一点。

经此一役,港交所从商品领域的后进生,一跃成为世界顶级的金属定价中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李小加坦言,7 年前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经验,给了他们这次收购伦交所的信心。今天所有的担忧,他们 7 年前都曾有过,事实证明都可以妥善解决。

只是,连港交所自己也不能不承认的是,与 7 年前相比,香港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正在成为它的丢分项。

2012 年,港交所可以在伦敦杀出重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 LME 股东们对港交所背后的 " 中国故事 " 报以极大憧憬,看重内地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

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当年也以优惠的利率为港交所提供了 18 亿美元的贷款,为其收购 LME 给予了关键的资金支持。

一国两制,令香港成为联通内地和世界的枢纽,收获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机会。内地投资者因 " 一国 " 而相信它,外国投资者因 " 两制 " 而选择它,前者来到香港即走向国际,后者来到香港即走进中国。

这一制度几乎是香港生存的基石,有了它,香港才有机会同时承接内地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东风。

对此,李小加一直是最清醒的人。

几年以前,香港人还在为 " 国际金融中心 " 的名头自喜时,李小加就大胆指出:" 香港是一个小市场,以旧经济为主导 "," 是一个夹缝中的市场 "," 一个稍不努力就会被边缘化的市场 "……

他的内地背景,曾让他在履新港交所之初颇受争议,认为其并不了解香港。而事实证明,他不仅了解香港,还能超越香港自身的经济体量和局限,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去审视香港

在此思维下,李小加一上任就掀起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旨,正是联通内地。

2011 年,在李小加的主导下,港交所决定将开盘时间与内地同步;2014 年推出 " 沪港通 ";2016 年推出 " 深港通 ";2017 年推出 " 债券通 "……

几乎一年一个改革,让香港真正实现了与内地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也因背靠祖国,港交所始终在全球交易所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8 年,李小加祭出港交所 25 年来最颠覆也最具争议的新股改革方案——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不要求盈利。

此举令大批内地的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涌向香港,包括小米、美团、映客、海底捞、中国铁塔 …… 这些公司的上市,也让港交所在 2018 年以 218 家上市公司、2880 亿港元的融资额成为全球 IPO 市场无可争议的双料霸主。

事实上,若论起内地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互相成全,完全可以追溯得更早。

1949 年,国民党撤离上海前夕﹐旧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被停闭。富商巨贾和失业的股票经纪人不得已远走香江,带来了珍贵的人才、资本和上市资源。

其中包括后来名震香江的 " 四大船王 ",也包括多家来自上海滩的著名洋行——会德丰 1949 年将总部迁至香港,太古股份 1959 年在香港上市,怡和洋行 1961 年上市 ……

靠着这些内地转移过去的资源,香港金融业实现了最初的崛起。

90 年代初,香港本土的大中型公司基本上市完毕,却也将香港股市变成了一个受人诟病的 " 地产市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92 年,由时任香港联交所主席李业广牵头,并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支持下,内地公司赴香港上市的序幕开始拉开。

1992 年 7 月,海虹集团(后更名为招商局国际)成为第一家在联交所上市的红筹股。1993 年 7 月,青岛啤酒也作为第一家 H 股在香港进行交易。

从内地引来的活水,再次复活了港股的生机。

截至 2019 年 8 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已经超过 1200 家,其市值占港股市价总值已高达 69.1%,成交金额则约占整体股份成交金额的 76.1%。而内地企业 2018 年在香港的融资额更达到了 35 万亿美元,创下 11 年来的新高。

正是在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服务于中国企业整体需求的过程中,港交所从一个本土交易所成功转型为领先的国际交易所,香港也从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跻身为国际金融中心。

当前的香港,正在遭受致命的创伤。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 8 月时直言,香港目前的经济情况比金融危机和非典时期都更为严峻。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则已将 2019 年香港全年实质增长率预测下调至 0% 至 1%。

9 月 23 日,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布最新数据,香港第三季出口指数已贴近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历史低位,使该局不得不将今年的香港出口预测由之前的增长 2% 下调至增长 -4%。

9 月 4 日,知名市场调研机构 IHS Markit 公布的数据也显示,8 月份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下跌,已由 7 月的 43.8 跳水至 40.8,创下十年以来新低,香港企业信心则跌至历史最低点。IHS Markit 预言,香港经济将在三季度陷入衰退。

比经济损失更难估量的,是香港受损的国际形象。

空荡的机场,迪士尼、轩尼诗道上稀稀拉拉的人群,铜锣湾珠宝店早早关上的卷帘门,无不显示香港作为安全城市、商贸、航空和金融中心的形象正遭受空前挑战。

为了重振香港经济,特区政府已开始出手。

8 月,政府宣布推出涉及 191 亿港币的 " 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 " 系列措施,包括退税宽免百分比由 75% 增至 100%(上限维持 2 万元)、每户 2000 元电费补贴、综援出双粮、公屋免租 1 个月等。

这一系列举措,连同本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的约 429 亿港币的一次性纾困措施,合计达 620 亿港元,将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陈茂波预计,它们有望令香港 GDP 实现 2% 的增长。

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

香港要真正前途光明,重新在世界经济发光发热,它必须深刻地重新审视并定义自己,必须重燃自己的世界雄心。

近期局面令香港的 " 中国概念 " 刚显褪色,伦敦同行的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不但连谈判辞令也变得不再客气,而且直言如果伦敦要拥抱中国何不选择上海,这让全世界都看到:

无论香港怎么看自己,内地才是它面向世界的底气,也是它在利益链上拥抱世界的最大筹码。历史上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

背靠祖国,让香港获得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还有数次在国际金融动荡中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运气。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索罗斯趁机狙击港币,造成市场剧烈动荡,香港股市一年内蒸发 2 万亿港元市值。

是年 8 月,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携天量外汇资金进入股市和期市,与国际炒家正面对抗,最终令索罗斯铩羽而归。东方之珠的尊严得以保存。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再次受到冲击。出口放缓,内需萎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四季度 GDP 减少 2.5%。

中央政府立刻出手,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 7 个方面的共 14 项强有力措施支持香港

2009 年 1 月,央行更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总额为 2000 亿元人民币 /2270 亿港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及贸易结算等。此举极大增强了港币汇率制度和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香港平稳度过危险期。

而这一次,重重阴霾中,通过收购伦交所让人看到香港依然还有世界雄心的,也是来自内地,并且千方百计要让香港与内地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无论收购成功与否,香港,都应该给李小加掌声!

来源:华商韬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香港,应该给李小加掌声!  香港  香港词条  掌声  掌声词条  应该  应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