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个思想僵化的人,毁在太相信经验

作者:张良计

今天的文章很反常识,经验多不应该是好事吗?经验多不正说明靠谱吗?企业招聘的时候不都相信经验丰富的人吗?

话是如此没错,但这次我想聊得更深入一点,耐心看完你一定收获满满。

下面进入正文。

在我们的常识里,经验,是一种路径依赖。

就像每天上班一样,你一定有自己熟悉的通勤路线,一直走这条路没有迟到过,那么这条路就不会有问题。

因此大多数人对经验的看法是,过去被证明这样是对的,那么以后必然也是对的。其他人都是这个经验,那么在我身上也肯定是一样的。

但这,其实犯了一个逻辑谬误:

以偏概全。

经验这个东西,是基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提炼总结。但我们不能只看提炼总结,而不去看这个提炼总结是基于什么背景,什么条件,什么时间,甚至什么巧合之下的。

单独一条经验并不成立,【经验+条件】合在一起,才会成立。

过去被证明是对的,现在依然有效,那是因为“时间”这个因素,不是影响这条经验成立于否的重要条件。

所以改变“时间”(从过去变成现在),并不会对这条经验的结果造成根本性影响。

同样的,在别人身上成立的经验,在我身上也是一样,那是因为“人”这个因素,在这条经验的成立条件中并不重要。

简单说,就是换谁都一样。比如富士康流水线上装备手机的工作,关键因素不是操作工人,而是标准的装配流程。有了流程规范,是个人都能干,有手就行。

所以这时候改变“人”(从别人变成我),也不会影响装配手机这项工作的经验的成立。

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经验能够成立的那些必要条件。

实际上,在别人身上奏效的经验,在你身上没用。过去失败的经验,现在条件重置了,反而取得了成功。以前大家趋之若鹜的东西,因为环境改变了,成为人人唾弃的做法。

这些情况,也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比如《三体》里的面壁计划,就是当下那个时代的产物。

一开始地球的科技水平远低于三体人,人类只能靠思想谋略取胜,而三体又有全知全能的智子天天监控着人类交流,所以不得已推出了这个计划。

而到了《三体》第三部的后期,地球人的科技水平赶超上来了,不再惧怕智子,也不再需要面壁计划。

反而因这个计划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成了制约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于是面壁计划从一个绝顶高明的战略方针,变成了人人口诛笔伐的历史糟粕。

面壁计划成立的必要条件不是人,而是地球人和三体人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过去科技落后,只能如此,现在科技先进了,根本不必如此。

同样一个东西,放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经验的两面性。

我们不妨再开个脑洞,延续刘慈欣没写的部分。

假如后来三体人的科技也发生了大爆炸,人类再一次陷入被智子监控的大环境下,面壁计划会不会重启,人们会不会又开始想念罗辑?

所以你看,经验,一定是跟着时局形势走的,不能脱离它所依附的环境而单独去研究。

经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导致这个结果的机制。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正确研究和利用经验的方式,是你不止要研究这个结果,更要研究造成这个结果的所有必要条件。

最理想的状态,是你能整理一条逻辑链条出来,从初始到结束,怎样一步步一环环造成了这个结果,从而尽最大可能保证这条经验的“结果唯一性”。

比如让一条经验成立的条件可能有10个,其中7个都是无关大局的条件,只有3个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你就要把这3个条件都找出来。

这,才叫把经验研究透了。

那我为什么说经验太多了,反而是坏事,反而越容易失败呢?

因为经验一多,那些无关大局的条件也会跟着增加,反而那些至关重要的条件还是一点没变,这就增加了我们的判断难度。

你从10个条件里面挑3个重点出来,和你从100个条件里面挑3个出来,哪个更困难?不用我多说了吧。

难挑出来的结果,是你以为是重要的条件,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而重要的条件你全部忽视了,最后等你按照自以为是的思路去操作,失败是必然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主义错误。

说到这里,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N多年前,我们公司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当时社交媒体刚刚兴起,微博正如日中天,微信也才刚刚起步,而我们这套系统正是基于社交媒体的特性,对传统CRM进行了升级,叫Social CRM.

然而,这个产品的理念太过超前,很多客户并不理解它的价值所在。

当时大家并不觉得,品牌自己建立用户社群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还要让客服人员去当管理员群主,每天和用户聊天,为什么要搞一堆花里胡哨的线上活动,用户激活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彼时大多数品牌方老板们对CRM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节日发个问候短信,有新品上市了提醒用户来购买,有投诉了接进400电话就好,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这种建设上。

所以很自然的,我们这个系统一套都没卖出去。

可过了没几年,形势变了,互利网思维把传统CRM彻底革新了一遍。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重视Social CRM, 许多品牌宁可不烧钱打广告,也要自建自己的用户池,专心做运营,还给它起了个很唬人的名字:

私域流量。

这个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后来复盘的时候,我和几个当年的同事梳理了一下这件事的逻辑链条,总结了4个关键因素:

1.市场:10多年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人口红利健在,各行各业所有品牌都铆足了劲去抢增量,市场部的钱都花在打广告,烧钱抢新客上面。而CRM属于存量,是小火慢炖的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在短期内带来爆发增长。

2.技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彼时Web2.0刚刚兴起,带动了社交媒体的火爆。但当时这一块还是尚未开荒的处女地,这个技术概念的实际落地应用并没有先例可循,导致大多数人都是谨慎观望。

3.人:市场从业人员的理念还没跟上,对新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够,习惯用固有思维解决当下问题,并没有看到未来5-10年,当增量见顶的时候,存量运营会变得更加重要。

4.自身:我们这个系统本身也有问题。因为是初代开发,我们公司当时并没有成熟的开发经验,导致这个系统其实存在很多Bug,而且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也让客户望而却步。

以上这4个关键因素,互相牵连互相作用,最终导致了我们这套系统在10年前“生不逢时”。

如今10年过去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同样也是这些因素在共同作用。

首先,市场大环境变了,过去品牌都在抢增量,现在增量到顶了,开始转而盘活存量,大家都意识到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才是未来。

其次,技术迭代让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各种小程序、技术开发商喷涌而出,这个行业的生态链建立起来了,开发一个Social CRM管理系统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大大降低。

最后,就是市场从业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了。得益于这些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大家对用户运营的认知在不断迭代,甚至还诞生了专门做用户运营的岗位。越来越多人愿意去学习和运用这个新技能,这块土壤等于被培养起来了。

以上这一切,导致了如果现在这个时候再推出这个系统,获得的待遇肯定和10年前不一样。

因素还是这些因素,时间变了,形势变了,大众的认知水平变了,同样一个东西就可以从“生不逢时”变成“当红炸子鸡”。

那么我们继续开脑洞,如果此刻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就是当时我们这个公司的老板,面对10年后变化的市场环境,这时你的下属向你建议:

老板,我们把10年前那套卖不出去的系统,重新优化升级包装再做一遍。

你,会怎么决策?

你会不会因为10年前那次惨痛失败的经验就断然拒绝?你会不会觉得这又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你会不会把这个下属臭骂一顿,让他再也不准提这个建议?

这些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大家的常识往往是,有经验是好事,但我要说,经验太多反而容易坏事。

只关注经验,却不关注经验成立的条件,相当于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失败就是必然。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最后给大家3个小建议,帮助各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经验的时候得心应手,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1. 开始关注过程,不要只关注结果。

判断一条经验靠不靠谱,不要只看过去的结果,你也要看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然后试图在过程中找到关键因子,最后自己去思考,这个经验的关键因子到底客不客观,合不合理,有没有纰漏。

比如,大家都说小张做事马虎,那么你作为领导,你会把事情交给小张办吗?

此刻回答“是”或者“不是”,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为你不应该关注大家都说小张马虎,而要关注小张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觉得他马虎?大家觉得小张马虎的事情在你看来,是不是全都是小张的问题?

如果仅仅因为大家都这么说了,你就这么认为,很容易因为一条所谓的“经验”,就判了小张一个冤假错案。

这时候的经验,反而坏了事。

2. 看经验背后的样本数量。

我们在运用经验之前,一定要知道这条经验经历过多少次论证和实验。

这叫对经验的“去巧合化”。

如果仅仅因为少数几次的结果,就妄下判断这条经验靠不靠谱,这么做有失客观。

因为第一次成功,不代表之后次次都能成功。同样的,第一次失败了,不代表之后每次都会失败。

相反,你要不断测试这条经验,1次不够,那就10次,10次不够那就100次,你的样本数量越多,这条经验成立是因为“巧合”的概率就越低,而你能够运用这套经验的场景也就越多。

就像前面的故事一样,10年前我们公司开发的系统经历了重大失败,但后来10年间有无数的类似产品喷涌而出,并且收获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这时你还会因为10年前那一次失败,而否定这些年看到的无数成功吗?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用感觉说话,这才是对待经验正确的态度。

3. 任何一条经验,你都要亲自验证。

一道菜好不好吃,别人说了不算,你一定要亲自嚼一嚼。

我北方的朋友说老北京炸酱面太好吃了,等我真的尝一口,发现怎么都吃不惯。

同样的,我请北京的朋友来吃上海最有名的小笼包,他吃了觉得就是个小号的饺子,并没有感到特别。

经验是别人的感受,它是因人而异的。

其他人身上成立的经验,放在你自己身上可能不成立。反过来也一样,别人身上失败的经验,在你身上说不定就成立。

所以,你一定要亲自去验证。

哪怕大家都说这么做有效,我也强烈建议你,小范围小规模亲自试验一下。只有你获得的一手感受,才是最真切,也最不会骗人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耐心看完的你,能有一点收获和启发。

共勉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僵化  僵化词条  相信  相信词条  思想  思想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