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纪伯伦《拿撒勒的苏撒拿,马利亚的邻居》原文欣赏

  拿撒勒的苏撒拿,马利亚的邻居

  我认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还是在她嫁给木匠约瑟之前,当时我们都是未婚的姑娘。

  在那些日子里,马利亚常常看见幻象,听到异声,还时常说起在她梦中出现的天使。

  拿撒勒的民众都很关心她,留意着她的来去行综。他们以和悦的目光看她,因为她的额头是那么高,步履又是那么飒爽。

  但也有人说她是妖魔附身,因为她只爱独行其道。

  她虽年轻,但在我眼里却很老成,因为她的花季里已有收获,她的春天里已结熟果。

  她在我们中间出生、长大,但又像是我们北国的异乡人。她的眼神里,总流露着尚未熟识我们面孔的困惑。

  她是高傲的,如同古代随兄弟们一起由尼罗河向旷野进军的米利暗一般。

  后来,马利亚许配给木匠约瑟。

  当马利亚怀的耶稣渐渐变大,她常常在山中散步。暮归时眼中露出又愉悦又痛苦的神色。

  耶稣诞生时,我听说马利亚对她母亲这样说:"我只是一棵求修剪的树,清照看好这个果实。"这是接生婆马大听到的。

  三天以后我去看她。她眼光有点奇异,胸脯起伏,手里抱着她的独子,犹如贝壳包含了珍珠一样。

  我们都喜爱马利亚的婴儿,我们仔细看他,他周身散发着温暖,他的脉搏合着生命的节律跳动。

  随着岁月增长,他已成了一个脸上漾着笑意、又带些迷茫神情的孩子。我们无人能预知他会做什么,因为他看来总像个外族人。尽管他胆大无畏,但从未有人训斥过他。

  是他陪伴别的孩子们游戏,而不是别的孩子陪伴他。

  十二岁时,有一天,他领一位盲人渡过小溪,来到平坦的大路。

  盲人感激地问他:"孩子,你是谁?"

  他回答:"我不是孩子,我是耶稣。"

  盲人问:"你父亲是谁?"

  他答:"上帝是我父。"

  盲人笑了,又说:"说得好,孩子。你母亲是谁呢?"

  耶稣答:"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母亲是大地。"

  盲人说:"那么,我是被上帝和大地的儿子引导过河的。"

  耶稣说道:"无论你去往何处,我都将为们摊,我的目光将伴随你的脚步。"

  他发育成长,如我们花园中一株名贵的棕桐树一样。

  十九岁时,他长得像牡鹿一样俊逸,他的眼里似乎含有蜜,并充满了白昼的奇异。

  他的嘴里,有着沙漠中羊群寻觅湖水时的干渴。

  当他在田野独自踱步,我们便注目看他,拿撒勒所有的少女也在看他。但在他面前,我们又很羞怯。

  爱,永远因为美而羞怯;而美,将永远被爱追求。

  以后,岁月嘱他在殿宇里、在加利利的花园里演讲。

  马利亚也常常跟随着他,听他的言论,听出自她自己心中的声音。但当他和爱他的人们前去耶路撒冷时,她就不再随往。

  这是因为:我们北国人常在耶路撒冷的大街上遭到嘲讽,即使当我们去圣殿献祭时也是如此。高傲的马利亚不愿去南国受辱。

  耶稣还去过东西方的其它国度,我们虽不知他去的是哪些地方,但我们的心却与他同往。

  马利亚则在门口等候他。每天黄昏,她都目盯着道路,盼望他的归来。

  而当耶稣回家时,她会对我们说:"他如此博大,不像我生的孩子;又如此雄辩,非我静默的心灵所能领悟,我如何能自称他的母亲呢?"

  在我们看来,马利亚不能相信平原上竟然降生了山峰,以她淳朴的心地,她未看出山脊便是通往顶峰的道路。

  她理解耶稣,但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她又不敢认他。

  有一天,当耶稣去湖边拜访打鱼人,她对我说:"人,岂不就是忙碌不息,愿从大地升起的生物吗?岂不就是对星辰的一种思念吗?"

  "我儿子便是一种思念,是我们众人对星辰的思念。"

  "我说了"我儿子"吗?愿上帝宽有我,我内心愿做他的母亲。"

  至此,我已难以讲述更多有关马利亚和她儿子的故事。但尽管我喉中似有经在,我的言词有如扶杖的践者一样艰难,我还是要讲出我的一些见闻。

  那一年的青春之季,当白头翁的红花开遍山野,耶稣招呼他的弟子们说:"和我同往耶路撒冷,去看为逾越节宰羊的情形。"

  同一天,马利亚走进我家说道:"他要去圣城,你愿和我及别的女伴们随他同往吗?"

  我们跟着马利亚和她儿子走了长路,来到耶路撒冷。城门口有一群男女向我们致意,因为耶稣的到来已预告给爱他的人们。

  但当天夜里,耶稣就和他的弟子们离开了城市。

  我们听说他去了伯大尼,马利亚便和我们在客栈等他归来。

  在周四的前夜,耶稣在城外被捉拿,入了牢狱。

  当他入狱的消息传来,马利亚一言未发。她眼里显出的,是早已预示的痛苦与愉悦实现了的神情,当她还是拿撒勒的新娘时,我们曾见过这种神情。

  她并未哭泣,而只在我们中间走动,仿佛一个不会在儿子的亡灵前例哭的母亲的幽灵。

  我们席地垂头而坐,而她直立着,在屋里来回走去。有一阵在窗口位立,眺望东方,双手手指插入头发向后持去。

  直到黎明,她依然站在我们中间,有如大军散去后旷野里一面孤独的旗旗。

  我们因为知道她儿子明天的结局而哭泣。她没有哭,因为她也知道他将有怎样的遭遇。

  她的骨骼是铜铸的,她的肌键是以古榆木为材料,她的双目有如天空,广阔而无畏。

  你曾听过当自己的巢在空中焚烧时画眉的歌唱吗?你曾见过女人悲伤至极时无泪以酒的情景吗?你曾见过受伤的心在痛苦中的搏跳吗?

  你们未曾见过这样的女子,因为你们不曾在马利亚的面前站立,也未受过"无形之母"的拥抱。

  在这样的静寂时分,被包扎起的无声之蹄践踏着不眠者的胸膛。这时,西庇太的小儿子约翰走来,他说:"马利亚母亲,耶稣正要去了,让我们跟他同行。"

  马利亚把手靠在约翰肩头,向外走去,我们在后面跟随。

  我们走近"大卫塔",看见耶稣正负着十字架,周围聚着许多人。另有两人也在负着十字架。

  马利亚的头高昂着,她步伐坚稳,和我们走在她儿子后面。

  在她身后,跟随着锡安和罗马,崎。还有整个世界!为的是向一位自由人复仇!

  当我们到达山上,他已被高高地钉在十字架上。

  我看着马利亚。她的脸色不像一位失去骨肉的女子的脸色,而是沃土一般的神色,那沃土永在生息,而又永在空葬自己的子嗣。

  然后,她眼神里回忆起他的童年。她高喊着:"不是我儿子的儿啊!你曾来;临我的股腹,我以你的力量自豪。我知道你手上滴下的每~滴鲜血,都会变为一个民族的源泉。"

  "你在这风暴中死去,正如我的心曾在落日里死过一样,我不会悲伤。"

  这时候,我真想拿外衣把脸遮起,跑回北国。但我突然听到马利亚的呼唤:"不是我儿子的儿啊!你对右边的那人说了什么,令他在巨痛中感到幸福?他脸上死神的陰影那么谈,他不能把眼光从你身上移开。"

  "现在你对我微笑,从微笑中我知道你已经获胜。"

  耶稣看着他母亲,喊道:"马利亚!从今以后你就做约翰的母亲。"

  他又向着约翰说:"你要做这母亲的孝子,去她家里,让你的身影跨过我曾传立的门槛。你要做这一切来将我记念。"

  马利亚把右手向他伸去,形如只有一枝分权的树木。她再次喊道:"不是我儿子的儿啊!如果这是上帝的行事,愿上帝赐我们忍力与知识;倘若这是人之所为,愿上帝永远宽恕此人。"

  "若这是上帝的行事,黎巴嫩的白雪便是你的灵衣;若这只是那些祭司和兵上的行为,我有这件衣裳为你遮体。"

  "不是我儿子的儿啊!上帝在此建立的一切都不会消亡;而凡人所欲毁坏的,也都在他的视线之外依然矗立。"

  这时,上天把他交给大地,有如留下一声呐喊,一句低语。

  马利亚也把他交给人们,仿佛遗下一处伤口,一方香膏。

  她说:"看吧,他去了!战斗已了结,星辰已亮起,舟船已抵港,曾在我心头依偎的人,脉搏正在宇宙里跳动。"

  我们走近她,她说:"他死时也在微笑,他获胜了。我真愿作获胜者的母亲。"

  马利亚倚在年轻使徒约翰的身上,回到了耶路撒冷。她已是一位实现了愿望的女子。

  到达城门时,我观察她的脸,我很惊奇:这一天里,耶稣的头是众人中最高的,但马利亚的头也同样高昂。

  这一切都发生在春天。

  现在已是秋季,耶稣之母马利亚已回到她的住所,独守空房。

  两个安息日以前,我心里如结了石块一般愁闷,因为我儿子离我而去,到推罗的一条船上当了水手,还说他不会再回来。

  有一天黄昏,我拜访了马利亚

  我走近她家时,她正坐在织机前,但不在织布,而是眺望着拿撒勒远方的天空。

  我向她问候:"你好!马利亚。"

  她向我张开双臂,说:"过来,坐在我身边,让我们一起来看夕陽将血倾在山间。"

  我在她身边凳子上坐下,我们从窗口向西边望去。

  过了一会儿,马利亚说:"不知道在这个黄昏是谁把太陽钉在十字架上?"

  我说:"我来是要求你的安慰。我儿子抛下找出海去了,现在我独守路口的空房。"

  马利亚说:"我乐意安慰你,但怎么做呢?"

  我答:"只要你谈谈你的儿子,我就得到安慰了。"

  马利亚对我笑着,把手放在我肩上说道:"我就谈谈他吧,能慰藉你的,也能给我以慰藉。"

  她便谈起了耶稣,说起许多起初的事情。

  我听着她的谈话,觉得她把我们两人的儿子当成了一人。

  譬如她说:"我儿子也是个水手。我把儿子托付给海浪,你为何不愿把儿子托付给海浪呢?"

  "女人永远是股腹,是摇篮,但决不是坟墓。我们死去,是为了将生命赋予别的生命,正如我们的手指编织丝线,织就的是我们不穿的衣裳。"

  "我们撒网,捕到的鱼我们却从不品尝。"

  "为此我们悲伤,但在这一切中自有我们的欢乐。"

  马利亚对我如是说。

  我离开她回到自己家中。虽然白昼已过,我依然坐在织机前织布不停。

  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纪伯伦  纪伯伦词条  马利亚  马利亚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邻居  邻居词条  欣赏  欣赏词条  
有感红楼研究

 红楼梦第九回读后感解析

 作者:卖瓜的老王  红楼梦第九回读后感  第九回的回目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这一回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小高潮。情节十分热闹。一改那种貌似婆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