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奥顿诗歌《阿喀琉斯之盾》原文及赏析

        她从他肩上看过去

         寻找葡萄和橄榄、

        大理石、秩序井然的城市、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帆;

        但是,在闪闪发光的金属上

         他的双手放下的却是

        铅块一般的天空、

         人造的荒凉空地。

        

        毫无特色的平原,发黑、光秃,

         没有一片草叶,没有邻居的足迹,

        没有东西进餐,没有地方就坐;

         然而在那空寂的荒地

         难以理解的众人却在聚集,

        百万只眼睛, 百万双靴子,

        没有表情,列队等待着一个手势。

        

        没有露面的声音从空中飘出,

         统计资料表明,有些原因,

        说出来象这块地方一样平板、 干枯;

         不愉悦任何人物, 不讨论任何事情,

        一队接着一队, 迎着云雾般的灰尘,

        他们齐步走开, 忍受着一个信仰,

        结果它必使他们在某处遭难。

        

        她从他肩上看过去

         寻找宗教仪式上的虔诚、

        戴上了花环的犊子、

         奠酒和别的祭品;

        但是, 在闪闪发光的金属上,

         本来应该是祭坛,

        可是在他那摇曳的炉火下,

         她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有刺的铁丝围住了专横的地方,

         烦燥的官员躺在那儿 (说着趣闻),

        天气炎热, 哨兵们汗流浃背;

         一群正派的普通百姓

        从外面观看, 既不移步也不出声,

        三个苍白的人被带出来

        笔直地绑在钉于地上的三根木桩。

        

        这个世上的群众和帝王,

         都有着分量, 而且分量始终一样,

        但都躺在别人的手上; 他们渺小,

         不能期待帮助,也没有人肯来帮忙;

         他们敌人想做的一切已经做完;

        他们的羞耻无与伦比:失去自尊,

        在肉体死亡之前,灵魂就不再生存。

        她从他肩上看过去

         寻找比赛中的运动员、

        摇动着肢体的男男女女,

         甜甜蜜蜜地起舞翩翩,

        快速、快速地合着音乐的节奏;

         但是,在闪闪发光的盾牌上,

        他的双手布置的不是舞厅,

         而是布满枯草的田地的荒凉。

        

        一个衣着褴褛的小顽皮,

        在那空地漫无目的地独自闲逛;

        一只鸟儿从他那瞄准好的石块上飞离;

         两个姑娘遭到强奸,两个男孩残杀第三,

         这就是他看到的公理,他从未听见

        任何一个世界会信守诺言,

        或任何人因别人痛哭而呜咽。

        

        锻造武器的赫斐斯托斯,

         长着薄薄的嘴唇,离去时蹒蹒跚跚;

        胸膛闪闪发光的忒提斯

         灰心丧气地大声哭喊,

        责怪神讨好她儿子的行径,

         她儿子阿喀琉斯, 残忍地杀人,

        他力大无比, 心肠如铁,

         但是, 他自己也难逃厄运。

        

(吴德艺 译)

  《阿喀琉斯之盾》 这首诗发表于一九五五年, 是奥顿皈依基督教、加入美国籍以后的代表作。

  《阿喀琉斯之盾》借古讽今,借荷马史诗中火神赫斐斯托斯为阿喀琉斯锻造盾牌一事, 对当代文明进行尖锐的批评。 在特洛伊战争中英雄阿喀琉斯将自己的盾牌借给好友帕特洛克罗斯。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在太阳神阿波罗的暗中帮助下,杀死了帕特洛克罗斯, 并夺走了盾牌。 阿喀琉斯悲痛万分, 决心与赫克托耳决一死战。 为此, 他的母亲忒提斯特地请火神赫斐斯托斯为她儿子再锻造一面新盾。 在这面新盾上火神刻绘下大地、 海洋、 日月星辰, 还有一座和平安宁的城池和一座正被战火毁坏的城池。

  然而, 在奥顿诗中忒提斯记忆里的盾牌上,却只是一片歌舞升平:和平安宁的城市,迷人的田园风光,银枝上挂满了金紫色的葡萄; 成群的牛羊在漫步, 年轻美貌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诗中的“她”指的是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 另一位主人公“他”则是火神赫斐斯托斯。

  全诗可粗略地分为四层意思。诗一开头描写忒提斯期望从火神正在锻造的盾牌上找到象征和平、 富庶的景物: 葡萄、 橄榄、 大理石、秩序井然的城市。 但是, 火神手下的却是一片怵目惊心的荒原: 没有象征生命的绿叶, 没有食粮, 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片旷野里只有成百万毫无个性、麻木冷漠的芸芸众生。 他们组织严密, 象机器人一样被动地等待着官方发出的指令, 任人驱赶, 走向灾难。

  接下来忒提斯看到的是丧失了信仰、 背弃了基督教教义, 冷酷无情、 不可救药的群氓。 带刺的铁丝网、 烦燥的官员、汗流浃背的哨兵、沉默木立的群众、 绑在木桩上的受难者——这暗示了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集中营的画面。 灾难深重的人们昏昏噩噩, 丧失了自尊, 丧失了灵魂, 犹如一群行尸走肉。 普通百姓也罢, 帝王将相也罢, 他们都是一样的卑微渺小。他们既无法自救,又不可能指望神的拯救, 只得听天由命, 任凭敌人宰割。

  如果忒提斯前面看到的是一片精神荒漠和失去了信仰、丧失了自我的人们,那么她现在看到的自然不可能是古希腊青年男女友好的竞赛,轻歌曼舞和甜蜜和睦的交往。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仇恨、凶杀、人欲横流:顽童用石头击杀小鸟,姑娘遭人强奸,男孩互相残杀。麻木不仁、背信弃义已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的公理。

  在目睹了世界的堕落之后,忒提斯悲愤地抗议诸神助纣为虐,纵容、庇护她那心肠如铁的儿子阿喀琉斯,让他肆意横行、杀人如麻。最后一节是她感情的自然喷发,全诗在她的恸哭声中结束。

  《阿喀琉斯之盾》在表现手法上颇具匠心。首先,诗人以阿喀琉斯的盾牌为题,借古讽今。他用当今的西方世界与古希腊对比,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的文明和当代人的道德、心理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对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进行了冷峻的剖析。诗人巧妙地通过忒提斯的双眼,以葡萄、橄榄、大理石、花环、轻歌曼舞等作为象征, 抒发了他对和平、 民主、美好的古希腊的怀念。随后又以荒凉的土地、铅块一样的天空、铁丝网、麻木的群众以及充满情欲和凶杀的青年来象征当代文明的衰败,表现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悲观失望、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

  其次,虽然诗人熔神话、历史和现实为一炉,借古讽今,但全诗并无艰深晦涩、佶屈聱牙之嫌。相反,全诗生动流畅,起承转合自然,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尽管诗人大量选用口语,文学朴实无华,不尚雕饰,但全诗韵律工整、圆熟。除每一层意思的开头一节采用AABB的韵脚排列之外,其余均用ABABBCC的形式,因而读起来音调铿锵, 节奏明快, 富于乐感。

 

  (廖七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词条  奥顿  奥顿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