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诗经《祈父》原文及赏析

  祈父①!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予王之爪牙。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靡所止居! 害得我背井离家!

 

  祈父!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予王之爪士。我是守卫王家的武士。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靡所底止②! 害得我有家难至。

 

  祈父!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亶不聪③。你实在是太昏庸。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有母之尸饔! 家有老母却不得侍奉!

  [注释] ①祈父:同“圻父”,职掌封畿兵马的长官,即司马。②底(zhi):止。③亶:(dan):诚,信。

  [赏析] 《祈父》这首诗是西周王朝的武士所作。王家的禁旅责备司马的征调失常。禁旅是固国卫城,保护王室的。祈父即司马,是职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这些王的“爪牙”之士,是不应该随意征调的。因为“六军”的作战之士出自“六乡”之法,是不取王之“爪牙”之士的。周宣王三十九年曾“战于千亩”这个地方,结果王师败给了姜戎。因为人用不足,乃出禁卫以从征。“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久戍乎? 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这首诗的首章即呼“祈父! 予王之爪牙”,统兵官大司马,我们这些人是王家的闲守之卫,“胡转予于恤? 靡所止居!”恤,忧患的意思。靡,无。即为什么竟调遣我们到那忧愁的地方去呢? 天天忙着打仗,以至没有安居的处所! 第二章再呼“祈父! 予王之爪士”,这里的“爪士”马瑞辰阐释甚明:“爪士犹言虎士。周官虎贲氏属有虎士八百人,即此。《说苑·杂事篇》曰:虎豹爱爪,故虎士亦云爪士。虎贲为宿卫之臣,故以移于战争为怨耳。”(《毛诗传笺通释》)而司马则让这些武士离开王都到困苦的战地去,而且是“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转,是迁移不停的意思。)这样无尽无休,没有止息地使爪士们陷于忧虑、困敝之中,便不禁使他们怨积胸膛了。

  第三章,三呼“祈父! 亶不聪。”已由不满而至憎恨,乃至咒骂:你这个领兵官实在太昏庸,真是太不聪慧! 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有父母耆老而无兄弟者,都予以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时,也令独子回家归养。这些事实当时人人尽知,难道你却有耳不闻吗?“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马瑞辰语),也就是失去供养。现在移我到这忧愁困苦的地方,家中的老母亲也得不到奉养,这怎么能尽人子之责呢? “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语)。这一呼再呼以至三呼司马官,这带有深深怨憎之情的呼告之词,由不满意随意征调,进而责其不聪,斥其昏庸,感情逐步加深。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朱熹说此诗“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其实,《诗序》直说《祈父》“刺宣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宣王连年征战,军政不休,管军政的司马当然不能辞其咎,但宣王任用失人,还是应负主要责任的。

  《祈父》这首诗三章全用赋的手法,前二章还并用反诘语气,揭示武士们怨恨不满之情,表明对司马、王家的指斥愤激之意,具有很强的力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祈父》原文及赏析  诗经  诗经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