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典寓言《看镜》原文及赏析

  有出外生理者,妻嘱回时须买牙梳。夫问其状,妻指新月示之。夫货毕将归,忽忆妻语。因看月轮正满,遂买一镜回。妻照之,骂曰:“牙梳不买,如何反取一妾?”母闻之,往劝,忽见镜,照云:“我儿,有心费钱,如何娶个婆子?”遂至讦讼。官差往拘之,见镜慌云:“如何就有捉违限的?”及审,置镜于案, 官照见,大怒:“夫妻不和事,何必央乡宦来讲?”

  ——明《笑林》

  这个故事以丈夫误会妻子的意思买回一面镜子开头。但它的主要内容却不是这种对他人的误会,而是对自我的误会:妻子照镜以为是丈夫娶的小妾,母亲照镜以为是儿子买的婆子;官差照镜以为是来惩治他办事误期的差役,官老爷照镜以为是来干预诉讼的乡绅。他们都不认识镜中的自我,怀疑、猜测、惊恐、怨怒,都由对镜中幻象的错误判断而起。

  人们当然可以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不仔细弄清事情的真相,常常会象照镜的愚人一样,闹一些无谓的风波。但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它。最值得人们思索的是照镜事件所反映的自我意识的失落和自我形象的陌生化这一现实悲剧内容。 自我的失落就是“人”的价值的失落,也就是人的自我否定。镜子的作用是使人反观自身,认识自我。故事中的妻母差官,都不曾照过镜子,也就无法反观自身。这就告诉我们,人如果不反观自身,就会导致自我的失落。反观自身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分析、反省、改造,这正是使自我趋于完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故事还告诉我们,这种自我的失落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它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人的悲剧。在封建等级结构和伦理观念中,每一个人都在社会关系网络和伦理体系规定的位置上完成规定的社会义务(所谓“三纲五常”等),个人只是社会的成员和工具。而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个体价值沦丧, 自我意识泯灭,就是必然的结果。可以说,故事中的愚人照镜正是封建社会人的自我异化的一幅象征图画,“看镜”这则普通的笑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历史内容和哲理意蕴呵。

  故事中四个照镜的愚人, 自我失落是其共性,但又各有其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些内心活动都是原来隐秘而深藏的。妻子担心丈夫遗弃或另找新欢;母亲害怕自己年老,无人侍养;差役担心违限受罚;官老爷与乡宦勾心斗角。这都是他们在封建社会关系中的隐忧。而终于不自觉的暴露了出来。作者抓住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用人物的自我言行把它们表现出来,共性和个性实现了统一。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重要特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典寓言《看镜》原文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寓言  寓言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