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原文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原文及赏析

  【解题】

  诗人通过描写风卷屋顶茅草,茅屋漏雨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联想到广大人民的苦难;进而想到如果人民能够安居,即使自己献身也心甘情愿,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按事件顺序一一写来,开始写“秋风怒号”渲染了灾难的突然降临,气氛紧张;继之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困苦,语调舒缓;从“安得”句以下到结尾,诗人精神振奋,语气也高亢起来,运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奔腾雄放的语势,表达了火一样的激情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诗的节奏、旋律与内容和谐统一。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茅屋被风吹破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草堂,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到了八月,大风吹破了屋子,大雨又接连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歌:古代诗歌的一种。这首诗写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暂居。诗成于公元761年,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茅屋即指成都草堂。②秋高:秋深。三重茅: 几层茅草。三概指多数。③洒: 散落。罥(juan): 挂着、挂住。长林:高高的树林。沉塘: 深塘。坳: 水边地。④忍能: 竟然能。对面: 在我对面 (当面)。为盗贼: 跟做盗贼一样。⑤竹: 竹林。“唇焦” 句: 意思是自己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不得,没有结果。⑥俄顷: 一会儿。漠漠: 灰蒙蒙的颜色,指天空。向昏黑: 渐渐黑下来。向,渐近。⑦布衾: 布做的被子,为穷人所用。富人用丝绸做被。“骄儿” 句:可爱的小儿子不会睡觉,把被里子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⑧雨脚: 雨点。⑨丧乱: 战乱使家破人亡。指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长夜” 句: 指一整夜的漏雨打湿了布被,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彻,彻晓,到天亮。⑩广厦: 高大的房屋称厦。广厦指又宽又高的房屋。庇: 遮蔽、掩护。寒士: 贫寒的人。(11)突兀: 高耸的样子。庐: 简陋的房屋。

  【诗大意】 八月秋高季节,岂料狂风骤至风声呼啸,卷走了我草堂上的三层茅草。茅草飞扬过江撒满江郊,高处挂在树梢,低处落入水塘里了。南村一群顽皮儿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当着我的面像盗贼一样,抱着茅草钻进竹林里。我高声呼喊,直到口焦舌燥也没用,回家来拄杖空叹息。刹时风停,黑云压顶而来,秋色漠漠,日暮天黑,用了多年的布被,冰凉潮湿,其硬如铁,娇儿蹬踏,被里子早已破烂。屋破漏雨,床头无一干处,秋雨淅沥不停歇。自从丧乱以来经常失眠,天阴雨湿长夜难熬。什么时候才能有千万间高楼大厦,庇护天下的受冻人都得到温暖,风雨无侵,安卧如山。啊呀! 这样的理想如能实现,即使我个人挨冻,死也心甘。

  【赏析】

  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才流寓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安居下来,诗中的茅屋即指此。然而,好景不长,诗人只在草堂安居了一年多,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狂暴的秋风刮破了茅屋。当时屋漏床湿,诗人彻夜难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描叙这种情况,抒发诗人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开头至“下者飘转沉塘坳”),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诗人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秋天的天空愈是辽阔,就愈能显出狂风来势之猛。这么“怒号”的风,自然就会卷起屋顶上的几重茅草,似乎还能撼动天地。此外,诗人以刚健粗犷的笔触,简炼而又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狂暴,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对此的巨大惊悸,以及由此而生的要求保障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接着,诗人又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 “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不容喘息,既显出风力之大、茅草之乱飞,又反映了诗人对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受破坏而又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浦起龙曰: “起五句完题,笔如飘风之来,疾卷了当。” (《读杜心解》卷二之二)的确,这一段紧扣题目,有总摄全篇之作用。

  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群童抱走茅草和自己的心情。诗中的“群童”,实指一群顽童,他们“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含有恶作剧的意味。“欺我”、“忍能”、“公然”等词,从自己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动,体现了诗人对顽童抱走茅草的愤恨。因为没有这些茅草盖屋的话,一家人便失掉了遮风挡雨之处。“唇焦口燥呼不得”,描写出诗人焦急的情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倚杖”,显出诗人疲惫神态。“叹息”,表现诗人心境: 既叹顽童抱走茅草,更叹破屋难以修葺,尤叹今后生活无着。

  第三段(“俄顷风定云墨色”至 “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屋破床湿、彻夜难眠的情景。“俄顷”二句,写不久风止了,云层转为墨黑,天色阴惨惨的,逐渐昏暗下来,眼看一场秋雨又要来临,诗人内心沉重愁虑,而又无可奈何。“布衾”二句,先写一床“布”质的被子,已经“冷似铁”,失去了保暖的作用; 再写“娇儿恶卧”,早已被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以下由风雨屋漏写到由于家愁国恨,经常失眠的情景。上述描写,一环紧扣 一环,感情一层深似一层,十分生动形象地将诗人“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上述三段主要叙事。至此,诗人已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全过程叙写完毕,诗人难堪痛楚的心情亦臻顶点。以下在这一幅形象画面的基础上再来抒情述志,不仅显得具体真切,深挚感人,而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显得十分自然。

  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至文末),抒发诗人感慨,表达美好愿望,揭示全诗主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 多么巨大广阔的形象! 写出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伟大情怀。“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深沉的叹惜和坚决的言辞,正体现了诗人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之处,亦是本文的主题思想。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才使这首诗不仅只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有着最重大、最深刻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中,闪耀出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之,这首诗前三段叙事,末一段抒情。两部分紧密配合,叙事为抒情之基础,抒情为叙事之升华。两部分交融辉映,共同描绘出诗人痛苦的生活境况,反映了战乱的社会现实,浮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这首诗善于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去选择、安排材料,不枝不蔓,中心突出,主旨鲜明。全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抒述自己理想和愿望,点示全题。另外,作者善于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熔为一炉,相映成辉。诗篇语言朴素、准确、形象、生动,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人采用歌行体,句子长短错综,参差相间,依情用韵,情韵一致,成功地抒发强烈而复杂的感情。

  【鉴赏】

  挂罥:都是挂住的意思。俄顷:一会儿。衾:被子。恶卧:睡态不规矩,手脚乱放乱蹬。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明。庇:保护。

  这首诗思想性突出,由自己的生活遭遇而推及他人,体现了诗人的博爱情怀。

  这是诗人居住在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是一首古体诗。

  诗由秋风吹走自己居住的茅屋(草堂)顶上的草写起,描写了顽皮儿童抱草而去的内容,由此而来的是秋雨进屋,受雨受寒的生活景象,一切都自然而然,是生活中的常事,小事。但是,诗人却在这“常”和“小”中融入了大思想,选准了写作切入点。于是将立论由自己受雨受冻推想到了他人,尤其是贫寒的读书人如何才能不受雨受冻的高度上去,这就让诗歌有了感人的思想主题。加上作者动情的关爱表达,让诗歌的结尾部分变成了抒情议论的名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王安石《题子美画像》“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NFDA4]]”就是有感于此而作。这种宁愿自己献身而关爱他人的深情,正是高尚的人格精神所在,正是和谐社会应该提倡的人格修养,正是被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忽略而又恰恰需要理解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关键问题。

  诗歌分为四段,句式长短随意,少者两个字,多者长达九字,是表意抒情的需要;有的三句换韵,有的五句换韵,有的连续用韵,有的隔句用韵,都显出自由而特异的特点。清人浦起龙说这首诗“奇奡”,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关推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三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茅屋  茅屋词条  杜甫  杜甫词条  冻死  冻死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秋风  秋风词条  
感想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

实现中国梦感悟推荐度:宝宝新年愿望祝福语推荐度:实现中国梦的心得体会推荐度: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推荐度: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推荐度:相关推荐《愿望的实现》读后感(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