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

故事叙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暂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对她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是她罪有应得的。可是从整个故事来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自身的名誉。或许,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羞耻,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勇敢。众观卡列宁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身边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眼睁睁的接受灾难的来临。而卡列宁娜呢?在一个如此阴暗的社会里,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宁愿抛弃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一种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精神。卡列宁娜虽然承认自己背叛了家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没有感到羞耻,即使在这个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因为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至高无尚的,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决定并不是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觉得她和渥伦斯基(情人)之间已经没有爱情可言了,因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这更加体现出她的勇敢,正如现在的人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去自杀的。

在那时的社会里,充满着阴暗,有的人选择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什么了,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没有思想,一种麻木,不懂得对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枷锁完全的束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们只在乎名誉和金钱。而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甘愿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即使遭受的困难会很艰巨,即使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们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脚步。在阴暗的社会里,他们的行为或许会遭众人的唾弃甚至整个社会的的抛弃与孤立,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众人成为行为不检的女人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耻的,她勇敢的承认了。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一个如此勇敢,叛逆,敢于与社会对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可是,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过!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给我带来一点触动吧: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时刻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约束,或者随波逐流,大学生活,更应该如此。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困难与失败,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即使没成功那又怎样?生活就应该多一点挑战,多一点尝试,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2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对比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但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 使 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3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 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 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4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而且,里面最快乐的基蒂,她是多么幸福,多么纯洁,她最终找到了幸福的生活,嫁给了单纯可爱而又善良的列文。列文最后信了教,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从头到尾都在说作者自己的话,想看懂这部书,就从他身上看。

这里的信教并不是单单的跟村姑念佛一样信了,而是真正理解了,他只是一种完美精神的代表,并不是指真有。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一个浪子的介入,美名其曰:“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这里,矛盾出现了,是要所谓的婚外爱情,还 是要家庭乃至生命。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会说漂亮话,而自己家丈夫又是个热衷事业的人。是在生活枯燥的情况下所寻找到的一点刺激,就像我们现在年轻人喜欢吸毒一样。这种爱情可取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有恶因必结恶果,所以安娜最后撞车自杀,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怨不任何人,更怨不了社会制度。

作者不是主观的,他是让笔下的人活起来,让他们按生活的轨迹自动运行,也就是说,真正的作者是严格遵循生命轨迹的,而安娜的生命轨迹,最后也只有灭亡!这是天意。天不能容忍她!

如果非要说她是被旧制度害的,那么旧制度为啥不去害基蒂?她也是主人公啊!她为什么过的那么幸福,偏偏有意做给安娜看似的。事实上,她确实要作给安娜看的,同时也是给读者拿来对比安娜看的,这是伟大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明白作者的苦心。

安娜追求爱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说她为爱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爱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应该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欢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因为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 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这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因为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为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人,一个更女人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起。应该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起应该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因为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直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因为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因为少女的单纯无知,喜欢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而与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 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美好,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欢想象自己有个多么美好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终于如愿了。因为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所以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悲剧,可是看到基蒂和列文这样美好的结局,明明就是个爱情喜剧,仲夏夜之梦,看看小说最后的描述,多么温馨,多么富有哲理。小说没有以安娜撞车结尾,而是以一个快乐的家庭结尾,体现了作者人类本性的美好的展望。人类一定不会像安娜一样,自取灭亡,而是会像列文和基蒂一样,在错误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最后完成精神上,道德上的升华,最后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当一面在搞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在闹离婚时,一边在敲锣打鼓,忙着庆贺新人,多么戏剧的场面啊!将这两幅情景交织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教会人们,怎样才能活得快乐温馨。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人(或者男人),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 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5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奴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汉子,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温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爱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6

在经历了一场奇怪的感情历程以后,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准备看几本小说,滋养一下心灵。最近刚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爱入戏的毛病,夜里辗转反侧,揣摩书中的人物,闭上眼睛,头脑中雪亮一片,全无睡意。

对于安娜这个人物,即是可爱又是可怜的。男人纷纷为之倾倒,连沃伦斯基的母亲也忍不住说“我都爱上您了”,足见安娜的可爱。但安娜品尝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个身心仿佛被唤醒了,尊严、教养、理性、地位,甚至母亲的职责都成了让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鲜的面具和外衣,彻头彻尾的真实,人心里的魔也会无所畏忌的冲出来,让人失去内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虽说安娜在不懂得爱情的时候就嫁人生子,虽说卡列宁比不上沃伦斯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醉心仕途,循规蹈矩,死要面子都让安娜不称心,甚至厌恶,也都不是安娜出轨的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气勃勃的人们一样,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价获取成就感的力量。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贵妇,实在缺乏获得成就感的"途径,那么拥有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情,正好满足了这份缺憾。从安娜在火车站上与沃伦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会上妩媚动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说快到尾声处,安娜对爱人疑神疑鬼,心态失衡,见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时的那段描写,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经意地魅惑着男人,然后一转身又把他们完全忘了。后来还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与列文的见面,强调自己很喜欢他。她心里的魔就这样在“追求真实”的召唤下,被引诱出来,扰乱了她的心智,脑子里充斥着妒忌、报复和自我毁灭。这种性格的女人可爱又危险,即使第一段婚姻还算如意,也会因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轨。

爱情能当饭吃吗?安娜就是那种把爱情当饭吃的人,爱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爱人的心里除了她还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爱人“因为爱而牺牲了一切”“为爱差点杀掉自己”这些表象中获得无上的满足和爱的高潮感。但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仅靠爱情而活的。双方需求的不对等最终会导致悲剧的结局。安娜得到了爱情,却没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会出轨了。她的爱情来势汹汹,压倒一切,有疯狂的成分。男人们梦想得到女人疯狂的爱,但得到了也就满意了。疯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说,小说中展示了俄国19世纪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主人们头脑发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写成神秘的纸条,让仆人、车夫们穿梭传递,穷苦人跑断了腿也没人可怜。假如安娜、沃伦斯基都是平头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脚朝天,每天算计着如何付房租,还房贷,柴米油盐……是否还有时间谈这个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吗?轰轰烈烈的超凡脱俗的爱情是奢侈品,只属于有闲有钱的人们啊。我等穷人,还是在大学毕业刚工作的那几年里在同学同事朋友里,找个谈得来看着顺眼的,然后结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为人类做点有益的事,培养个质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历下大好河山,没事微信上晒晒美食。什么初恋、什么安娜,一切都随风去吧~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7

其实,说这本书难读也是不准确的,因为里面的故事还是很简单的,难读下去的原因在于名字。故事中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对于俄语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完全分不清楚这些名字有什么规律,每个名字是谁,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好在,读进去之后就多少明白了,虽然许多人物依然不明白是做什么的。但是几个主角总算是明白了。

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儿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同时写了两条主线,卡列宁及他的妻子安娜和沃伦斯基,吉娣和列文这两条线,同时两条线也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纠缠的,人物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早就听说了它。我原来以为,这个以人物名字作为书名的书,讲的是一个类似于一个被传统思想束缚的女人对爱情的不断的追求,最后却失败了的故事,要讴歌一下这个女人对爱情的不不懈追求,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下仍然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礼教束缚的女性的赞美什么的。

我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带着这种思路去看这本书。看的时候,虽然感觉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儿偏差,但是因为故事很长,所以我觉得在后面会慢慢和我的`想法一致起来。

直到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三的时候我的想法变了。我突然讨厌起安娜这个人来。为什么讨厌呢?感到这个女人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第一位的都是替自己想。

(我们暂且不把中国的德、礼放在这个故事里)她说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后来看着这种感觉已经不是追求爱情了。开始,她和情人有了关系之后,想和丈夫离婚,丈夫的要求是儿子留下。她要在儿子和情人之间选择一个,于是她选择了情人,当他选择了情人之后,又开始想得到儿子。不可否认她可能对双方都难以割舍,但是总觉得这样做她两边都对不起。她的目的是情人和儿子都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她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都失去了。

她没有替丈夫想,没有替儿子想,乃至没有替她那个情人想,她心里想的全都是自己。她和情人在一起之后,却又不和丈夫离婚(后来她也同意了,但是丈夫不同意了),为的是不想失去儿子。

这样一来,按照法律,她和丈夫还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按照法律,只要不离婚,她和情人生的孩子也不属于情人而是属于她和丈夫。这样,她的情人就为难了,他的情人正年轻,而且很富有,他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家产和自己的事业能有人继承。可是如果和安娜在一起,他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抛弃安娜,而是尽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境。

安娜生她和情人的孩子的时候得了病,如果再怀孕会危及生命,所以她不再怀孕了。这一点和我看过的电视剧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如果她真是喜欢这个情人的话,玛丽苏的剧情是她会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给他生一个孩子。我对她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期望。

不过我觉得她一定会和情人起码商量一下再次怀孕的事情,相对于失去生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的情人应该会理解她。可是她没有,连商量的念头都没有,她在想的是怎样把她的情人拴牢在她的身边。她的情人,也就一直不知道她不能再次怀孕了。

我不意外这个人决定不再怀孕,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情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个人没有和情人商量,而且说的话让我极其厌恶,她说的话已经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心机,那话我没记下来,也不想再去查,总之就是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一直在想,她和情人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吗?她和丈夫的关系很冷淡,所以希望不再这样下去。她和情人相见的第一面到就是还是很有好感的(暂且不以我们的礼法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到了后来就全部这些感觉渐渐都看不到了。

客观地说,她的情人对她算挺好的了,即使在最后的时候她的各种作,各种毫无缘由的异常行为,他都一直在容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直在对她宽容。所以我感觉出的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追求已经有点儿病态了,追求对爱情的绝对纯粹,绝对不和人间烟火沾上半点儿关系,绝对到她喜欢的人只能在她身边,不能再和别人有任何交集。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爱情,这甚至算不上两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整个故事中,没有一点儿表现出,她为丈夫做了什么,也没有一点为情人做了什么,全都是别人为她做了什么。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人,那更多的是为对方付出什么,而不是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即使不如此,也不应该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获取而从不想自己做点儿什么。就算是两个普通的朋友也不能这样。这个故事跟我想的差距有点儿大。我不能想象出怎么还会有人这样想问题。

我没想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出来。在后面的作者生活背景中提到,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跟作者生活得很近的一个人,也许可能是把几个人的故事放到了一个人身上又经过多次修改才改成这样的吧。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他表哥徐志摩写成那样,估计这位俄国的大作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我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女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跟我讲讲从女性视角怎么看待这个人。我想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人会出现。我读这本书用了239天,等待这个人出现的时间应该会更长吧。

十年之后我还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理解和现在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尝试着看一看这本书,虽然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不止这一个故事,而且作者的文笔真是没的说,描写的很细腻,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细。不论是谁,不论是多大的年龄,什么样的.工作,一定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共鸣的地方。

你,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吗?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8

今天就是七夕节了,在这一个月内也恰好看完了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伟大的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现在我就来写写我的感想。

当我刚看这本书标题的时候,我本以为它说的是安娜的故事,当我读完之后,才发现这部小说有两个主线,一个是不做作的农场主列文,另外一个则是端庄典雅的安娜,虽然不知道这样形容她合不合适,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美丽果敢的女性,今天我主要说的是安娜的部分。

安娜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比较年轻的时候便嫁给了卡列宁,很遗憾的是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出于爱,更多的,卡列宁娶她是为了政治,为了自己的仕途。尽管如此,夫妻二人也相敬如宾了十几年,直到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才开始了她真正的爱情。

也许爱情都是在机缘巧合中诞生的,本来为了兄长婚姻而前来的安娜在火车站遇上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几乎对她是一见钟情,而她,也在他眼神中的温情中莫名地有了一股jiqing。车站里有人被火车碾压致死,而伏伦斯基为他支付丧葬费的行为则给安娜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接下来的几天,安娜顺利地解决了兄长奥布朗斯基和嫂子陶丽的婚姻危机,在舞会上又和伏伦斯基cha出了火花,这一次伏伦斯基再也忍不住,他被彻底迷住了。

安娜意识到不妥,想要逃避的时候,她慌忙坐火车逃回了彼得堡,只是伏伦斯基也跟着她去了彼得堡,这让安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在彼得堡,安娜逐渐臣服了伏伦斯基的爱情,甚至为了他在赛马场事件后直接跟要面子的丈夫坦白了一切。从那一刻起,她在爱情中着了迷,开始了她对抗社会的第一步。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她对自己的丈夫有多恨。她恨她所处阶级的虚伪,狠丈夫处处谦让的看似高尚的人格和他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更恨两人之间的感情的虚假。在对她丈夫坦白后,她痛苦不堪,期待改变,可是丈夫却极力掩饰他们的分裂,给她宽恕,于是便有了接下来她的这段心理活动:

“他多正确呀!他可是个正人君子。”她说,“当然了,他总是正确的,因为他是个___嘛,他是多么的宽宏大量啊!他可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然而时光的逝去,使我明白了,我无法再自欺欺人下去了,既然上帝造出了我,我就需要爱情、渴望生活,我并不是行尸走肉,我没有罪。可是现在呢?假如他杀了我,要是他杀了我,我是可以忍受一切、宽恕一切的,可问题不是这样。”

她痛恨丈夫为了他自己的仕途,为了他所谓心中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懦弱和什么都不做的宽宏大量,痛恨这个对他没有爱情的男人失去。卡列宁的“高尚”没有给她妻子的婚外情画上句号,甚至加速了他们的分裂。但她不敢离开他的丈夫,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离开,她会变成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她会被人羞辱,她会失去自己的儿子,而她不能失去自己的儿子,她更害怕当她抛弃一切时伏伦斯基不再爱她,那时候她将无法生存。生产女儿时的频临死亡曾让她以为死是解脱一切的唯一办法,而当逃离死神后却让安娜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伏伦斯基,她终于奔向了她的爱情。

尽管她过得滋润了,有了爱情的眷顾,她却不再受这个世界的欢迎,纵然有人对她理解,她却无法再在高级社交界中立足。而令我感到痛心还有几件事,支持安娜的那些人不少是真正意义上堕落的人,像曾经支持她的培特西公爵夫人是他人的情妇,却在得知安娜没能离婚还拒绝了和她的来往。还有,伏伦斯基的母亲本来是喜爱安娜的,甚至在得知儿子有一个高级官员的老婆的情妇而骄傲,但当她明白安娜和自己儿子的事影响到了伏伦斯基的前途时她彻底对安娜厌恶了。

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所有的一切,但她却没有获得她想象中的快乐。她不被社交界接受,她没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那是自己最深爱的,同时她每天为担心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忧愁,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尽管她仍然迷人。

在伏伦斯基获得了丰厚的家产时,我本以为他们会不再困扰,但后来事情却越来越糟。卡列宁尽管对自己曾经的妻子不打不骂,也不对她的新生活干扰,但他却迟迟拒绝和妻子离婚,不解除对妻子的最后枷锁,在明知道妻子失去儿子无法生活的情况下也拒绝把自己的儿子给妻子,尽管他甚至不怎么爱他自己的孩子。在奥布朗斯基,也就是安娜的兄长再次来劝说卡列宁和她离婚时,卡列宁甚至把这事的决定权交给了一个睡觉后会胡言乱语的法国人,只因他相信这是神的旨意,讽刺的是,他以前是从不信神的,最终他明确告知他不会同意离婚,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托尔斯泰浓浓的嘲讽意味。

不能离婚,得不到自己深爱的儿子谢廖沙,这一切让安娜痛苦,但这不是压死她的最后稻草。让安娜最终走向灭亡的是她所追求的爱情。她每天都为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担忧,她受不了伏伦斯基离开她,她受不了他对她的敷衍,受不了他表现出来的对她的一丝丝冷漠,她发现自己的爱情jiqing在变淡,这让她每天都在痛苦。她总是对伏伦斯基猜忌,总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不管伏伦斯基说了多少遍“我爱你”她仍然随便猜忌。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托尔斯泰对人的.思想状况的描写实在是太让人赞叹了,他对安娜在后期陷入癫狂的爱情中的想法描绘太shenru了。有多少次我都为安娜的想法生气无比,人们曾说:爱情中人的智商是最低的,由此可见,但我也能理解这些想法。当两个人如此亲近时,总会莫名地互相伤害,安娜曾有过的那些对爱情的疯狂想法,不正是一个在爱情中陶醉的人嘛?更遑论我也曾有过这些想法,他们是如此真实,让我不得不怀疑托尔斯泰难道还曾研究过我。

安娜在又一次争吵过后对伏伦斯基说“你会后悔的。”她其实已经后悔了,她想跟他说对不起,但她又总想让自己占优势,她希望死亡结束一切,于是她又去了火车站,卧轨等待死亡,最终离开了人世。她确实赢了,在爱情中赢了,伏伦斯基确实后悔了,后悔到他对生命也不再有任何追求了,只求去塞尔维亚战死沙场。两人从一开始在车站相识,最后在车站结束彼此的感情征途,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列文则走上了一条和安娜截然不同的路,他娶上了他心爱的吉娣,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他在小说结尾的思考也许正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不过,不管现在碰到什么事情,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每一分钟都不仅不会像从前那样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明确的善的意义!

是的,明确的善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安娜,作为时代里的抗争者,她终究没能逃脱时代的绑架,她的悲剧不可避免。曾经,爱情给了她幸福,但最后也是爱情毁灭了她。多少痛苦,也许一个情字就概括了!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9

当初因为看到大部分评论,说此书是说明了女人在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先锋形象,我对这书的印象立马跌至低点,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大文豪印象也跌至低点,虽然我看过他的《战争与和平》,但我不相信他用那种恶俗的主题能写出什么好文章,这不是我眼中的托尔斯泰,所以一直没看。但最近实在没好书看,就试试看看吧!结果……惊为天人!

不敢说这书比战争与和平有多好,但是,他的主题和艺术比前者要更加深入人心,因为牵涉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灵魂深处。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哪?在于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作者太崇高了,思想太纯洁了,太慈悲了,有菩萨心肠,具刀斧之笔。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从这里,我没看出作者有半点想反映的意思,所以我对某些评论家,感到相当愤怒!让我误会了这部好书十几年。而且,里面最快乐的基蒂,她是多么幸福,多么纯洁,她最终找到了幸福的`生活,嫁给了单纯可爱而又善良的列文。列文最后信了教,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从头到尾都在说作者自己的话,想看懂这部书,就从他身上看。这里的信教并不是单单的跟村姑念佛一样信了,而是真正理解了,他只是一种完美精神的代表,并不是指真有。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一个浪子的介入,美名其曰:“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列夫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这里,矛盾出现了,是要所谓的婚外爱情,还是要家庭乃至生命。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会说漂亮话,而自己家丈夫又是个热衷事业的人。是在生活枯燥的情况下所寻找到的一点刺激,就像我们现在年轻人喜欢吸毒一样。这种爱情可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谓有恶因必结恶果,所以安娜最后撞车自杀,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怨不任何人,更怨不了什么社会制度。作者不是主观的,他是让笔下的人活起来,让他们按生活的轨迹自动运行,也就是说,真正的作者是严格遵循生命轨迹的,而安娜的生命轨迹,最后也只有灭亡!这是天意。天不能容忍她!作者以他的天之笔也不能容忍她,如果非要说她是被旧制度害的,那么旧制度为啥不去害基蒂?她也是主人公啊!她为什么过的那么幸福,偏偏有意做给安娜看似的。事实上,她确实要作给安娜看的,同时也是给读者拿来对比安娜看的,这是伟大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明白作者的苦心。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0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列车高速开来,她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地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她想站起身来,把脖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地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后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无法挣扎……

安娜就这样死了,我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她。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要脱离原来的生活时,她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对宗教、对文化的爱好,只不过是升官的敲门砖而已。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当渥伦斯基相爱了。

然而渥伦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个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这个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了贵族阶级的自私与冷酷无情,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河岸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1

昨晚把《安娜·卡列宁娜》看完了,是简版的,了解了大概内容。现在看书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书中有段话我始终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连左脸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夺走了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我曾经看到过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学的文章里。但我一直不明白,这就是佛学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吗?这就是“慈悲为怀”的阐述吗?为什么?

说不清看了这本书什么感觉。

安娜在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一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当时的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但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她与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开,从而被上流社会抛弃,同时也被卡列宁报复。她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卧轨自杀。”

书中也有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结了婚,你爱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个女人迷篆…”

“对不起,我不理解这样的假设,怎么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么能在用过餐后马上又到面包店里去偷面包一样。”

“为什么不哪?面包有时那么的香,很难抵挡它的诱惑的1奥布隆斯基边说边笑。

列文也笑着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偷面包。”

奥布隆斯基大笑起来:“我遇上道学先生了。如果有两个女人,一个非常爱你,但你却不能给她爱;另一个为你牺牲了一切,而且对你无所求。你会怎么办呢?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假使你愿意听我的意见,我就说,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你始终如一,这是你的优点,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决不可能这样的,人生一直在变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叹了口气,没有回答。……

我在书外同样叹了口气。

人,太复杂,太麻烦了!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横是横,竖是竖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还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学时的一件事,有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抄作业,同学都意外,问:你怎么会抄作业?同学反问:“放着作好的饭菜不吃,为什么还要再去做?”

这是哪种逻辑啊?

安娜的结局比较悲惨,她得到幸福了?我以为没有,有也是短暂的或强装的,否则她怎会卧轨?

不同的社会成就不同的故事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2

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在于它近千页的篇幅,还在于它所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思想冲突与真挚的情感。

安娜与伏伦斯基和列文与吉蒂两条爱情线索相互交错描述,一悲一喜,一暗一明,相互缠绕又豁然分道扬镳,悲喜相衬,令人怅然。同时夹杂大量对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叙述、政治评论,对现有社会制度缺陷和随资本主义发展沙皇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以及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批判与不满,也抱有对时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怀有质疑而自己却无法提供更好的方案而产生的`沮丧。前者是本书的特性,后者是托尔斯泰作品的共性,时代使然嘛。

爱情与法律关系,世俗观念与宗教信仰,个人对幸福追求和社会伦理道德等等这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互相猜忌与不信任则是安娜个人悲剧的催化剂,而她的卧轨自杀则是时代悲剧的体现。仔细分析好像谁都是对的,拼凑在一起便全都是错的,必须有无辜的人做出无辜的牺牲,否则就是集体的毁灭。

个性是人物的灵魂,矛盾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将个性鲜明的人物揉合进一个又一个矛盾里,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老托尔斯泰长于此道,加之他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与对世事的真知灼见使他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蕴。

托尔斯泰的作品所考虑的问题主要又一个即要不要给农民土地。农奴制刚刚废除,生产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庞大又落后的沙皇俄国在突飞猛进的英法面前相形见绌。占全国九成以上的农民大多耕种着地主的土地,没有生产积极性,作为大地主的托尔斯泰在个人利益与农民利益之间徘徊。怎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使生产资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托尔斯泰所关心的问题。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农业却长期停滞不前,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远远超出安全系数而俄国还要进行对外战争。在作家看来只有让土地所有权给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农业才会欣欣向荣,国家才会安定并正常发展,但这势必损害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列夫?托尔斯泰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安娜?卡列宁娜的对爱情的追求,我无法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一是因为在现代中国这是一件极其容易解决的事情(到民政局走一遭用不了一个小时),而在遥远时代的遥远俄国的复杂关系令我难以理解;二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对于“爱情”并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装点呆、卖点傻,何必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3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中国,一个人就算没听说过列夫·托尔斯泰、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这部小说,十有八 九也听说过《安娜卡列宁娜》开篇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是这,应该就可以看出托翁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实,早在初中时,我就看过《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后来又不止一次地尝试看这部小说,依然只看了开头。我已记不得一次次阻碍我看下去的是那么多长长的容易搞混淆的名字还是似乎永远看不到结尾的篇幅。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书看完。然而我发现,哪怕文中像“奥布隆斯基”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这般的频繁切换已经极少会对我造成困扰,完成《安娜卡列宁娜》的阅读对我来说仍然不容易——我前后花了三个月才看完。不是小说晦涩难懂,实在因为我对内容无法感兴趣,而它还那么长。

安娜的确勇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因此不能幸福,这勇敢就是匹夫之勇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从始至终都不曾同情过安娜,也从未羡慕过她和弗龙斯基的那段爱情,甚至我觉得安娜的丈夫才是可悲值得怜悯的。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弗龙斯基是贪恋安娜的美貌和由此散发的独特魅力,安娜则是被弗龙斯基的追求给她平静如死水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新鲜感冲昏头。俊男美女之间的一见钟情实属正常,然而奢望仅仅靠着漂亮的容颜来维系一段持久的爱情也是荒谬。弗龙斯基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也有一些优点,对安娜也不算坏,然而纨绔子弟身上的轻浮和浪荡也一点儿不少,他那肤浅的爱情根本承受不了安娜飞蛾扑火般的决心,这就注定了安娜的悲剧结局。这段爱情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欣赏,故事读得艰难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相比较与安娜的这条主线,另一条平行的主线列文的经历对我的吸引力还大一些。虽然列文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但他和基蒂的爱情更接地气,让我心生欢喜。

虽然就个人喜好来说,我无法给《安娜卡列宁娜》更多积极的评价,但就小说的伟大程度来讲,我不敢有半点微词。《安娜卡列宁娜》描写的人物众多,而稍微重要一些的人物都有其独特又鲜明的.个性。不仅如此,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知晓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上流社会里普遍的爱情婚姻状况,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不同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当时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等等。可以说,如果你想大致了解一下19世纪的俄国,又不愿意读一些略显枯燥的历史著作,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安娜卡列宁娜》中找到答案。

这寥寥千来字算是对我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阅读《安娜卡列宁娜》一个草率的交代。因为这阅读的艰难,我感觉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勇气去挑战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长篇小说,所以,对大文豪托翁的在天之灵我想我更没法儿好好交代了。

安娜卡列宁娜》的读后感1000字 14

我喜欢有情趣一点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为我自己缺少那种东西。最怕和一本正经的男人呆在一起,因为会很不自在,最可怕的是那个男人可能还是假正经。做作的女人很丑,做作的男人却让人觉得很恶心。看过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的人可能知道,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说到卡列宁,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那头狗,它也叫卡列宁。不过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卡列宁比安娜的丈夫有趣多了,至少在主人面前它只是一头狗。不像卡列宁,在安娜面前,时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而不是一个丈夫,不是一个情人。

卡列宁可以说一个很合格的丈夫,但也是世上最失败的丈夫,最没有男人气质的情人。因为他看着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在他的家里和自己的妻子当众调情竟然都不发怒,要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稍微有点血气的,肯定是要向弗龙斯基下战书的。放到现实里,脾气差一点的男人,说不准就将那情人直接打死了。而他却转过身出去了,把自己的家留给安娜和她的情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吗?他在想:挑战是不和理的,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会让自己很难堪。安娜知道自己是爱她的,他这是给她一个机会,希望她会悔改。最后安娜到死都没有悔改,她抛弃了卡列宁,狠心离开了最爱的儿子——阿廖沙。只因为卡列宁没法给她爱情,她没看到卡列宁的爱情,她追求的爱情他给不了。她和弗龙斯基到国外去了,她追求她的爱情去了。最后为了爱情,她自杀了,她钻进了那辆疾驰而来的火车,结束了她痛苦的一生。因为这个世界给不了她爱情。

女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她们可以为了一段感情不顾一切,因为她担心以后再也遇不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所以他她们愿意孤注一掷,拿一生去赌一段爱情,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通常女人都不太喜欢大道理,恋爱中的女人更是患了聋耳病。深陷感情中的女人根本不思考,更多是受感情的驱使,感情是她生活下去的全部动力。看过席绢写的一句话: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很多的爱,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没有钱有健康也是好的。说来说去,对一个女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难道卡列宁的条件还不好吗,可是安娜还是走了,因为她要的是爱情,而不是一个时时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足够高尚的圣人。说到底他最爱的还是他自己,还是他自己的名誉,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卡列宁,安娜心里就会生出源源不断的厌恶。

一个男人爱不爱自己,女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外界怎么说这个男人,不管他在别人眼里多优秀,多不可得。你给不了我爱情,就不是一个好情人,好丈夫。女人要的是一个爱自己的情人,而不是一个时时等着自己去反省去后悔的圣人,这样的宽恕留不住一个女人,她更愿意看到一个男人为自己头破血流。因为从这些行动中,她看到了这个人是在乎自己的。一个圣人不配得到女人的爱情,因为他时时注意的是自己是否足够高尚,而不是身边的这个人在想什么,她为何痛苦为何哭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卡列  卡列词条  宁娜  宁娜词条  安娜  安娜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1000  1000词条  
感想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推荐度:《西游记》读后感推荐度:《西游记》读后感推荐度:《西游记》读后感推荐度:《西游记》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西游记》读后感(通用59篇)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