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随笔

  “为了让孩子看到你的爱,我们须温和而坚定的站在学生的面前。从互相尊重开始,能够理解并做到尊重他人的表达方式,不用自己的感受随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动机。”这句话摘自《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完此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作为一位教师根本。

  “爱”是一个很神奇的字,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三种爱,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我看来师生情可以升华为友情,乃至亲情。怎样升华,我想沈丽新老师的这本书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爱”是教育的永恒,亦是老师的基本,读完本书,从中读出了沈丽新老师充满“爱”的教育教学理念,当然这种爱是在对学生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

  如文章开始我所写的那样,爱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开始,通常来说,教师喜欢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为自己争取到了荣誉,或者争取到了奖金。而实际上,在将来,在以后,影响我们生活的却是那些学习差,喜欢捣蛋的那些所谓的差生,因为有句话叫做好学生千篇一律,”差学生”各有千秋。真正的尊重学生是不分成绩好坏,不分纪律是否遵守,应该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一视同仁。当然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老师拥有一种敬畏,有句话叫做“师道尊严”。对于犯错的学生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做错事,那么你就必须独自承受一定的后果,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拥有一种看不清的规则,你必须去遵守它,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遵守这些规则。

尊重学生我们应该致力于打造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当然桥梁的建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就成为了危桥。在我的学生时代,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老师是我高三的老师,他对我的称谓,我想我会牢记终生,”只名不姓“,会显得多了一些友情并且掺杂这些许亲情在其中。“王三”和“三儿”你们觉得哪个更好些?

  尊重学生,我想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毕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一步一步走来的,有时我们为了让孩子成绩提升,为了让孩子多学习,各种作业,各种要求铺天盖地的像学生砸去,这些过量的作业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试想,当初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最后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你真的是心平气和认认真真的去做吗?或许有,但是那是百分0.1的学生,剩下的百分99.9呢?为了百分0.1舍弃99.9?然后再想想现在,一个心中抵触过量作业的学生在做这些作业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老师不就是喜欢看结果吗?

尊重学生的另一做法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讲究的是师生交往、同学互动,做为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建立良好的,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生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教师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这些专业素养就包含善于学习、自我反省,善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识别学生不同的学习、游戏、交往能力,并善于把观察的结果转化可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做一个“另类老师”也是老师的素养之一。做为老师,既要遵守上级的各项规定,但也要因事因时而宜。让孩子保持童年天性才能让孩子产生教育的幸福。在校园里、校园外,会有各种规范和安全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施展。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制约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是老师的一种专业素养。在严厉的安全制度下,让学生们体验到一些体验不到的经历可能会是孩子一生中难得的回忆。比如和学生探讨科学,探讨游戏等等都是可以的,当然时间地点尺度需要老师去自己斟酌。

  每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这种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我们就该坚持下去。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这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功能,只不过在现行功利教育下老师把这个功能给忘记了。沈老师能有这种想法,正体现了一位老师学生的爱心与责任。

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离座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传承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需要去做的。

  教育,需要有教育的理念。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收获的并不只是某些学科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能力、品行的习得与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执行学校的各种规定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传递给学生。这些,需要“爱”才能去完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随笔  读后  读后词条  随笔  随笔词条  看见  看见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教师

 “六环节”语文课堂教学

 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偏重知识的传授,许多教师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分析、详细讲解上,学生的智慧火花难以迸发,这是语文教学始终...(展开)

教师

 教师的教育自信从哪儿来?

@宝岛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把问题抛给十四岁的儿子。他听后反问:是教育者的终极目标?还是受教育者的终极目标?我吃惊地望着他。施教与受教,终极目标是:思想。我思故我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