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评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诗歌鉴赏 ——陈与...

                                                              陆俨少《江水苍茫》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为苏轼题好友惠崇和尚画《春江晓景》诗,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之美。宋·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感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更是道出了王维诗画相融于无形,画中蕴含诗意,诗中绘出画境的艺术特点。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中的诗歌鉴赏便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题许道宁画》的题画诗,其诗云: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是画者许道宁极目远眺,看江水涌动,天地苍茫,郡山飘忽,俨然难辨之境。诗人观画之时,许道宁眼中那万里之意已见于画中,可谓意境全出。许道宁长于画林木、平远、野水三种景色,晚年笔法简快,所画峰峦树木,峭拔劲硬。宋代邓国公张士逊作诗赠许氏:“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许道宁被认为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第一人。中国山水画本身就崇尚写意,不事具象,观画又何必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画中的辽阔万里之意呢?诗歌中的“今在一窗间”我觉得可能是画作之大小或是观画之距离。许道宁的原画早已失传,现代画家陆俨少依据陈与义之诗意曾作《江水苍茫》图,尺寸便为136×68cm,盖为一窗之大小。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无论画家作画时是何种心态,诗人观画,画中日暮黄叶落,孤云不复返,早已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么,“此中有佳句”的“佳句”应该就是诗人观画时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看画的感受未必就合乎画境,所以,“吟断不相关”是诗人“江郎才尽”吟不出合乎画境的佳句,还是诗人才思泉涌,“得意而忘言”了呢?恐怕只有诗人自己才知道。诗歌最后两句和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蕴是相似的,皆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他出生时,许道宁早已故去,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那么这首《题许道宁画》作于何时,多方查阅,却不得而知,一首题画诗,诗人的情感本不该过多挖掘,但是若是“泪眼问花”、“亡国观画”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诗人观画作诗,今人读诗而揣摩诗人胸中之意,本就难以捉摸,虽各有体悟,亦无可厚非,高考客观题表述和主观题所给答案,都巧妙地的回避了这一问题,大概就这个原因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考语  考语词条  年高  年高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  全国  全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