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万万没想到!中国这座比巴黎圣母院还牛的建...

每一个中国古建筑背后

都是一个沉默千年的英雄

己亥年

四月初十

编辑: 云上文化

有这样一座古建筑,梁思成第一眼见到它时,说: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10万块木构件,没有一颗钉子;20层楼高,屹立千年不倒;这世上,除了它,再没有第二个了。

——云上君

应县木塔

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古建筑。

但在距今86年前,

梁思成第一眼见到它时,

给远在千里的林徽因写信,

发出如此感叹:

“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梁思成手绘图

这座木塔,有多让人震撼?又有怎样屹立千年不倒的秘密?

它最神奇的地方是

全部以榫卯结构相接,

全塔没有用一颗钉子,

一群无名工匠用10万块木构件,

像搭积木一样,

全凭技术和经验筑起这座塔,

整座木塔耗尽3000立方米,

2600多吨红松木料,

相当于20层楼高,

是世界上最高的纯木结构建筑。

卯榫结合,刚柔相济,

这种精妙的结构,

有着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

确保了67米多高的巨大塔身

屹立千年不倒,

在雷电、地震、战乱中,

与时间做着一次次伟大的对抗。

梁思成&林徽因

木塔下藏着的一封“情书”

而应县木塔流传于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木塔竟然还藏着梁思成的一封情书!

梁思成和林徽因,

一个旷世才子,一个绝代佳人,

二人携伴而行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很多古建通过他们的考察,

得到了全国的认识而得到保护。

1932年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图源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然而由于身体、家庭等各方面原因,

1933年梁思成前往山西应县,

考察中国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时,

林徽因遗憾未能同行。

尽管相隔两地,

二人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互诉衷肠,

分享着应县木塔之旅所带来的喜悦与幸福:

1933年10月7日,

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5期,

一篇题为《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外通讯一~四)》的文章,

生动记录了二人彼时彼刻,

一在北平家中、一在山西应县木塔下的特殊心境。

梁思成手绘图

林徽因很有意思,

她在《文艺副刊》用略带埋怨的口吻,

描述了梁思成对应县木塔朝思暮想的情景。

为了看一眼木塔的照片,

梁思成想了一个奇招,

写了一封信《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

竟然弄到了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所以林徽因只能哭笑不得地写到

“我只得笑着说阿弥陀佛,

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

梁思成一行四人真正到达应县,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风景震撼到了:

“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

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

这座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

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

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

可以看见一盏灯,

那是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

千年一晃而过,

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唯有它静穆如初。

震撼之下,梁思成忙着里里外外测绘

在工作之余仍给未能亲临现场的林徽因,

寄来了一封封家信,

对于这对深爱中国古建筑的学者夫妻而言,

毋宁是一封封来自木塔下的情书。

梁思成首先为林徽因描绘了  

身临其境瞻仰木塔的感受,

接下来的日子,

又陆续来信报告工作的进程。

测绘工作中发生的险情,

梁思成也以诙谐的口吻加以描述:

有趣的是,

更为惊心动魄的画面,

梁思成并没有向妻子报告,

可能是怕引起太大的担心。

梁思成的徒弟莫宗江,

在几十年后回顾往事依旧记忆犹新:

梁思成拍摄塔刹,左下角为莫宗江

林徽因若是在信中读到这一幕,

估计真要“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把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经历藏在心里,

梁思成选择用一段云淡风轻的情节,

结束了木塔情书系列:

林徽因显然也对梁思成这段

犹如电影蒙太奇一般的结尾深感满意,

这一生一次的特殊合作,

借用梁思成的话应该也是一次

“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

人生稀有的幸福时刻”。

如今很多人慕名而去

想去一览千年木塔的举世无双

看那百层塔高耸鸟雀盘旋

琉璃檐边万千风铃流转

但遗憾的是

木塔一层以上不再对外开放,

游人只能进入一层参观,

或在檐下仰望。

因为民国时进行的“大维护”

木塔伤筋动骨,

这座木塔已经开始严重倾斜了

巍巍佛塔,

如今它存在的每一天就是奇迹,

我们期盼它依然坚不可摧,

依然能创造奇迹,

完好地迎接下一个千年。

每一个中国古建筑背后

都是一个沉默千年的英雄

不要只留叹息,

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词条  万万  万万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没想到  没想到词条  
旅游

 野外出游活动应知应会

到野外活动,谁都希望轻装,可轻装的结果,则很可能是"物到用时方恨少"。在野外真缺了什么必需的东西,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一只背负舒适而耐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