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创新有理,模仿没错

  最近看到一篇王石出席一场主题是“转型与创新”的商务论坛,感叹中国以往缺乏创新,企业管理的策略总是“跟随路线”。现在中国已经大到没有对象可模仿,非创新不可了。哇噻,好大的口气!王石提到香港做得很成功的新鸿基地产公司派人来万科取经,学习如何管理该公司在内地的地产业务。港商向内地同业老大请教,本来就是江湖规矩,不足为奇。他又提到美国的帕尔迪曾经是万科模仿对象,可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万科产业总值已经超过这家公司。帕尔迪不过是洛杉矶的一家经营中介和管理的企业,主要业务分布在加州,在全美国排不上名,万科与之相比,岂不是把自己降格到地方企业?

  万科95%的业务在国内,外国对其说来是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供给的来源,买来为己所用,关心的只是成本而已。至于外国成功的管理因素,却视而不见。近年来,中国地产大亨的确连连登上福布斯的富人榜,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转型期造就的地产富豪,与其他国际同行发迹轨道不同,况且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后的升值使他们的产业在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增值了25%。以美元为单位的排行榜,即使国内地产价格一成不变,换算成美元,就增值了两三成。王石之辈踌躇满志,目空一切时,最好还是看看成功的因素中,有多少来自抓住转型带来第一桶金的机遇,以及人民币升值之赐,然后谦虚一点。

  模仿与创新,这个二元悖论的老话题似乎没有可以辩论的,创新多么光荣,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一定争取创新。一提到山寨,就抬不起头来,这个寒碜的帽子一定要摘掉。这是我们听得耳朵长茧的老调。以前笔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立下目标,在2020年前,一定要产生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得主。这种激励的方式,固然有道理,然而当创新被拔高到一个拜物的崇拜时,它与现实的疏离,往往会产生一种摇摆在失败主义或者是夜郎自大两个极端之中的心态。对企业家说来,这都是不必要的心理束缚。

  首先要了解的是,模仿是创新必须经过的途径,创新的定义很模糊,经常和发明并为一谈。苹果的乔布斯没有发明任何一项硬件,然而他能把现有的技术巧妙运用包装成受人追捧的消费品,这是创新。美国有一本书:《山寨经济—模仿怎样激发创新》,作者之一的法学家KalRaustiala,曾在2012年在复旦大学做讲座,探讨不同领域的山寨现象。譬如模仿时装设计样式不犯法,受保护的只是服装的商标/品牌,所以在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个晚上,模仿时装制作的公司,目不转睛地看着红地毯上亮相的明星的穿着,立刻复制,贴上自己的商标,比正牌货便宜许多,很受一群消费者欢迎,短时间内充斥市场,促使正牌的设计师必须加快推出新设计,要是没有这些模仿者,产品周期不会那么快,行业也不会那么有活力。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以深圳为中心,红红火火的安卓系统的手机制造业。

  这位法学专家指出所有知识产权法认识到创新艰难,奖励的方式是赋予垄断的经济收益。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许多民间天才不时被发掘,如农民制造直升机之类,一时受到嘉奖,然而很少推出到市场上,多半没有下文,相当可惜。创新对许多民营企业家来说,是追求的目标,但是模仿也是增加效率、缩短创新过程的法宝。

  与王石相比,另一位以“荤段子”出名的地产名人冯仑扬帆出海,到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来打拼,在该地新世贸大楼设置一个“中国中心”,引起笔者的好奇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地产商大肆收购美国地产,最著名的莫过曼哈顿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其他还有加州和夏威夷寸土寸金的地产,这些投资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几乎都因赔损不堪而贱卖脱手。二十年后中国人来了,是否重蹈覆辙?冯仑把自己比作刚从乡下到城里的生活体验,一看什么都贵,忠告要想到纽约投资的国人,预算要加一倍;他对纽约的地产行业的评语是“复杂而矫情”。当地法律没有通融的余地,工会力量强大,人工费用高得令人咂舌。他很谦虚地说作为“村里人”连好东西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做高档餐厅,望而却步。这个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率真的反应,出自12年来飞了60多次纽约的冯仑之口,可谓语重心长。笔者看了之后,略为放心,国际化的学费是要交的,但是聪明人少花点冤枉钱。

  冯仑提到地产买下来、环保装修后,如何经营,是个棘手的问题,他不讳言地说在纽约世贸的中国中心,有“面子”的因素,心中不踏实的是“里子”能做到最高的境界,能赚多少钱,都是未知数,善哉斯言!

  中国制造业的走出去是一个趋势,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升级遇到诸多瓶颈,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下滑,有增无减。当年外贸的辉煌,有很大的程度是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世贸组织统计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30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速度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倍,过去三年,贸易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的升值把地产大亨推到世界榜首,而苦了外贸企业,自从汇改以来,居然保持了可观的增长和维持了市场份额,令人佩服。在这个大环境中,继续奋战,比拼的是产品设计及运作方式。现在产品周期短,执着创新,风险极大,以有创意的模仿领引创新,才是突围之道。【作者:周乃 来源:《世界经理人》杂志】

  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MBA智库资讯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mbalibnews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新有理,模仿没错  有理  有理词条  模仿  模仿词条  没错  没错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战略规划

 销售产品的八个典型策略

咄咄逼人不是一个有效的销售技能。从我的感觉来看,如果遇到一个人有强迫我买它的东西的感觉,即便我确实需要他的产品,我也会选择放弃。当然,还有一些是你不会从不信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