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书方法介绍

读书方法介绍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要你说出整本书的大意。对这个规则的运用再作一些说明,或许能帮助你确实用上这个技巧。

让我们从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来说吧!你在学校大概听过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就算没有,你一定也听过奥德赛—或尤利西斯,罗马人这么叫他—的故事。这个男人在特洛伊围城之战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回到家乡,却发现忠心的妻子佩尼洛普被一些追求者包围着。就像荷马所说的,这是一个精致而复杂的故事,充满了兴奋刺激的海上、陆上冒险,有各种不同的插曲与复杂的情节。但整个故事仍然是一个整体,一个主要的情节牵扯着所有的事情连结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坚称这是非常好的故事、小说或戏剧的典范。为了支持他的观点,他说他可以用几句话将《奥德赛》的精华摘要出来:

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这个,”亚里士多德说,“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你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个故事之后,透过整体调性统一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部分放人正确的位置了。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很好的练习,可以用来重新看你以前看过的小说。找一些好书来看,像是菲尔丁(Fielding)的《汤姆琼斯》 (Tome Jone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或乔伊斯(Joyce)的现代版《尤利西斯》(Ulysses)等。以《汤姆琼斯》的情节为例,可以简化为一个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真的是每一个罗曼史的情节。认清这一点,也就是要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节不过那几个的道理。同样的基本情节,一位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或坏故事,端看他如何装点这副骨架。

你用不着光靠自己来发掘故事的情节。作者通常会帮助你。有时候,光读书名就好了。在18世纪,作者习惯列出详细的书名,告诉读者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杰瑞米·科利尔(Jeremy Collier),一位英国的牧师,用了这样一个书名来攻击王权复兴时期的戏剧之猥亵—或许我们该说是色情—《英国戏剧的不道德与猥亵之一瞥—从古典的观点来探讨》(A Short View of the Immorality and Profaneness of the English Stage,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 f Antiquity upon this Argument)。比起今天许多人的习惯性反应,他的抨击倒真的是学养甚佳。从这个书名你可以想像得出来,科利尔一定在书中引述了许多恶名昭彰的不道德的例子,而且从古人的争论当中找出许多例子来支持他的观点。譬如柏拉图说的,舞台使年轻人腐败堕落,或是早期教会里的神父所说的,戏剧是肉体与魔鬼的诱惑。

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就这一点而言,论说性的书籍不同于小说。一位科学或哲学的作者没有理由让你摸不着头脑。事实上,他让你的疑虑减到越少,你就会越乐意继续努力阅读他的思想。就像报纸上的新闻报导一样,论说性的书开宗明义就会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

如果作者提供帮助,不要因为太骄傲而拒绝。但是,也不要完全依赖他在前言中所说的话。一个作者最好的计划,就像人或老鼠经常在作的计划一样,常常会出错。你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只有当你读完整本书时,才能诚实地放下这个责任。

希罗多德(Herodotus)所写有关希腊民族与波斯民族战争的《历史》中,有一段引言介绍,可说是相当精华的摘要:

这本书是希罗多德所作的研究。他出版这本书是希望提醒人们,前人所做的事情,以免希腊人与巴比伦人伟大的事迹失去了应得的光荣,此外还记录下他们在这些夙怨中的领土状态。

对一个读者来说,这是很棒的开头,简要地告诉了你整本书要说的是什么。

但是你最好不要就停在那里。在你读完希罗多德九个部分的历史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这段说明需要再丰富一些,才能把全书的精神呈现出来。你可能想要再提一下那些波斯国王—居鲁士(Cyrus),大流士(Darius)与薛西斯(Xerxes),以德密托克里斯(Themistocles)为代表的那些希腊英雄,以及许多动人心魄的事件,诸如黑勒斯波(Hellespont)海峡之横越,还有像德默皮烈之役(Thermopylae)及撒拉密斯之役(Salamis)那些战役。

其他所有精彩绝伦的细节,都是希罗多德为了烘托他的高潮而给你准备的,在你的结构大纲中,大可删去。注意,在这里,整个历史才是贯穿全体的主要脉络,这跟小说有点相像。既然关心的是整体的问题,在阅读历史时跟小说一样,阅读的规则在探索的都是同样的答案。

还要再补充一些说明。让我们以一本实用的书做例子。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可以简述为:

这本书是在探索人类快乐的本质,分析在何种状态下,人类会获得或失去快乐,并说明在行为与思想上该如何去做,才能变得快乐或避免不幸。虽然其他美好的事物也被认可为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像是财富、健康、友谊与生活在公正的社会中,但原则上还是强调以培养道德与心智上的善行为主。

另一本实用的作品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开始,作者就写了一篇“本书计划”的声明来帮助读者。但这篇文章有好几页长。整体来说可以缩简为以下的篇幅:

本书在探讨国家财富的资源。任何一个封劳力分工为主的经济体制,都要考虑到薪资的给付,资本利润的回收,积欠地主的租金等关系,这些就是物品价格的基本因素。本书讨论到如何更多元化地有效运用资本,并从金钱的起源与使用,谈到累积资本及使用资本。本书借着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状况下的富裕发展,比较了不同的政经系统,讨论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如果一个读者能用这样的方法掌握住《国富论》的重点,并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作同样的观察,他就很容易看出,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这两本书之间有什么关联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另一个好例子,可以帮我们看到科学类理论作品的整体性。这本书可以这么说:

这本书所叙述的是,生物在数不清世代中所产生的变化,以及新种类的动物或植物如何从其中演变出来。本书讨论了动物在畜养状态下的变化,也讨论了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化,进而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类的原理,如何形成并维持一个个族群。此外,本书也主张,物种并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族群,而是在世代交替中,由比较小的转变成比较明显的、固定的特征。有一些地层中的绝种动物,以及胚胎学与解剖学的比较证据,可以支持这些论点。

这段说明看来好像很难一口消化,但是对许多19世纪的读者来说,那本书的本身才更难消化—部分原因,是他们懒得花精神去找出书中真正的意旨。

最后,让我们以洛克的《论人类悟性》当作哲学类理论性作品的例子。你大概还记得我们谈到洛克自己说他的作品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真理与极限,并同时讨论信仰、观点与核准的立场与程度”。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规划说明得这么精彩,我们当然不会和他争辩什么,不过,我们想要再加两点附带的补充说明,以便把这篇论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精神也表达清楚。我们会这么加一段话:本书显示出人类没有与生俱来的观念,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由经验而来的。本书并论及语言是一个传递思想的媒介—适当的使用方法与最常出现的滥用,在本书中都有指证。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要提醒你两件事。首先,一位作者,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尽管如此,当你要求读者择要说出一本书的重点时,大多数人都会一脸茫然。一个原因是今天的人们普遍不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忽视了阅读的这一条规则。当然,这也说明太多读者根本就不注意作者的前言,也不注意书名,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其次,是要小心,不要把我们提供给你的那些书的重点摘要,当作是它们绝对又惟一的说明。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当然,某些诠释因为够精简、准确、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诠释好。不过,也有些南辕北辙的诠释,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烂得不相上下。

我们在这里谈的一些书的整体重点,跟作者的解释大不一样,但并不觉得需要道歉。你的摘要也可以跟我们的大不一样。毕竟,虽然是同一本书,但对每个阅读者来说都是不同的。如果这种不同透过读者的诠释来表达,毫不足为奇。但,这也不是说就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虽然读者不同,书的本身还是一样的,不论是谁作摘要,还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检验其正确与真实性。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让我们回到前面曾经提过的一些基本状态。这是一本书,或任何读物,而那是你的头脑。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让我们再假设在这情况中还有两个相当常见的因素。第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其次,让我们假设—常会有这样的状况—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skim)整本书,或是有人说成是粗读(pre-read)一样。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当你浏览过后,你可能会发现这本书仅只是对你目前有用而已。这本书的价值不过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了,或是他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你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没有浪费。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通常,一本书,特别是一些论说性的书都会有目录,但是有时小说或诗集也会写上一整页的纲要目录,分卷分章之后再加许多小节的副标,以说明题旨。譬如写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时候,弥尔顿(John Milton)为每一章都写了很长的标题,或他所称的“要旨”(arguments)。吉朋(Edward Gibbon)出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Decline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为每一章都写了很长的分析性纲要。目前,虽然偶尔你还会看到一些分析性的纲要目录,但已经不普遍了。这种现象衰退的原因是,一般人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阅读目录纲要了。同时,比起一本目录完全开诚布公的书,出版商也觉得越少揭露内容纲要,对读者越有吸引力。至于阅读者,他们觉得,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有几分神秘性会更有吸引力—他们会想要阅读这本书以发现那些章节到底写了些什么。虽然如此,目录纲要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你开始阅读整本书之前,你应该先仔细阅读目录才对。

谈到这里,如果你还没看过本书的目录页,你可能会想翻回去看一下了,我们尽可能地将目录页写得完整又说明清楚。检视一下这个目录页,你就会明白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了。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我们会在第二部谈到词汇的重要问题。暂时你必须先依靠自己的常识,根据前面所提的第一及第二步骤,判别出一本书里你认为重要的词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就跟目录页一样,现在你可能要检查一下本书的索引。你会辨认出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重要词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词目呢?—譬如说,参考一下词目底下所列被引用页数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人对广告文案的印象无非是些吹牛夸张的文字。但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一些论说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型态的检视阅读。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附带一提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那几页在说些什么?如果你跟随着我们提议的步骤来做,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你始终有一个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统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保持这样的态度。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节省了更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重点,然后轻松地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像中还更要简单的一件事。

“三遍”读书法

茅盾在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遍:鸟瞰式。要快点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慢点,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读书法,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速读和我的公考之路

几年的家庭主妇生活后,我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交能力、知识见解,甚至我的记忆力都在退化。偶尔和丈夫一起出席他的朋友聚会,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发现自己竟然很少能插上话,于是只好默不作声。还有好多次,我发现丈夫公司里面的很多小姑娘打扮得时尚漂亮,做起事情来干练利索,丈夫看她们的眼光充满了欣赏,反而每次看到我,神情就有些黯淡。是啊,多年的主妇生活早已让我没有时间和闲心去收拾打扮自己,每天只是围着灶台转,一心都在孩子身上。我是不是应该找份工作?这个念头慢慢开始萌芽,而且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我看他有些气鼓鼓的,于是就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儿子告诉我,班上的小朋友都在炫耀自己的妈妈,有的妈妈是经理,管好几百人,有的妈妈是处长,管好几十人,有的妈妈是记者,经常上电视,只有儿子说不上来妈妈在干什么。儿子吭吭哧哧地说,我妈妈没有工作,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大笑起来,开始拿他开玩笑,儿子气得大哭了一场。我抱着儿子,眼泪流下来。从做全职太太后,我所有的重心都在儿子身上,他是我全部的希望,而现在,我竟然成为儿子的拖累,让他因为我受到别人的嘲笑,我真的是心如刀绞!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做全职太太,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成为儿子的骄傲!

快速阅读的原理及练习方法

人们在用一般阅读阅读时,往往无意识地在脑中一字一句发音,这叫音读法,由于音读的原因,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速度。我们应杜绝音读,采用视读的方法。人的视觉器官具备快速阅读能力,人们在看书时:眼球总是不断的"眼停",不断"眼跳"。"眼停"的时间大约占阅读过程的95%。"眼停"即注视,但一般人注视一次一般只有数字,如果设想每一次濠能多达十字甚至数行,那阅读速读就大大提高了。

阅读速度的人往是注视一次可看数百字,而这是可以通过练习而达到的。

但大脑能跟上快速的视觉移动吗?每一注视收集到的大量文字信息能马上理解吗?

能!无音读的每一注视收集到的文字信息被右脑当作图象来处理了。大脑完全能跟上速度,我们要做的只是尽量让每一注视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视读的点、线、面。

点式阅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无法摆脱音读现象。

线式阅读是指每个视点阅读10个字以上甚至一行,伴有音读现象,但阅读速度已远远高于常人。

面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把二行以上,甚至整页的文字所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亦为古代的"一目十行",这时的阅读速度已是常人的数十倍了。

快速阅读训练时,线式阅读为基础阶段,面式阅读为高级阶段。

快速阅读与记忆。

在练习之初,每一视停注视到远大于平时的信息。可能一时无法记忆甚至理解。但随着视读的练习,音读的减少,记忆程度将越来越高。

甚至,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阅读速度越高,记忆程度也就越高。很多达到面式阅读的学员都说看书像拍照片一样,能整页的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一般我们要求记忆速度达到60%。

快速阅读的辅助练习。

在进行正式的视读练习前,可做一些辅助练习,改变过去落后的音读习惯。

1. 卡片闪示法。

每张卡片写上一个短句或成语(逐渐增加句长),用极短的时间性眼前闪示后,马上把这句复述出来。最好两个人一同练习,互相为对方准备卡片,训练效果更佳。

2. 组读法。

把一段文字按词组或短语划分,用竖线隔开,然后以分割后的词组或短语为单位来进行快速阅读,逐步发展到以句为单位,各阶段都要在读完后进行复述。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划分的单位多大,都要在一次眼停注视时读完,不允许视线移动!

3. 舒尔特表快速点数法。

舒尔特表是心理学中用来研究和发展心理感知速度的图表(见图)

要求:

① 眼与点保持30厘米距离。

② 视线集中右表心,余光顾及全表。

③ 眼球不动,用不超过25秒的时间依次默读表中1-25数字。

特别提醒

1. 应重视呼吸训练,它是快速阅读的基础。

2. 练习时不要戴隐形眼镜,以免造成损伤。

杰出人物与快速阅读

世界上许多卓越的人物都具有快速阅读能力。

马克思是个名符其实的速读高手,他读书的速度奇快:为了写《资本论》,他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勤奋是一方面,但假设没有高超的速读能力,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异乎寻常的速读能力,使他有可能在所研究的每个领域涉猎了无数有用的资料。他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对文字艺术也有极高的修养,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他如数家珍,随口吟诵。他几乎能掌握欧洲的一切国家语言,能和流畅的英语、法语著书立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造诣。他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头脑里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使他的头脑成为一艘升火待发的战舰,随时准备开往任何一片思想的海洋。

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他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000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这个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斯大林也是一位速读能手。1938年夏,几位苏联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厚叠印刷厂送来的新书,大为惊愕。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完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书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另外一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都是一个快速阅读的高手。据记载,他常常是眼睛一扫,就可以看完一段文章;一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象肯尼迪、布什等美国历界总统中大多数都是速读高手,甚至是速读协会的成员。

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之所以这些中外名人都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说明了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功技能。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个能力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的突显出来了。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我国党委、政府的各级领导,每日面对庞大复杂的事务,堆积如山的文件审阅。没有快速阅读记忆的能力,将倍感吃力,无法胜任。全国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经营、管理都需大量掌握信息提高多方面竞争力,没有快速阅读记忆的技能,将在竞争中被无情的淘汰。

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一类职务的人,每天的业务工作中,有3/4时间消耗在阅读各种文件资料上,用于创造性工作的时间仅为1/4。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特别注重契约,所有的事项都要写在书面上,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契约书上的条款来办事。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靠口头承诺进行业务往来的现象,在那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职位越高,每天处理契约文件的`工作就会越多,越重要。这种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性,才正是快速阅读记忆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率先被作为一门新学科而加以研究、推广和应用,并得以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速读的基本原理

速读(rapid reading),或称“”,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阅读分类

阅读方式来比较。我们一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阅读法(俗称为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二是快速阅读或称“速读”。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把图像识别运用到文字阅读

当今的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其实,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都完全可以达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新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技能。由于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内部言语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简缩性,常常是一闪而过。但是在传统阅读法中,因为文字信息在到达大脑记忆中枢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听觉中枢的参与。由于听觉中枢要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而声音又只能一个一个“串行”式的传输到大脑。所以,传统阅读法不能很快、很大量地提供给大脑足够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快一慢,两者不能协调运作,效率当然就很差,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和牵制而快不起来。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将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所以,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可以如同图像一样,一眼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同时“并行”地进入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供给信息,使二者的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这就是快速阅读效率极高的的主要原因。

速读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这一方面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既有它合理的存在依据;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思维的误解,人们往往把理解和记忆混淆的结果。虽然精读利于理解,但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的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而快速阅读却相反,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另一方面,它运用经训练后所具备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它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所以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其理解记忆水平比传统阅读的理解记忆是毫不逊色的。一个技巧熟练的快速阅读者,在速读时的理解记忆效果也是相当好的。所以速读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速读是符合人们思维特征的快速、高效阅读方法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的阅读,同时是一种节省视力和脑力的阅读,是一种更有利于记忆的阅读。掌握了速读技能的人他能以超过平常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换句话讲就是“一目多行”速读高手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如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200~500)字/分钟,而掌握 “速读”技巧的人能以(2000~5000)字/分钟的速度阅读书籍和资料,熟练者则可达到10000字/分钟的速度。速读是一种充分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们思维特征的快速、。它能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速读法并不神秘,它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从而改变了人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速读是在其快速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自身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通过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快速而有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速读的要领是: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在阅读文章时,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阅读时人的眼睛处于运动和停顿的交替过程中,只有在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时感知的文字量愈大,阅读的速度就愈快;眼停的次数越少,阅读的速度也越快。换句话说,阅读时要尽量摄入较大的文字信息量,每次眼停时不是感知一个字、一个词,而是要感知整句话或整段文字。只要科学用脑,读思结合,养成习惯,就能迅速掌握速读方法并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在快速阅读的语言学家们的长期不懈研究后最终发现:人的左右脑机能特质是快速阅读的主要基础。

语言活动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说明,两个大脑半球具有明确的分工(具体分工前面已经表述),在大脑两个半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时,整个大脑作为一个统一实体进行活动。而在两侧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只要大脑各半球内部结构没有破坏,每侧大脑仍然以其固有的方式实现其功能。这就是大脑机能分担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阅读法,实际上就是音读和默读。音读是指按照实际发的音一个一个的读文字。默读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不过口不出声而是在头脑中进行而已。也就是说,这不是在视觉抓住时就认知的,而是由听觉来确认的。音读也好,默读也好,都必须在听觉的反应下认知。语言是有一个一个的音组成的,而且必须顺次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视觉认知浪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的速度不一样,这就使视觉的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耗费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所以,要想读的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所以,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的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于是,脑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中获得明显的反展,也唤醒了大脑卓越的潜在功能.所以,阅读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性行为,是可以由善于处理视觉信息的右脑来出色的完成的。这样,由右脑承担综合视觉性印象的部分,由左脑承担综合意识性印象的部分,使阅读中的理解有了双管齐下的功能,当然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由于人类本身就具备快速阅读的生理、思维和语言等各种基础条件,只要学会正确方法,坚持长期训练,每个人都会掌握或具备快速阅读技能。

“超级速读记忆专业训练”是集生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系统工程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训练系统。其基本原理就是人的“眼脑直映”和左右脑综合运用的快速阅读。通过三十个小时的训练均可以大幅度提高人的速读能力,你就可以做到“一目半行”“一目一行”、“一目多行”直至“一目十行”。其训练原理在继承了国外先进的速读记忆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我国速读教育的实际,采用激活了人的左右脑和视觉行为的思维和阅读方式,训练学员“看”书而不“读”书,把“读”的时间节省下来,彻底改变从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阶段传统递进的阅读习惯。由于左脑的语言功能和右脑的图像功能得到协调发挥,快速运转,使眼睛吸纳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做到眼脑直映,全脑看书,将阅读速度提高五倍到十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速读是一种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方法,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方法。它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因而也更便于记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书方法介绍  方法  方法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  读书方法介绍词条  
家长加油站

 如何避免孩子呕吐

如何避免孩子呕吐1、幽门痉挛:新生儿时期由于幽门功能暂时失调常在喂奶后不久出现喷射状呕吐,临床常吐出大量乳汁和乳凝块,时好时坏。对于幽门痉挛,可以用1:100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