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自信的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几天前,偶然听到了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讲的一个故事。他有一个9岁的女儿,在送女儿去学游泳时,他发现女儿非常害怕水,无论怎么教都学不会。每当教练告诉女儿不要害怕时,女儿的恐惧感反而变得更强烈。

李松蔚很困惑:怎样才能让女儿变得自信并克服对水的恐惧呢?他回想起女儿刚开始学游泳时,并没有这么害怕。但在几次呛水以及教练的纠正之后,女儿变得越来越害怕。如果他对女儿说“加油,你可以的”或者“加油,你很棒”,女儿可能会暂时压抑恐惧。但当她看到别人游得比她好,或者她自己的手势出错时,她会更加紧张和着急,陷入不断呛水的循环中。于是,李松蔚没有鼓励或夸赞女儿,而是悄悄地告诉了她一个秘密:“每个人都要经历100次恐惧,你已经害怕了十几次,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结果,女儿很快就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像小海豚一样自在地在水里游动。

这个故事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女儿的恐惧情绪被接受并得到了重建。当女儿知道“害怕”是正常的事情时,她的反应就不一样了。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培养出一个阳光自信、不畏挫折的孩子。然而,想要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不能只靠夸奖或鼓励。不妨尝试这四种沟通技巧,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之路。

一、共情式沟通

有一次在公园,我看到一群孩子在踢球,旁边有一对母子在围观。一个小男孩明显也想加入他们一起踢球,男孩的母亲便提出让他上前加入。可是小男孩怎么也不好意思上前,母亲很不耐烦地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好害羞的!”最后小男孩满脸通红,哇地一声大哭了出来。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做“共情”,就是指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如果你直接让他“去交往”,他很难做得到。只有当父母蹲下来理解他,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才能帮助他迈出重要的那一步。

还记得有一次,儿子在研究一道数学题,整整2个小时都没有做出来,他在那里唉声叹气。我听到后,马上走了过去。了解情况后,我先表示理解:“让妈妈看看你的难题,哎呀,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挺难的。”接着我与他共情:“其实妈妈小时候数学特别差,学鸡兔同笼的时候学了半个月才学会,你比我强多了。不着急,我们慢慢来哈。”听到这里,儿子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反而主动提出要继续学习,一定要攻克这道难题。

实际上,共情式沟通的重点是: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建台阶,再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当你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亲子关系不仅会更加融洽,孩子也会在信任和理解中大步向前。

二、赋能式沟通

很多孩子一旦遭遇挫折,信心就会大打折扣,很容易一蹶不振。而赋能式沟通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深信“我能行”,从而催生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首先,我们需要教育孩子正视失败,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就像李松蔚老师与女儿的对话,他们不仅接纳孩子恐惧的情绪,还让她以平常心看待失败,从而在孩子内心埋下“我能行”的种子。比如,我儿子平时数学成绩一直不错,每次都能获得95分以上。但有一次,他只得了84分,整个人都非常失落。我就拿着试卷帮他分析:“这次的题目明显比以前的难,而且还有很多题型是你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做不出来也是正常的,不是你能力的问题。”听完之后,儿子重新恢复了自信,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具体、诚恳的高质量鼓励。经常给予孩子鼓励确实可以让他们变得更自信。但仅仅说一些简单的“我相信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之类的话,很难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信念,反而可能给他们增加压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具体、诚恳的肯定,也称为“高质量鼓励”。比如,谷爱凌的母亲从来没有要求女儿争取第一,而是告诉她只需要挑战自己。13岁时,谷爱凌第一次参加职业公开赛,摔了一跤,感到非常沮丧。但是妈妈温柔地拍着她的背,说:“你才13岁就能和那么多成年人比赛,我为你感到骄傲。”因此,她能够承受艰苦的锻炼和伤痛,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不断取得好成绩。

赋能式沟通能够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三、引导式沟通

去年夏天,我带着孩子参加了一个户外夏令营。在那里,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8、9岁的男孩。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很快就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而其他孩子还在扭扭捏捏地抓着大人的手。

在徒步爬山的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他比大人们还要沉着冷静,快速地分析情况并找到了解决方法。之后,我观察了一下这个男孩和他父母的聊天模式,发现他们很少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而是采用引导式的语气,例如:“你来试试看这个啊?”或者“等会你来策划明天的行程吧?”

实际上,要想培养出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改变命令和要求的语气,转而采用引导式沟通。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样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无论想法是幼稚还是成熟,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而不是急着批评。

“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在父母的合理引导下,孩子可以了解一定的后果,并做出相应的选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根据结果来评估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

“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应该表示支持。如果孩子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也应该认同,这有助于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尊重孩子并给予选择的权利,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和自信。

四、松弛式沟通

许多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抱有厚望,常常说出这样的话:“你要出人头地,为我们家争光。”或者“你要加油哦!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虽然他们认为这是在鼓励孩子,但实际上这些话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其实是对他们产生过高的期望,不断地约束着他们的前进。

近来,"松弛感" 这个词非常流行,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而松弛式沟通则是指使用语言传达爱、信任和接纳的思想,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充满希望,以此达到沟通的目的。

小何是湖南高三的学生,有一次她的一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她担心自己考不上一本大学。当她回到家里,她情绪很低落。然而,她的妈妈并没有像普通家长那样鼓励她:“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考上一本的!”相反,她温暖地安慰了她:“考不上一本没关系呀,上个二本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

小何听了妈妈的话,鼻子一酸,眼泪流了出来。这样一来,她不仅释放了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还下定决心好好准备下一次考试。

其实,与其只是不断地鼓励孩子,我们更应该做好孩子内心的加油站。我们可以这样说:

“没关系啊,谁都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别放在心上。”

“亲爱的,你已经很棒了,你这个地方做得就很不错呢!”

这样一来,通过宽容和肯定的话语,我们可以为孩子注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滋养他们的内心,为他们筑起自信的长堤。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言语中获取力量,拥有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工具,只要恰当地运用,就能引起深层共鸣,奏出美妙的心灵协奏曲。因此,父母要善于运用语言,才能培养自信、阳光、健全人格的孩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信的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自信  自信词条  出来  出来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