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家长“陪读”陪掉了什么?

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由中小学生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家长“陪读”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深思。

2015年,“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为了祈求孩子在高考中得高分,赶在零点时分抢拜“神树”,以致“神树”所在的窄巷险些酿成火灾。

这只是时下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缩影。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出国留学要陪读,小升初要陪读,初升高要陪读,有的“学霸”因生活不能自理,进了大学仍要家长陪读

中小学生家长陪读,表面上看是父母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求,实质上折射的却是家长对子女“上好学”的焦虑,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发展不均衡既表现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办学条件、师资和质量的不均衡,其结果是城区教育如火如荼,乡村教育惨淡经营。“能上学”的问题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这也是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根本原因。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在基层出现了泛化甚至空壳现象。素质教育应该是全人的教育,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就现实来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时下,备受关注的“超级中学”,其光环背后是“高升学率”的支撑,家长也由此趋之若鹜般加入陪读大军。

说到底,教育还是要解决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教育不仅具有服务功能,更有引导功能,要引导社会和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016年9月,教育部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将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家长陪读,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陪掉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陪掉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何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长“陪读”陪掉了什么?  陪读  陪读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