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让劳动回归教育本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

教育从未离开过实践,劳动是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一直占据一席之地。但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意识逐渐淡薄,劳动教育的地位被动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00后享受着更加优越的教育环境,但劳动习惯却日趋弱化。应试教育背景下,原有的劳动技术课程被文化课程挤占和挪用,名存实亡;安全管理的压力下,原有的劳动体验活动被逐渐取消,课外劳动基地形同虚设。某些条件好的学校,连校园卫生都已被专人替代。

重提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具有四个鲜明属性。

提升了课程地位。此前,劳动教育课程一直被列为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专题教育课程的统称,没有专业师资,没有固定课时,也没有相应的考评机制。在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劳动教材成了循环使用的教材,劳动教育课程难以落实。将劳动教育课程上升为国家课程,赋予其与语数英等文化课程同等地位。如此,“开齐开足开好”的管理要求才可能落地落实。

凸显了教育属性。过去的劳动教育课程,或被称为劳技,或被称为职业教育。从技术、职业到教育的改变,体现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技能获取,而是劳动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的意识和风尚,摒弃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劳而获的思想。

厘清了学校边界。目前,学校教育的劳动成分越来越薄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尴尬。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校内劳动有非议抵触,学校对学生走出校外劳动有风险忧患。《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要求学生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意见》以法规的形式划定了学校行为的边界。

划定了关键标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教育的主要范畴。那么,劳动教育应该怎么实施?《意见》提出了16字的明确要求,“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其中,“出力流汗”尤其关键。这一标准,是对过去劳动教育形式化、碎片化、泛化的断然否定,体现了让学生在汗水和辛苦中接受劳动教育和磨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从小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及时回归,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让劳动回归教育本质  本质  本质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  劳动  劳动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