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习惯

课题研究中,有教师经常发问,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我们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即以实践为取向的研究,为什么还要求我们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趋势呢?整理这些资料有什么意义?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最根本的问题,即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性不明确,研究就不可能有内生动力。

其实,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为了评奖,更不是为职称晋升和参评名师做嫁衣,而是为了增强研究意识,培养研究习惯,从源头上提高核心素养。

当下,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习惯。一方面,教师工作的对象——学生天天在变,而且变的形式、程度和规律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程序、步骤、手段等,也必须跟着改变。可是,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改变自己,没有研究意识,备课还是“复制+粘贴”,上课还是照本宣科,作业和考题还是靠复印,提高教学质量还是靠“大水漫灌”。

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团队研究,为教师优化教学打开了思路。作为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研训平台,既要耐心倾听,善于捕捉他人发言中的闪光点,又要用心思考、质疑和批判,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不少教师由于没有研究习惯,只会就课论课,点评难免缺乏含金量。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研究习惯?学校应该提供怎样的研究环境?我认为,教师应养成善于发现、挖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善于把有价值的问题提炼成课题,善于学习、反思、写作和言说,善于较真、否定和折腾自己,重视资料积累并建构资源库,自觉破解、跟进问题,努力追求完美。学校应鼓励教师虚心讨教、交流碰撞、争鸣切磋、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宽容教师的错误,给其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就像是去西天取经,只有放弃功利才能取得真经。理论素养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内涵,教师要克服怕烦和难的心理,沉下心来,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发现并带着问题跳到科研的江河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慢慢地学会情报分析、文献综述和趋势探究,深度开展二次学习,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训练思维能力。

形成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进入研究状态,不仅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推进和自身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品质的改善,而这正是教师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研究  研究词条  注重  注重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