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文艺创作既要“师古”又要“立新”

时下,很多新创作的儿歌来不及红就沦为明日黄花,其实这不是只有新儿歌面临的困境,大量的文化产品都难逃“新不如旧”的宿命,这种现象让人不由得感叹:经典作品早就被前辈写透了、唱遍了、演尽了,后来者仰望着一座座的高峰,除了景仰和致敬,似乎真的没有任何一点点超越的可能。

一些新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传播率低、影响力微,不应完全归咎于产品的质量问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文化产品的供给空前繁荣,更新替代的频率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一个热点迅速被另一个热点覆盖,而文艺创作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家们殚精竭虑创作的作品,换不来几天的辉煌就不得不在多变的潮流口味中“弃械”或“投诚”,也不应苛责或怀疑创作者的艺术水平。的确,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受众被赋予了无限选择权的开放场域,文化产品要脱颖而出,要赢得忠实的支持者,不是单纯依靠创作者一己之力就可以达成的。

反观经典的儿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品单一,人们可选择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多,一首儿歌经过反复的传唱逐渐脍炙人口,甚至可以在几代人的耳畔无限循环,这些经典儿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为奇。另外,也要承认囿于时代的局限,传播途径也极为狭窄,人们获取文化产品往往只能通过官方媒体的认可和宣传。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不能完全抹去“渠道为王”的一丝影子。

向传统经典的文化产品学习和致敬的同时,现代的文化产品创作者除了研究经典作品的成因外,更要学习和借鉴老艺术家们的素养、情怀和臻于至善的艺术追求,深入研究当前儿歌作品的受众范围,紧扣时代脉搏,就必将能创造出既传承经典又无愧时代,既有产品质量又有市场效应的“代表作”。

首先,要保持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定力。梳理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不难发现,殿堂级大师留下的传世佳作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在当时资源匮乏、思潮禁锢、收入低微的创作条件下,老艺术家们痴心不改,“板凳甘坐十年冷”,给世人带来了光辉璀璨的艺术作品。现在的创作者应该学习和传承这样的精神,给予自己的作品足够的打磨时间和空间,不应片面地认为“儿歌创作没钱赚,有时还要倒贴钱”,就全面否定其艺术创作的价值,更不应在喧嚣浮躁的娱乐圈中竞逐,以致为名缰利锁所困而不知。

其次,要研究文艺作品的受众。儿歌创作除了坚持儿童立场,也应该看到儿歌并不是完全由儿童自主选择的,因此,创造者还要关注到家长的需要和定位,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将受众的范围缩窄到儿童群体。不妨对照一下现在仍广为传唱的经典儿歌,为什么几十年风头不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儿歌关注和照顾到了家长层面的情感需要和怀旧心理。故此,新儿歌不仅要为儿童而作,也不能回避家长喜好的现实问题。

最后,要体现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前的文化市场百花齐放,儿歌创作的题材、方式、工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创作者应深入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素材,借助现代创作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及时、全面、立体地向以儿童群体为主的广泛受众推出新作品,经过市场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新作品也就成为了刻有时代烙印的精品,同时也成为了创作者的经典之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为后来人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指明了成长路径,现在的文艺工作者要接过“创作”的接力棒,肩负起“多出精品”的时代责任,坚守和坚持文艺创作的初心,让不辜负原创价值、不愧对时代使命的新作品、好作品不断涌现,充分汇聚,磅礴奔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立新  立新词条  文艺  文艺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