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国良师呼唤师范教育活力的进一步增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的调研笔记中记载着这样的几个数字:“1990年,我国共有公立本科师范院校257所,到2018年,我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已锐减至124所。而且即使在绝大多数师范大学,师范类的学生招生数也只占到20%~30%。‘去师范化’导致教师供应数量不足。”“不少大学师范专业收分比其他专业低不少,这导致了最优秀的学生没有进入‘教师预备队’。”他倡议,高水平非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要实现从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到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转向。

赵国祥代表的调研和呼吁,实际上抓住了当今师范教育中突出的三点不足:一是师范院校不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地位上,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二是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没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以培养教师为主的特色;三是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而这三个问题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予以针对性的解决。

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定位需要落实。到2018年,我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已锐减至124所,且绝大多数师范大学的师范类招生数只占到20%~30%。这一数字既令人意外,更令人不安。在教育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教师加入的今天,师范院校有其他综合性大学难以具备的优势和特色,“去师范化”趋势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合格教师供应数量不足。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重要性与其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并不匹配。例如,在112所“211大学”和39所“985工程大学”中,师范类大学仅各占8所和2所,国家着力推进的42所“双一流大学”,也仅有北京师大与华东师大名列其中。尽快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提升师范类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名校”数量,不但能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教育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从而进一步保证未来一代师资的高质量。

师范专业的培养方向需要定位准确。师范专业应毫不动摇地突出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定位,坚定不移地对教师进行知识、理念与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师生早已成为历史符号的今天,虽然对师资素质的要求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成功的师资培养模式仍有值得借鉴之处。譬如,当年的中师教育教学内容广泛而全面,注重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如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三笔字、普通话、教育心理学等,是真正的“通科教育”,尤其是对农村教育来说,这其实是最成功的师资培养模式。多年来,在简陋的农村教育条件下,很多农村学生也能脱颖而出,与中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了一大批较高素养的教师不无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今的师范专业教育应摒弃盲目趋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势头,既要有对所学专业的要求,也要有对必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从而适度地突出教师培养方向——突出师范性便是突出专业性。

如何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师范院校及专业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师范院校及专业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不但反映了考生和家长的职业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更折射出未来一段时间教师从业者的素质。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推行了“公费师范生”(之前称之为“免费师范生”)制度,鼓励优秀学子投身教育行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优秀高考生报考师范院校的比例始终不高也是现实。从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与深远意义理应引起重视。

应该承认的是,每年的高考志愿报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各类职业的认可度。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的人数不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在整个国民职业体系中,教师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及职业发展空间的“短板”仍然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已经成为影响优秀学子报考师范院校、投身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

扭转局面,摆脱困境,既需要拿出勇气直面问题,更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扎扎实实地补齐相关的“短板”,让师范专业真正“热”起来。

尽管现今的师资来源与培养已呈现多元化状态,但师范院校仍是培养一大批合格教师的重要摇篮,对未来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大国良师的不断涌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良师  良师词条  大国  大国词条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词条  呼唤  呼唤词条  活力  活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