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如何让社会实践教育不再是“走过场”

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体验教育,体验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体验的感受也应该是真切的。因此,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少一些“模拟”的、“演戏”似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那种“走过场”式的活动,不仅达不到社会实践教育的真正目的,反而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动手劳作。无论是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还是生活技能训练、紧急救护训练、社区服务实践等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而这些活动也应该有一定的“分量”,要“使力”“使劲”,要干得满头大汗。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艰苦劳动获得的欢乐,是培养良心的强大力量”“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有疲劳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所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劳作实践,让他们挥汗如雨。有了这样的真实体验之后,他们才会更好地理解“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等道理。

社会实践教育不是娱乐与消遣,真正的劳动,无疑也是会流血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流血,是与安全事故无关的,因为即使是洗碗切菜,也有可能划伤出血。无论是流血,还是伤痕,都是生命成长中的一种拔节。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伤疤的身体是孱弱的,没有伤疤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伤疤的心灵是脆弱的。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要流汗流血,也还要流泪。在艰辛的劳作中因为苦与累而流下的眼泪是有价值的。哭泣并不可耻。因为,在这个苦累的过程中,哭泣或者忍住不哭,都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锻打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如果学生们没有情动于衷而流下感动的、悲愤的、振奋的泪水,那么,这样的社会实践教育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无疑是值得探讨的。学校组织这些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增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价值认同与道德情感。

社会实践教育的体验之真切,还应当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触发上。人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人类的实践与劳作不仅是一种有技能技巧的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智慧、充满创造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发现,双手灵巧的学生,热爱劳动的学生,往往形成了明晰的、爱钻研的头脑。”他还说:“正是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我的学生们的最为重要的智能方面的品质:好奇心、求知欲、思想的灵活性、鲜活的想象力。”因此,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动手做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动情励志,还要思考如何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应该是“雨过地皮湿”,也不应该是“潮退之后沙滩依旧”,而是应当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健康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走过场  走过场词条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词条  不再  不再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